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6857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稻鸭共育无公害高效益生态种养技术主讲人:何庭汉一、稻鸭共育的技术背景和科学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环境质量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但以往多数稻田单一种稻,依靠施用大量化肥、农药来获得高产,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也加 剧了环境污染,生 产出的稻米产品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也面临着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无论是从食品质量安全与环境质量安全的国家层面考虑,还是从广大农民对稻作生产节本增收的要求出发,研究和开发既具有优质、无公

2、害、高产高效特征又兼顾环境友好的稻作生产技术,便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中国水稻研究所自 1998 年以来,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和吸收日本“稻鸭共作” 技 术经验的基础上,通 过深入试验和示范,自主创新,研究提出了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 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壮个体、少饲喂、不污染的稻鸭共育种养复合生态技术,并且 结合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安全无公害食品的迫切要求,在省科技厅、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省农业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此项技术在浙江省的示范与推广,20012003 年已在浙江省各地累计推广129.6 万亩。据对 23 万

3、亩稻鸭共育中心示范方统计,由于养鸭收入与无公害稻米加价以及省药、省肥、省工等,可使每亩纯收入比单纯种稻增加 226.9 元,增产稻谷 19.7 公斤。同时十分注重技术示范与无公害稻鸭产品产业化的链接,初步形成了“农户+ 基地+龙头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开发模式,促进了稻、鸭产业群的建立和优质无公害稻米与鸭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延伸。 稻鸭共育,与过去传统的稻田养鸭比较,其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主要表现在: (1)稻鸭共育是一个以水田为基础的自然生态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人工干预强度远大于传统的稻田养鸭,其技术形式和内涵,不仅体现在客体(水稻、鸭)的“共栖 ”上,而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主体

4、(人类及科学技术)对客体(水稻、鸭)的“共育” 上; (2)稻鸭共育系统的种养结合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能够大幅度减少稻田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讲究的是水稻和鸭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与传统的大群体稻田放鸭不同,稻鸭共育是以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野养为特色,不光是对稻、 对鸭单独有要求,而是对稻鸭双方同时都有要求,技术的科技含量更高; (4)稻鸭共育系统最终是以生产无公害和优质稻鸭产品,以达到稻鸭双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环境友好为目标; (5)在新形势下的稻鸭共育,与传统的稻田养鸭比较,还有一个新的方面,那就是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生产、加工、销售相衔接的无公害稻鸭产品产业开发。

5、 二、稻鸭共育的技术内容 (一)研究提出了实现无公害高效益的稻鸭共育集成技术 1. 选择适宜稻鸭品种是稻鸭共育高效益的前题: 水稻品种: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基部有一定开张度、叶角小、茎粗叶挺,分蘖力较强,抗逆性好(包括抗倒伏、抗稻瘟病等)的优质稻品种,要有利于 鸭在稻间活动。 鸭子品种: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相对中小体型、稻间穿行活动灵活、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成活率高的鸭子品种,要求公鸭生长快,肉质鲜嫩,母 鸭产蛋率高。 2. 培育健壮秧苗和雏鸭是稻鸭共育高效益的基础 播种的种子先进行晒种、风选,有条件的用比重 1.05 的盐水或泥水选种,以利于培育

6、壮秧,然后用浸种灵消毒,预防恶苗病。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适期稀播,亩播种量:杂交稻为 7.5 kg、常规稻 40 kg左右。通过浅湿水、巧施肥和轻度化学调控,育成适龄、根旺、茎粗、叶绿的带蘖矮壮秧,有利于达到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成大穗,以弥补稻鸭共育田有效穗偏少的不足。 培育雏鸭健壮,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好鸭品种后,掌握适期起孵雏鸭,以便于水稻移(抛)栽返青后或直播后 3 叶期能及时把雏鸭放入稻间共育。通过“ 一看二抓三摸”的方法挑选好雏鸭,适时饮水开食。育雏房掌握合适温度,切忌忽冷忽热, 还要及时分群,严防堆压。要从小调教健壮雏鸭下水。放养前,给雏鸭注射一次预防鸭瘟等疫苗,以增强其在稻间

