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风家教征文六篇

上传人:镜花****ul 文档编号:91636989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家风家教征文六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优秀家风家教征文六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优秀家风家教征文六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优秀家风家教征文六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优秀家风家教征文六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家风家教征文六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家风家教征文六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风家教征文六篇篇一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邾国(战国时称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与周秦时期其他的区域性文化,如齐文化、晋文化、燕赵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巴蜀文化等相比,邹鲁文化堪称一枝独秀,不但孕育了儒墨两大显学,引领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潮流,而且还具有此后蜕变、上升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在潜质。邹鲁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前6世纪中叶,孔子诞生后不久,吴国人季札、晋国人韩宣子先后访问鲁国,他们以其所见所闻盛赞“周礼尽在鲁”,对鲁国保存的“乐”叹为观止。这时的鲁国是名副其实的周代礼乐文化的重镇。到了孔、孟生活的时代,

2、邹鲁文化更是繁荣发达,独步一时,天下领先。一大批“邹鲁搢绅先生”,如孔子、颜子、曾子、有子、子思子、墨子、孟子等,站在时代前沿,招徒讲学,著书立说。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是邹鲁文化沃土培育出来的两大爱的学说,与印度释迦牟尼的“慈悲”并称于世,是古典文明世界几乎同时迸发出来的三束人类之爱的光芒。孔子描绘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时间上领先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百多年,而在构想上比柏拉图的“理想国”更富有理想的神韵,两千多年来引导和激励着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孔子和墨子分别创立了并称“显学”达两百年之久的儒家和墨家学派,揭开了诸子百家大争鸣的序幕;子思和孟子又在儒家内部

3、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思孟学派。孔门和墨门弟子众多,来自四面八方,邹鲁成为贤士出入之地。孔子晚年在鲁国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使这六部经典成为数千年中华文化承上启下的枢纽,被称为“中华文化元典”。孔子弟子及后学陆续编纂和创作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南宋大儒朱熹合称为“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行于世。正因为如此,庄子天下篇在叙说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时,充分肯定了“邹鲁搢绅先生”的历史性贡献。他们不但在历史上开创并引领了一个诸子百家独立思考、自由言说的时代,而且还把这个时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中心舞台转移到了邹鲁一带。大道之行,行于邹鲁之邦;文明以止,止于洙泗之滨。邹鲁文化的巨大成功,还孕育了另一个让人叹

4、为观止的奇迹:在中国历史上,被中央政府认定并封为圣人、居文庙与学校(庙学合一)之上而享受“国之典祀”的,只有五人: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而这五位圣人全部出自邹鲁,出自儒家,由此可知邹鲁文化的非同凡响。他们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在于他们拥有极高明的道德和智慧,学以致用,制作了“四书五经”系列的中华元典,奠定了垂法后世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基础,创立了人们观察、分析、解决人生和社会基本问题的思想范式。文化元典、价值观、思想范式是推动中华文明按其自身逻辑永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规则。很少有人注意到,儒家这五位圣人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们对尧舜以来优良家学、家教、家风

5、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只有在邹鲁才得一见的圣人家风。 邹鲁优良家风,远承虞舜首倡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又直接受到了泰伯、周文王、周公几代人培育的敬天、仁爱、让国、勤俭、执中等姬姓家风的熏陶,寓继承于发展之中,做到了根深而叶茂,源远而流长。尤其是鲁国立国之初,周公对其子伯禽的教导和训诫,一篇见于韩诗外传的“周公诫子”,其来有自,传颂久远。鲁人仰慕周公之德,设家教,立家风,世代沿袭,形成为一项优良传统,在邹鲁一带广为传承。降至春秋时期,邹鲁一带的家风以好学、知礼为特点,成为当时远近各地“闻其风而悦之”的家风典范。在这样一种文化大传统和家风小传统的背景下,

6、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这两位伟大的母亲先后独自承担起家教的重任,上承邹鲁家教优良传统,下启邹鲁孔、颜、曾、孟四氏家风,其母仪千古的风范令人赞叹不已。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对慈母的家教有着强烈、深刻、鲜活的记忆,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7、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居家时,独自一人站在庭中,儿子孔鲤从其身旁走过,孔子叫住儿子,问:学诗了没有?儿子回答:没有。孔子接着指教:不学诗,就不会谈吐优雅地讲话。于是儿子回去学诗。隔了几天,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孔子又教导儿子学礼,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于是儿子回去学礼。孔子教导儿子学诗、学礼的家教案例,感动了弟子陈亢。陈亢原以为孔鲤毕竟是孔子的儿子,会有一些私下授受,真相却是孔子对弟子和儿子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孔鲤和其他弟子完全一样,并没有多学些什么。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

8、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颜子和他的父亲颜路同是孔门弟子,父子二人共同培育了颜氏家风,而颜子的贡献尤大。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修德、讲学堪称孔门楷模。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以德行居首,颜子名列德行第一。颜子秉承师教,克己复礼,真正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子知学、好学、乐学,不会因为生活穷困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连孔子都承认颜子好学超过了自己。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也是颜子奠定的颜氏家风的三个支撑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曾子的情况和颜

