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生活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615324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生与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养生与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养生与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养生与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养生与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与生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养生与生活摘要:养生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从有了文明开始养生就伴随而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时不时的就会碰到养身,从日常的吃、住、到身体锻炼,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文化意识等,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人们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实践中可以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词:传统养生;生活前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非常重视养生之道,并在自己的日常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渐创立了拥有一系列系统理论、独树一帜的养生之道。我国的传统养生文化是祖国医学大宝库中瑰宝,传统养生文化

2、的发展是与我国医学的发展一致的。我们的祖先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树栖穴居到结茅为舍,在漫长的岁月里与大自然进行着各种斗争。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后代的繁衍,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了自身保健的方法,并通过总结逐渐使其完善。这种保健延年的方法,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养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就叫做“养生之道”。1. 养生的发展历程传统养生文化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至殷商时代,人们在养生术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形成了各种养生理论,提出了各种养生方法。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在左传中就有关于人们的房室起居与养生关系的记载,对四时、五节、六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了系统的

3、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了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调摄饮食起居,以及节制房事等养生主张等等。这个时期的养生之道大概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种侧重于饮食起居方面,如黄帝内经所主张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第二种注重于精神修养,主静尚俭,如庄周在庄子中所说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第三种主张通过身体运动来养生健身,例如,吕氏春秋就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形象地告诉人们要经常从事身体运动,才能保持健康。从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发展阶段,出现了炼丹术、神仙术、服石法、房中术之类的养生法。晋代的养生家葛洪创编了许多养生术

4、。葛洪在总结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上又创编了龙导、虎引、龟咽、燕飞、蛇屈猿据、兔惊等养生术。他认为行导引之法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只要有守身炼形之效,就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练习。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又把养生术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撰写的养性延命录和导引养生图。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邀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千金方、福禄论、枕中方、摄生真录等,对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到了宋代,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又有新的发展,最明显的是发展了动以养生的思想和方法。明清时期,养生家们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养生资料,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养生著作。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果的保养说提倡避风邪、节劳逸、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寡

5、言语等养生法则,张景岳在治形论中颇有创见地提出了善养生者。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高镰的遵生八笺、汤颧的保生编、陆九芝的世补斋医书、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等,均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明清时期还创编了太极拳、易筋经十二势、十二段锦等传统养生术。在近代人们根据传统养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掌握和运用其中的内容,有些甚至加以改进,使传统养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2. 养生文化的渗透宗教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宗教所占的地位并不像西方那样显赫,宗教情节也不如西方那么强烈,从未能达到政教合一的高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养生术内涵的哲理,尤其是参与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养生文化得到高度发展,主旨是理

6、性化的。汉魏以后,各派宗教的初期创立者和引入者鉴于其神秘化的修炼方式,纷纷将其引入宗教系统,成为实现其宗教理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养生锻炼的参与使中国宗教在不同程度都具有积极主动的自我意识,对神灵和教主的崇拜相应淡化。人人可为尧舜,人人可超凡入圣达真,人人可成佛在这种观念的导下,教徒身着宗教的外衣,倾其毕生从事修炼,使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养生文化的又一内容。文学艺术背景: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用文学艺术的形式直接表现养生锻炼的内涵;另一类是受养生修炼精神的影响,而使其作品带有某种特征倾向。前者如老、庄,后者如王羲之、苏轼、王维、李白等。“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主旨。受道家的影响,文人们设想有一种类似

7、于道的艺术终极之境,而各种艺术形式不过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而已。因而中国艺术的重要品格之一便是重“超言绝象”或“言外之意”。欣赏者也以“得意忘言”而悠然自足。科学技术背景:由于养生是一种人本实践,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认知水平,因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却有促进与阻碍两个正负方面。在中世纪以前,养生实践对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如古代化学始于古人炼丹,中医的基础理论主要来自养生实践,天文学的发展部分地受到了养生理论影响。中世纪以后,养生实践观念以理学、宗教等形式,顽固地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确立,重直觉以轻逻辑思维,视修身养性为求学正道,贬科学

8、研究为小术末流,以致在明清之际,人们的理性被束缚于四书五经的教条之间,因循保守、僵化自封,不仅阻碍了古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使中国失去了多次中西沟通的良机。3.传统养身与生活的联系老子是我国古代比较有名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养生方法到了现在还是被人们所追捧。“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死观贵生不畏死,少私寡欲以养生,守静致虚以养神,谦德以养生,这些养生方法对现代体育养生观有着一定的启示。老子的养生哲学思想把人放在宇宙中天地万物的首位,始终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注意人体的内外兼修,所以说,对于人与世界万物来说就是“天人合一”,对于自我的身体和精神而言就是“神形合一”的内外兼修。于是到了现代便有“天

9、人合、自然和谐的生态体育养生观”, “形神兼养身心和谐健康观”, “和谐社会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健康观”, “内外兼修形德兼备以养生”, “贵和尚中适度健身”。在未来根据人与环境自然的变化还会演生出不同的养生观点。 传统养生对于人们的亚健康是有一定的影响的,研究表明,进行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具有调整身心的双重效应,是现代人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Brown研究表明在平常情况下,缓慢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的程度。太极拳运动正是首选的缓慢、轻松的有氧运动。多数人由于工作、学习的疲劳、疾病带来的恶劣心境,在进行太极拳锻炼时,均能产生良好的变化。笔者曾对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

10、查,发现练习太极拳一年以上的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1 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传统体育保健通过“松”和“静”调节精神,提高机体的调整功能和抗病能力。祖国医学强调锻炼时要做到“恬淡虚无”,即排除杂念,专一放松。这不仅使肌肉放松,而且可以使肌肉进入大脑皮层的冲动减少,使人体处于一种“松驰反应状态”,达到改善生理功能的效果。从而缓解亚健康的种种状态,如:精神不振、情绪低沉、记忆力减退、情绪易波动、烦燥、焦虑、失眠、多梦等。4.总结 中国传统养生从三个方面对身体进行构件,第一,对生命体本能状态

11、的维护。通过修炼方法上的松、静,思想上的意念集中,动作特点上的舒展、柔和等手段来屏蔽外界信息对感官的刺激,进而维护生命体内部的协调,并发挥其自组织的功能。第二层次是构筑生命体内部与外界的联系。通过畅通经络、气血来建立机体内部系统与外部感官的普遍联系。第三层次,即按照生命体本能需要与外界建立普遍的因果联系。因为外界的自然和社会与生命体的本能需要互为因果,建构的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平衡过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正是在尊重生命体与外界之间的因果关系上,来构筑并维护生命体的整体存在的。这些,从其所强调的心性修养和平日的行为规范中均得以窥见。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功用目的也就是全面地构筑自主、和谐的生命体。其前提,正是对生命体本能状态的认可与尊重。参考文献:1孙永喜,老子养生哲学思想对现代体育养生观的启示 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2黄渭铭,试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原则,J,厦门大学学报,1994(4):90-94.3 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59-60.4钱红军,中国传统养生与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J,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5 王敬浩,周爱光,现代体育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养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8,29(2):61-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