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全国卷讲座(八)--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1616982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破全国卷讲座(八)--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突破全国卷讲座(八)--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突破全国卷讲座(八)--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突破全国卷讲座(八)--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突破全国卷讲座(八)--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破全国卷讲座(八)--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破全国卷讲座(八)--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突破全国卷讲座(八)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1所有的答题都贯穿一条红线筛选信息2017年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共设3题,无论是关乎文本总体感知、理解能力考查的第1题,还是基于文本分析、概括能力考查的第2题,以及侧重文本探究能力考查的第3题,试题题干上总会有“结合材料”这样的要求,也就是说,都有一根红线贯穿,这根红线就是“筛选文中信息”。从全国卷考查情况看,“筛选文中信息”主要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第1题属于浅层、快速、综合性的信息筛选,题目设计注重每个选项对材料的总体分析和概括,同时也引导考生注意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与材料总体的关系。这在一定

2、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考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是对文本理解层级的全面考查。第2题属于归纳、概括性的信息筛选,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筛选能力要求上了一个台阶。第3题属于鉴赏评价性的信息筛选,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但要求深入筛选,还要有知识的迁移能力。总之,三道题12分的文本阅读,“筛选”,这条红线一以贯之。2答题坚持两项原则:忠于原文而不照搬原文,踩点答题而不过度答题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无论是设置问题还是拟订答案,命题人总是会依据文本呈现的内容以及呈现的方式“量体裁衣”,所以考生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忠于原文,要善于运用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作答;同时文中相关信息的呈现又不可能是显豁的,

3、更多则是隐性的暗示,所以考生又不能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事实上,在答题过程中,很多考生只是机械地摘录原文句子。摘录的句子中固然含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往往不是从命题者提出问题的角度来回答的,如此,你的答案自然就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一般说来,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以这些重要的信息为抓手,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有效的筛选、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就与标准答案接近了。如果将文中的重要词句弃之不用,脱离文本,另起炉灶,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防止过度答题。一些考生因怕漏掉答题要点而坚持“多答总比少答好”的想法,天真地以为“漫天撒网”便可“重点捕

4、鱼”,过度答题,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这是不明智的做法。它足以让阅卷老师怀疑你的筛选、归纳能力。你的答案即便有“真东西”,却淹没在“汪洋大海”中。正确的做法是抓住题干要求,根据赋分答题,分条答题,踩点答题。3答题遵循四个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确答题内容。题干往往引导答题方向,具有多种暗示。比如区域暗示、思路暗示、要点暗示等。领会暗示、提取关键词是答题要务。第二步:划区间,锁定信息来源。在明确题干的主要信息后,就要带着题干所涉及的内容到原文中寻找信息区间,看相关内容是在哪一段或哪几段,然后进行定位阅读。第三步:善筛选,重视归纳整合。找出答题区间后,要在相关阅读区间内对材料信息进行搜索

5、阅读,逐句、逐段提关键词,对相同信息进行整合,对不同信息进行归类,不得重复,不得遗漏。第四步:踩好点,注意分条作答。答题不踩点、东拉西扯、庞杂无序是考场上考生得分低的主要原因。答题过程中要先仔细审读题目要求,再结合文本材料弄清楚该题应该包含几个得分点,然后踩点答题。切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分条作答。考生要有审题意识,要根据关键词确定踩分点的基本方向。日常训练要养成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勾画的习惯,以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阅卷教师总是寻找考生的得分点“见点得分”,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踩点答题,分条陈述。基于踩点给分的考虑,我们提倡

6、考生在答题范围之内尽量多答,因为多答不扣分,少答不给分,但多答不是庞杂无序,不是漫天瞎蒙,而是要求把得分点答全,把每个要点答充分。因为高考阅卷中得分点大于踩分点的情况并不鲜见。例如命题者给定的答案要点是3个(即3个踩分点,答出3点即给满分),但根据文本我们可以归纳4个甚至更多答题要点,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一、(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

7、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

8、,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

9、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

10、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第一步: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材料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也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两个标题幽默风趣而不失严谨,为阅读全文明确了方向。材料一的标题“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直接体现了三个要素垃圾、资源、垃圾分类,重点内容是垃圾分类。材料二的标题“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化用了俗语“自扫门前雪”(各自干好分内的事),同样直接体现了两个要素垃圾分类、各负其责,重点内容是各负其责。第二步:辨方式,理脉络,准确划分结构层次这两则材料都是具有评论性质的新闻,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

11、。要想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就必须理清文章思路脉络,划分结构层次。材料一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文字,介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及分类收集的现状;第二层是图表,该图表用数字说明了我国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材料二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首段,叙述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的真实事例;第二层是二、三两段,介绍垃圾分类处理工程该怎么做;第三层是尾段,写垃圾分类前景可期。第三步:筛信息,概中心,评价主要观点倾向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意真实性和实用性,筛选整合出重要段落的关键信息,并对有关语句进行标记(画线、画圈等),准确概括中心,为评价文本观点作准备。材料一首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

12、康”,第二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分类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综上可概括出材料一的中心:垃圾分类好处多,但推进困难。材料二的重要信息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第三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综上可概括出材料二的中心:垃圾分类,所有人责无旁贷,政府要起主导作用。第四步:细比较,辨异同,多元深入探究鉴赏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对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

13、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是:都在探讨垃圾分类,都承认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严重污染环境。不同之处是:材料一侧重介绍垃圾分类的现状,材料二侧重分析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材料一作者态度悲观,材料二作者态度乐观。另外,对材料一的图表数据,要从“认知”与“实践”两个角度来仔细比较,总结人们在认知与实践方面的异同。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

14、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等可知,D项中的“主要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答案: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

15、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

16、由材料二可知,“分类收集”是“政府的责任”。C项,材料一说“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从这一点来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材料二进一步明确“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强调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就说,垃圾是资源,只是需要合理处置。C项的结论断章取义。D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说法错误,材料二中为“(各地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答案:AE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阐述了我国垃圾分类的现状、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与实践以及居民和政府对垃圾分类处理所具有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