7、的抗病能力。 3稻鸭合理承载量和共育期是稻鸭共育实现无公害生物防治和高效益双赢的关键 水稻的种植方式和密度,既要有利于鸭在稻间穿行活动时少伤害稻苗,又要兼顾当地种植习惯。采用手工或机械移栽的一季中、晚稻以及连作早、晚稻,均以方型行株距的方式为宜。每丛插 1 粒(杂交稻)和 4 粒(常规稻)谷苗。采取抛栽或撒直播的一季中、晚稻,或连作早、晚稻,由于没有行株距,水稻生长前期, 鸭在稻丛(株)间的觅食活动,会不同程度伤害一些稻苗。为了补足苗数,除了适当推迟放鸭时间外,还要比不放鸭的稻田多抛些基本苗,或多播些芽谷。 鸭在稻丛间的放养密度,既要考虑稻间饲料能保证鸭的生育需要,又要考虑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8、。据稻鸭共育承载量试验的经济效益及其对稻田病虫草的生防效果分析,虽然随着每亩鸭子承载量的增加,对病虫草的生物防治效应增强,鸭的纯收入增多,但由于稻谷产量有所下降和成本增加以及鸭子个体变小,商品性降低,因此产投比不是承载量越大越高,而是以每亩放养 15 只的为最高,所以我们提倡以 15 只左右为宜,最好以 100120 只为一群,既有利于避免过于群集而踩伤前期稻苗,又能分布到圈定范围稻间各个角落去寻找食物,达到较均匀地控制田间害虫和杂草的目的。 稻鸭共育期是指鸭放养到稻间至水稻齐穗灌浆前期成年鸭捕获的天数,根据早、中、晚稻生育期的长短,一般在 6080 天之间,可分为共育前、中、后三个阶段。共育

9、前期 阶段是水稻移(抛)栽后 710 天,或直播稻播后 20 天(3 叶期)开始把幼鸭放到稻间,并在田边设立围网防逃,搭避风雨棚,定时喂碎米、 细萍等辅助饲料,促使幼鸭成长,提高成活率;放养过早,由于稻苗小,鸭在稻间活动,会影响水稻分蘖;过迟放养,对虫、草的生物防治效果下降。共育中期阶段稻间肥水充足,水稻分蘖旺盛,虫、草等“ 活食”丰富,鸭子生长迅速, “役禽”效应显著。共育后期阶段稻株孕穗老健,鸭的食量增加,而稻间活食相对减少,适当添饲育肥,以提高捕后商品性。 4充分发挥鸭在稻间的“役禽”效应是稻鸭共育无公害、低成本的重要保证 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间栖息和寻食活动,发挥其捕虫、吃(踩)草、

10、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役禽” 效应,显著减轻了水稻病、虫、草的危害。鸭承载量越多,其“ 役禽 ”效应越强,因此对稻田病虫草的生物防治效应也越好。同时鸭的排泄物又能成为水稻的有机追肥,因此可以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节省成本,又有利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生产的无公害稻鸭产品质优、成本低、效益高。 5按不同生育阶段补充饲料是提高鸭的收捕率和商品性的必要措施 鸭放养初期,因鸭子觅食能力较差,早、晚喂些碎米或小鸡鸭专用饲料,以提高鸭的成活率。根据共育鸭和关养鸭个体增重数据和相关曲线,在亩放养 15 只鸭的情况下,放养后 15 天以内,由于食料丰富,共育鸭和关养鸭的个体增长量相差不大。为了提高鸭

11、子的“ 役禽”效应,促进水稻生育,放养 15 天后共育鸭一般不补充饲料,依靠稻间草、虫等食料,在活动量较大的情况下,个体增长速度缓慢。而关养鸭因为食料充分满足,活动量又较小,增长很快,到放养后 3045 天两者体重相差最大。这表明稻间共育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适当添加食料,才能保持快速长架子,其中杂交鸭个体增重速度始终比绍兴鸭快。这阶段除抛撒绿萍以外,在傍晚还给鸭子喂些稻谷等饲料,用量随着鸭子的增大,补饲量也要相应加大,一般以食后不剩余为度,以确保鸭子长架子和育肥对营养的要求,达到预期体重,即雄性绍兴活鸭平均每只重达到 1.25kg、半番鸭达到 1.5kg 以上,以提高肉鸭的商品性和出肉率。 (