9、子类似,也是父子同在孔门受教。父子二人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曾子以孝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这说明曾子与孝道、孝经关系密切,是孔门孝道的主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曾子重视修身,善于反省,以“吾日三省吾身”为其修身特点。曾子与父亲务农为生,一则流传甚久的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传说故事,说明曾家过的是睛耕雨读的生活。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耕读家风,或许就创始于曾氏父子。孟子是浸润在母教的阳光雨露中成长起来的。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传颂后世、脍炙人口的故事,被称为“母教一人”。孟子的母亲不像孔子的母亲那样三

10、十几岁就早早过世,而是活到了八十多岁;孟子成年后,母亲也仍然能够对孟子的日常生活给予指导。孟子的思想理念以及他所开创的孟氏家风,无疑深受母亲的影响。孟子主张人的一生应该进“礼门”,走“义路”,居“仁宅”,培养浩然之气,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是孟子开创的孟氏家风的基本内涵。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像孔子、孟子这样幼年时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只要拥有良好的母教和家风,就有机会“下学而上达”,出类拔萃,成为优异人才。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

11、,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孔、颜、曾、孟四氏圣人家风,由家学、家教而形成,极高明而道中庸,具有领先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就其极高明而言,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奠定的家风,形成了家学、家教、家风的完整序列,家风以家教为基础,家教以家学为根底,成为后世孔、颜、曾、孟四氏后裔以及历朝历代名门望族效法的家风范式。就其道中庸而言,家风必由家教而形成,家教却不必来自家学。在传统社会,不少父母有着严厉的家教,不但知道课子读书,而且教育子女即使不识一字,也必须堂堂正正做人。这种缺少家学环节,仅仅由家教而形成的家风,其实正是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早年家庭情景的真实写照。孔母、孟母、颜父、曾父无家学,有家教

12、,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家庭可以“见贤思齐”,向孔、颜、曾、孟四氏家风看齐。事实也是如此,两千多年来,圣人后裔不忘祖训,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也都向往圣人家风,以圣人家风为范本,培育自家家风,形成了无数的不同类型的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作育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塑造礼义之邦。篇二治家贵严,以整齐严肃为宗旨,这是曾国藩一生奉行的家规准则,“严父常多教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故易曰如吉!欲严而有威,必本于庄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严肃出气象,为了培养子弟一种好的习气,曾国藩基于自己宦海沉浮数十年的经验,力戒子弟游手好闲、骄傲不驯的浮华习气。他一生勤于写信,

13、几乎三天两头要写信回家,因此,他人虽不在家中,但家中几乎时时都有他的影子。严的具体表现在于立家规。他时时写信叮嘱在家中的四弟曾国潢,“我有三事奉劝四弟,一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种遗规。”除了对四弟提出要求外,他还与九弟曾国荃探讨家规,兄弟统一思想。最终,曾国藩与弟弟们立下“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八字家训”。他告诫家人子弟:“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又严格规定:“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椅、牧粪、锄草,是极好之事。”曾国藩的家规不可谓不多,但核心在一个词:气象。他说:“凡盛

14、衰在气象,气象盛则虽饥亦乐,气象衰则虽饱亦忧。” 所谓气象,在古人看来是能预示吉凶的云气变化,也是指人的气度、气派。在曾国藩看来,气象分两种,一种是官气,一种是生气。所谓官气,是指一种富贵气。曾国藩的家规中坚决反对家人子弟染上富贵气息。他反复申诫:“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在他看来,真正的富贵是内在的精神富足,否则,“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因此,他强调子弟要在自修处求强,不要在胜人处求强。所谓生气,是指一种生动活泼的元气。曾国藩指出:“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能养生气

15、,则日趋于盛矣。”生气从哪里来?曾国藩指出:“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一收一放,两面兼顾,便可惜福远忌。”勤字加俭字等于生气。他又说:“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早扫考宝,一人之生气。”书蔬鱼猪四样可以培养一个家庭的生气,早扫考宝四样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生气。“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反之,骄字加惰字就等于官气。他分析历史上的事例总结道:“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败。”“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曾国藩尽管军务政务繁忙,但他特别注意观察家人子弟的气象变化,一旦发现苗头,便及时指出。他反复提醒在乡下主持家

16、业的四弟曾国潢好好管教子侄辈,同时又赋予其治家的责任,以使命来激励曾国潢带头严守家规。曾国藩为了让家规落在实处,特别重视时时在细节上提醒。诸如什么是骄,骄的危害,如何来防范。他不仅提醒这些家规的具体细节,还时时告诫如何来落实家规的具体办法,如:“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至于兄弟之间,我也只是爱德,不喜欢相互姑息。用勤俭相教,用习劳守朴相劝勉,这是兄弟之间以德相爱;丰衣美食,随心所欲,这是兄弟之间以姑息相爱。姑息,会使兄弟们四体不勤,充满骄气,将来做出丧德败行之事,这是我领着兄弟们干不孝的事,我不敢这么做。”曾国藩认为,戒傲惰,必须以守谦勤为主;戒奢侈,必须以崇尚俭约为主。他平生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世味淡薄身心无累”为法,对吕坤所说“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