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590293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产生):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最早培植水稻、粟;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工具:石刀、石斧) 2早期农业生产的进步: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耜耕”或“石器锄耕”。商周:少量青铜农具,掌握开沟排水、制肥、灭虫技术。西周: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3结论: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逐渐推广铁农具和牛耕(2)两汉时期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耦犁(西汉赵过,两牛三人)、犁壁;东汉时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

2、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隋唐时期耕犁相当完善江东地区曲辕犁、犁评2耕作技术:(1)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时期代田法(赵过);(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南方的水田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制。3农业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水力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1井田制和集体劳作商周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集

3、体劳作(原因: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2小农经济的形成(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生产目的: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3)特点: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经济不断先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其经营规模很小。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

4、下,农民常破产流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也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到明清之际更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农业技术: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3基本模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主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4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并占主导地位。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1)“官营”概念: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2)发展历程: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3)

5、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2重要成就:(1)高超的冶金技术: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其中,西周时已有铁器;春秋时铁农具推广,并制造钢剑。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越王勾践青铜剑等。(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代表瓷器有唐三彩、秘色瓷等;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明清: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著名瓷都景德镇。(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2)突出成就:商朝:已有织机,能

6、织多种丝织品;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的东西织室工人多;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丝路。唐朝: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外来风格。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品(尤其是细密精致的缎)超过前代;出现苏州、杭州和南京著名丝织业中心。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艰难经营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3)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2曲折发展的历程:(1)春秋战国:发展受鼓励。(2)秦汉:发展。在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两汉时期的民营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3)隋唐:恢复和发展。(4)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5)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

7、等行业中的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使用花楼机。3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缓慢发展(1)明朝中后期出现:原因: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区:江南的苏杭;部门: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存在。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2)清朝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制度的衰落(根本原因);发展的表现: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西汉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桑的政策,促进丝织业的发展。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汉唐丝织品出土。唐代丝织业发展重心南移

8、,丝织业生产分工更细,品种更多,花样新颖精美,技术更高。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2)瓷器与制瓷技术的西传及影响。瓷器这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发明最早。早在唐朝,我国瓷器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大量远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销往国外。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1470年又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使用贝为货币。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

9、场和大商人。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原因: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概况:秦汉到隋唐,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3隋唐商业的发展(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还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2)概况: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4宋元商业繁荣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

10、因有: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元朝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1)概况: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A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D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汇兑,为官府代理钱粮。)。(2)结论: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商帮。二、市的

11、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朝以前概况: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坊(居民住宅区)分开。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期概况: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A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B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

12、心的逐渐南移等。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3)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活跃。隋唐以后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逐渐由盛而衰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主要特点:官府

13、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如郑和下西洋)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走向衰弱:原因: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出口商品仅占总量3左右。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起源早,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官

14、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井田制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

15、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土地私有制。(3)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4)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封建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主要有:均田制。明朝后期,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5)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