12、二)初步探明了稻鸭共育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的相关生物学机理 1稻鸭共育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 (1)水稻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 根据试验,稻鸭共育区两个水稻品种中后期分蘖增长率均比不养鸭对照(CK)明显减慢,苗峰较低,但成穗率显著提高。每平方米稻鸭共育的最高苗数比 CK 减少 10.25%,分蘖成穗率提高 8.11%。分析其原因,在水稻分蘖前期,鸭刚刚放入稻田,由于个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 对水稻分蘖影响不大,这有利于前期分蘖的发生;但到了中后期,随着鸭子个体的长大,鸭在稻丛间的活动能力增大,身体的机械碰撞、摩擦和啄食等作用抑制了水稻部分无效分蘖的发生和生长,从而起到了控制苗峰

13、和提高分蘖成穗率的效果。 (2)穗型大,每穗粒数多,产量较高。 由于稻鸭共育田鸭的“役禽”效应,使水稻后期的无效分蘖明显减少,增加了低位分蘖成穗的比例,所以平均穗型较大。稻鸭共育田水稻的每亩平均有效穗数与CK 相仿,但平均每穗实粒数多 6.62 粒,千粒重提高 0.22 g,最终平均稻谷产量比 CK 平均每亩增产 24.47 kg,增 4.93%。 (3)水稻绿叶数多,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 水稻齐穗期和乳熟期的叶面积指数考测结果表明,稻鸭共育田水稻的齐穗期平均叶面积指数比 CK 大 6.01%,水稻群体质量好,生长健壮,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则比 CK 增大 10.62%,从而在少施追肥条件下保

14、 证了水稻有较大的绿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在齐穗期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稻鸭共育水稻的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明显小于CK,到乳熟期,稻鸭共育水稻的叶 绿素平均比 CK 增加 17.81%。 (4)水稻群体通风透光性能好。 对水稻孕穗期枯叶和绿叶数量的考测结果表明,稻鸭共育田水稻,与 CK 相比,其基部的枯黄叶数量明显减少,平均每丛的枯黄叶数量和干物重分别减少 26.58%和9.89%,从而改善了水稻群体基部的透光性能。据 测定,水稻基部的平均透光率较 CK 提高 4.05%,这是鸭子在稻 丛间觅食、嬉戏等活动,促使水稻基部枯黄叶片脱落的效应。 (5)光合性能好,生物产量高。 由

15、于稻鸭共育水稻的绿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群体基部通风透光性能好,因此净光合强度较高。通过灌浆期剑叶的光合强度测定结果看出,稻鸭共育水稻平均净光合强度比 CK 高 15.73%,又从齐穗期测定的生物 产量看出,稻鸭共育平均比 CK 增 13.71%。 (6)水稻根量大,活力强。 由于鸭在稻丛间不断活动,田面水层经常保持混浊状态,不仅疏松了表土,又增加土壤和田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促进水稻根际有害气体的排出,提高土壤通透性,以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根据田间测定结果,稻鸭共育田分蘖高峰期的平均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比 CK 高 32.68%,孕穗期水稻每 丛根系干重比 CK 平均多 22.20%,根冠比大 1

16、4.29%,齐穗期的根系活力比 CK 强24.02%。 (7)稻谷符合无公害标准,效益好。 稻鸭共育田生产的稻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督检测中心分析,农药和重金属残留量均符合无公害稻米标准要求。种稻效益较高,与不养鸭对照相比,虽然施用化肥农药相同,但稻鸭共育水稻产量高,平均亩产 520.8kg,增产24.47kg 增 4.93%,增效 31.8 元(以每 kg 1.3 元计算);与常规对照相比,虽然平均亩产减产 23.9 kg ,减 4.39%,但由于每 Kg 无公害稻谷加价 0.2 元,还增收 77.8 元,加上节省化肥农药成本 65.6 元,合计纯增收节支 143.4 元。 2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具有明显的生物防治效果 (1)对水稻害虫的防治效应。 鸭放入稻田后,对水稻飞虱和叶蝉有明显的捕食作用。稻间养鸭后 12 天考查,稻鸭共育田的平均虫口密度比 CK 减少 63.8%,至养鸭后 42 天,随着鸭子长大和对害虫捕食能力的增强,稻鸭共育田的平均虫口密度比 CK 减少 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