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历史学考条目解析完整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1565061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历史学考条目解析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8历史学考条目解析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8历史学考条目解析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8历史学考条目解析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8历史学考条目解析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历史学考条目解析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历史学考条目解析完整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浙江历史学考条目解析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分封制(1)分封对象:王族(分封制的主体,代表国家是最东北的燕、最东部的鲁)、功臣(代表国家齐,典型例题,哪些省份的简称是分封制的遗留,主要考察齐鲁大地山东和三晋之地山西)、先代贵族(代表国家宋,是商朝旧贵族的封地)。(2)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3)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典型考题: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反映了诸侯对天子的义务,同时也反映了后期周天子权威的削弱)。(4)积极作用: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

2、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消极影响:后来随着实力变化(原因是铁犁牛耕出现、各国变法等),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角度是诸侯与诸侯之间),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角度是诸侯与天子之间)。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4)意义:宗法制在此后的长时间里,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宗谱、亲情一类题目往往选宗法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1)神权与王权结合(商代的祭祀占卜);(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分封制中的同姓宗族、宗法制都与之

3、相关);(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代的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到秦代才实现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b)(1)到公元前221年(笼统纪年是公元前三世纪晚期,而非早期),秦国先后兼并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2)巩固疆域的措施(分北方、岭南、西南三个区域):北: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直道(自九原至甘泉),加强北部边防; 岭南: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最终平定岭南,并在岭南设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开辟“五尺

4、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3)统一的影响: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混战局面,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郡县制(1)出现和形成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立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机构和官员设置:“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与三公的分权模式类似)。郡下设县(少数民族地区称道),之下为乡、里、亭。(3)郡县制最大特点:中央垂直管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4)意义:是中央集权

5、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5)反复和恢复:西汉初年曾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来逐渐消除“国”,恢复郡县制,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皇帝制度(1)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皇权的特点是至高无上。(2)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设立丞相和明朝废除丞相都是要巩固君主专制)、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即三公九卿制。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b)(1)设置:西汉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6、,以监察地方政治。(易错点:十三州最初设立时非行政区;典型考题,“只许州官放火”的“州官”最早设立于西汉的汉武帝时期)【2】唐朝三朝六部制 (b)(1)设置: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三省互相制约,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后来又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三省宰相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专权和效率两个角度)【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b)(1)设置:宋代设中书门下(即政事堂),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后来为分割相权,又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2)

7、影响,意义、角度与唐代相似。各部门互相制约,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众人在中书门下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4】元朝的行省制度 (b)(1)设置:元代设置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十个行中书省(浙江当时属于江浙行省),即行省。另有单列的腹里(中书省直辖,即京畿地区)和宣政院(藏族地区)。(2)权利和义务:行省是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划。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即中央掌握了军事、财政、行政大权)。(3)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

8、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元代以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设置,成为今天省制的开端。【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废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也导致了政务繁杂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专权和效率两个角度)(2)设置: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

9、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张居正等内阁首席大学士称“首辅”,但不是宰相,这体现了内阁的辅助地位)(3)权力与局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皇帝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2】清朝军机处(c)(1)设置: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后来从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政务。(2)影响: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但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

10、显。(专权、效率、决策科学性三个角度)【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 (b)(1)外部: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提供了侵略的可能性),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侵略的必要性)。(2)内部: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闭关锁国,内部危机严重。【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b)(1)18401842 英国发动

11、的鸦片战争(其间有三元里抗英斗争)。(2)18561860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其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3)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除了海战,还在辽宁等地有陆战,必修一专题二第二课黄海海战处有相关地图)。(4)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c)条约名称主要内容(割地、赔款、通商、特权)危害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只是香港的一部分)。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东南沿海,其中

12、厦门为新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宁波是浙江的通商口岸)特权: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侵略意图)、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租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其中有钓鱼岛,开罗宣言宣告这些地区应还给中国。)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清政府因为财政压力,放宽民间开矿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商埠即通商口岸)。特权: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3、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辛丑条约赔款:赔款白银4.5亿两。特权: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民众基本生存权、财产和文明遗产、领土领海司法主权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 (b)(1)时间:1894年9月.(2)性质: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3)清军爱国将领:丁汝昌、刘步蟾

14、、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 (4)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易错点:北洋水师不是在黄海海战中全军覆没的)【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2)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力量与特点: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军民联合作战。(3)意义: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3、伟大的抗日战争【1】卢沟桥事变 (b)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也由此开始。【2】南京

15、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b)(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30万人遇害。(2)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1)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建立的过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名为第十八集团军,朱德、彭德怀为正负总指挥,下辖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其中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和(陈毅、项英为正副军长)。同类梳理:1927-1937年称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年称八路军、,1945-1949年称解放军。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