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1562455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8讲 散文阅读精析精练教学案一、考纲阐释最新考试大纲中对散文阅读有如下的要求:1.理解 B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4.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

2、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散文的形散神聚这一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重要语句”通常指: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

3、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二、考点透析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4、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铺垫情节更好地表现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

5、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

6、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

7、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四大类,共十个考点。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加以阐释。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C。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

8、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一吃透“形”。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分析文章结构用语:(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寻找“文眼”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能力层级D

9、。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静”字,但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静”,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概括主

10、题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C。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

11、键。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分析手法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

12、,第二个是作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品味语言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能力层级D。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13、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6.深层探究考纲要求考生就文本加以探究,

14、能力层级F。“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丰富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

15、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三、命题规律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近年来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尤其是2011年试题可以看出,散文阅读侧重于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描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含意,赏析意蕴)成了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三重”。 材料选取上,突出“温暖”主题,注重精神提升,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