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630339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6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6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6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6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23记承天寺夜游,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苏轼才情奔放,其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上罕见的全才。,2背景链接 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招致政敌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之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不久,苏轼又一再被贬,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黄州之时,他当时任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除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3主题解说 这篇短文以寥寥数语

2、描绘了月夜幽美深远、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又饱含着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感悟到生命自由与光明的哲理,坦率地表露其豪放不羁、随缘自适的旷达乐观的个性。.,5重点聚焦 师:你能说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生甲:这一句描写庭院月色,比喻生动逼真,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生乙:皎洁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雅画面,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古人爱用竹柏比喻君子、好友,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

3、和张怀民之间纯洁深厚的友情。,6难点突破 师:本文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生:文章结尾点明了文章的深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作者看来,这样的竹柏筛影,有哪个地方会缺呢?只是这般情趣,恐怕很少有人欣赏罢了。那些汲汲于名利,为俗务所累之辈,何曾领略一二?这一段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世人大都汲汲于名利,为俗务所累,意思虽然平常,可是说得含蓄、饶有余味。,7素材积累 写月的古诗词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

4、行 【译文】月华如水,悠悠地映照在高楼之上,流动的月光在天上人间徘徊。 【感悟】楼高必有风,月明风自清。于清风明月之中,坐高楼之上,此时正应对酒放歌,一扫心中郁闷,涤尽浊世烦忧。诗句不正是告诉我们去追寻一种浪漫的豁达么?,(清澈透明),(交叉错杂),(堂屋的门窗),(表示推测),(想),(一共、共同),(想要、将要),(高兴的样子),2划分下列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 (1)念 无与为乐者 (2)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3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文中作者虽不写月光,但作者通过高度传神的描写,展

5、现了一幅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中不仅点明作者与张怀民的友谊,而且流露出作者不甘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4)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嘲、自矜而又自解、自慰的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把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何夜

6、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运用反问含蓄表达了世人大都汲汲于名利,为俗务所累,反衬自己安然闲适、赏月自得的感慨和心境。,6.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月夜幽美深远、水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作者遭到贬谪,心情苦闷但又能自我排解、安然闲适的豁达心境。 7对照阅读苏轼的另两首词作中的名句。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与本

7、文一样,这两首词都写于作者政治失意之时,却都表达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生愈艰苦,心胸就应愈坦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于是、就),(睡觉),(只),(在),9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念/无与为乐者 点拨: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

8、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B,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 作者运用生动传神的比喻手法,用积水比喻月光,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虽未着一个“月”字,却处处见月光;其次,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描写,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空灵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12下面的诗词是从作者的前赤壁赋中节选出来的,该文作于黄州。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9、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诗词中的“月”与这篇文章中作者笔下的“月”对比,你认为能够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 示例:作者寄情于“月”,在被贬的境况下借“月”来表达超脱的意趣与豁达的心胸。,【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

10、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释】木末:树梢。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如此,这样。,(睡觉),(只,只是),(曾经),(到,靠近),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1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16月,是众多文人笔下的常用意象。试着对月进行描写,注意要体现自己的某种心境。(200字左右) 示例:夜幕降临的时候,月亮升起来了。她像是望着我们,对着我们笑。她那圆圆的脸庞有些嫣红,也许是暗暗的粉红,像一个红红的灯笼挂在天边。月亮懒懒地往上升的时候,就像是背着一个大包袱,慢慢地向上爬,一纵一纵的,看起来很累。费了好大的劲,月亮才冲出了地平线,挂在了半空中。这时,她脱去了红装,换上了金黄色的纱巾,用白玉般的笑脸来迎接芸芸众生。可是我们再看看她的面庞,就又感到是蓝月亮、绿月亮,蓝微微、绿莹莹,也许月亮姑娘是个变脸大王,美得令人惊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