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易错盘点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695519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易错盘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易错盘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易错盘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易错盘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易错盘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易错盘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易错盘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易错点一:对“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理解不透 易错现象:误认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就是指光线经凸透镜后一定会聚于一点,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就是指光线经凹透镜后入射光线一定不能相交于一点。 【例1】如图所示,画出了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O处应填入适当类型的透镜是(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凹透镜都有可能 D凸透镜、凹透镜都不行,B,【错解】A、C 【错因分析】入射光线相交于一点,就误认为经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而错选A。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是指从凹透镜出射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远离”主光轴了,不能将发散作用理解为出射光线是发散的,如果射向凹透镜的光线是会聚

2、的,经过凹透镜以后,可能仍然是会聚的,但比入射光线会聚的远了,这说明透镜起到了发散作用,此题正是这种情况。,举一反三 1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C,易错点二:物距变化时对像的性质分析不到位 易错现象:不能正确判断焦距及物距变化后与焦距和2倍焦距的关系。 【例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为20 cm,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为30 cm时,烛焰所成的像( ) A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是正立、放大的像

3、D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都有可能,D,【错解】A、B 【错因分析】不能根据像的性质判断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从而错选A或B。当v20 cm时,得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f20 cm2f,解得10 cmf20 cm。当u30 cm时,若f15 cm,则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若10 cmf15 cm,则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15 cmf20 cm,则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举一反三 2张宁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40 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

4、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烛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B,3“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发现,物距等于6 cm时成正立的像,物距等于9 cm时成倒立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距等于8 cm时,成放大的实像 B物距等于12 cm时,成放大的实像 C物距等于16 cm时,成缩小的实像 D物距等于18 cm时,成等大的实像,B,易错点三: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矫正方法 易错现象:不能真正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形成的原因,从而选错矫正的方法。 【例3】如图所示四幅图中,分别反映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两幅图是( ),A B C D,D,【

5、错解】B、C 【错因分析】对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原因理解不透彻而错选B或C。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本领过大,使本来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前方,是近视眼形成过程;为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配戴发散透镜以矫正近视眼,图为矫正过程。,举一反三 4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时,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C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D,5(多选)小丽配戴200度的远视眼镜来矫正视力,针对这一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B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C透过眼镜看小丽的眼睛,看到她的眼睛变大了 D透过眼镜看小丽的眼睛,看到她的眼睛变小了,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