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要点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584707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要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

2、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上不会很吃力。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

3、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教学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五、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科学记录单一份

4、。教师准备:地球仪一个(大)、手电筒一个、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是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也是第一次与大家一起合作,为了能够对同学们有更多的了解,请同学们自我介绍并说说都喜欢什么,好吗?教师也自我介绍,喜欢旅游,去年暑假老师去了这个城市,谁知道是我国的哪个城市?课件出示两组图片,引出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二),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关系。问:你们知道这两个城市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吗?(课件出示)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观察一下。(师: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的?在地图上一般是左西右东,也就是说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面,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我们还可以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

5、城市的位置。(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右边或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并标注出来。教师板书相对位置)(三),引出课题。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会先迎来黎明呢?(板书:谁先迎来黎明)乌鲁木齐的黎明北京的黎明2,问: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学生回答。(师:有的同学认为是北京先迎来黎明,有的同学认为是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3,问:要想知道谁先迎来黎明,除了知道它们的位置关系之外,还要知道什么?(地球自转的方向)4,教师介绍自西向东(逆时针)和自东

6、向西(顺时针)转动。那到底是谁先迎来黎明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从实验中找找证据吧。(四)、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1,实验要求:(1),四人一小组,组长负责管理实验器材,并汇报结果。(2)、分工合作,轮流进行实验操作。(课件出示下图)2,补充强调:师:什么模拟“地球”?(地球仪),什么模拟“太阳”?(手电筒),各小组先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转动地球仪,在自转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观察,哪座城市先看见太阳,即代表这座城市先迎来黎明了,要在记录单一上及时记录好。再自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转动地球仪,同样在自转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哪座城市先看见太阳,

7、即代表这座城市先迎来黎明了,要在记录单一上及时记录好。科学记录单地球自西向东转,(选填:北京或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地球自东向西转,(选填:北京或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3、汇报: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地球的自转方向不同,人们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可能有两种,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五)、理解相对运动,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问:你们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生举例说明。)北半球水流形成的漩涡(成逆时针)太平洋上空热带气旋云图(成逆时针)为了帮助我们研究

8、,我们先来回忆与感受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运动现象,(播放自己拍摄的开车视频资料)(1)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2)、乘在向后倒退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播放自己拍摄的开车视频资料)(3)、乘坐旋转木马,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播放自己拍摄的视频资料)(4)、推想:乘上转椅,看到周围的景物是在顺时针旋转,你的转椅应该往哪个方向旋转?(可以让全体学生原地转圈。亲自感受体验。)(5)、现在我们假想这是一把地球大转椅,我们每天看到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它的运动方向如何?(自东向西),由此,你们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9、,你们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了吗?(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相对运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自东向西运动的方向相反,是(自西向东)。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六)、认识时区及时差。1、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几小时呢?这个问题我们请世界时区图来帮助我们解决。出示世界时区图。2、介绍世界时区图:为什么世界时区图可以帮助我们算出各个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了多少呢?(地球在24小时内自转1周,在每1小时中,地球的一个条形带正对太阳,所以我们把地球分成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一个小时。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位0度经

10、线,这条经线所在的时区,叫0时区。而0时区往东我们叫东时区,一直叫东一、东二、东山、直到东十二区,0时区往西叫西时区,一直叫西一、西二、西三、直到西十二区,因为地球是圆的,向东到东十二区与向西到西十二区刚好重叠在同一时区,因此也叫东西十二区。)3,让学生自学课本81页的内容,并完成课本上的问题。4、北京和纽约日出时间相差几小时呢?(生观察时区图回答)(七)、课堂小结同学们,这单元我们都在研究地球的运动,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让我们来整理一下。地球形状:球体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24小时七,板书设计:谁先迎来黎明一,相对位置关系:乌鲁木齐(西)北京(东)二,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或逆

11、时针),北京先迎来黎明。三,认识时区及时差:地球分为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时间就相差一小时。八,课后反思:谁先迎来黎明是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一课,这堂课教下来,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解决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这点在这一课中很重要,因为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分步骤进行,让学生一步步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是新课程科学教学理念体现的典型一课。本课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确定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二、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学生已经会在地图上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因此就能够确定相对位置关系了。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这节课的重点,我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没有急于引用教材,

12、而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让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很好的预设效果。再用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明白相对运动这个概念,通过观察地球以外天体的运动方向来反推地球的自转方向,突破了重难点。最后让他们以自学世界时区图的形式,小组合作,完成我布置的自学要求。在自学过程中的收获,相信要比老师教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的多。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时间相差几个小时的计算,让学生自己讲出办法,学生讲的非常好,有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北京和纽约、北京和巴黎日出时间相差多少个小时就很容易解决。科学包含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都有涉及,课外知识的积累也是比较重要的。在这堂课中,我感觉到学生的地理知识还是比较缺少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不自信,回答问题时,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后,我问他们原因,他们说,怕说出来,万一错了在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面前会出丑,这是他们所顾忌的,看来平时活跃的学生在某些时候也会变的比较沉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当举手少的时候,我会提示:“是不是有很多同学还在思考呢?”引起他们的注意,也会点没有举手的同学的名字,让其回答问题,尽量不点重复的学生。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的评价语有些单一,有待进一步丰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