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五讲河南中招要求背诵古诗文默写集训三河南中招运用型默写集训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557264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五讲河南中招要求背诵古诗文默写集训三河南中招运用型默写集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2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五讲河南中招要求背诵古诗文默写集训三河南中招运用型默写集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2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五讲河南中招要求背诵古诗文默写集训三河南中招运用型默写集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2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五讲河南中招要求背诵古诗文默写集训三河南中招运用型默写集训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2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五讲河南中招要求背诵古诗文默写集训三河南中招运用型默写集训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五讲河南中招要求背诵古诗文默写集训三河南中招运用型默写集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五讲河南中招要求背诵古诗文默写集训三河南中招运用型默写集训(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河南专用,1.色彩 古代诗歌讲究色彩的运用,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塞上燕脂凝夜紫”,诗经中的“_,_”,白居易观刈麦中的“_”,木兰诗中的“当户理红妆”,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等。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诗中画”在这里主要是借助于色彩词汇的灵活使用和巧妙搭配,形成色彩感和色调鲜明的意境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小麦覆陇黄,行舟绿水前,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2读书学习 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此第一境也;“_,_”(陶渊明饮酒),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也;“_,_”(杜甫望岳),登临顶峰,高屋

2、建瓴,此第三境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诗中意象 (1)“马”字经常出现在古诗中,如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_”,木兰诗中的“_,从此替爷征”,白居易在钱塘湖边骑马踏春写下的“_,_”。 (2)孔夫子说仁者爱山。陶渊明爱山,让他感受到“_,_”的平静。杜甫爱山,让他领略“_,_”的豪迈。苏轼爱山,让他悟出“_,_”的哲理。,而无车马喧,愿为市鞍马,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3、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_,_”(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_,_”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同是望月,苏轼用“_,_”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而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则用“_,_”寄托了对友人的同情、思念和关切之情。 (6)古人写雪,手法不一。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中的“ _”,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上影子,_、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千树万树梨花开,惟长堤一痕,(7)自古以来,诗人以“酒”入诗,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以“_,_”表明酬答友人、借酒振作的心志;在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以“_,_”抒发军功未成、归家不得的惆怅;在醉花阴中,李清照以“_,_”营造日暮独酌、幽香满襟的氛围。 (8)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抒情言志。“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酒”振奋精神,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乐观;“_,_”(

5、游山西村)借“酒”写农家好客的习俗,赞美了农民的淳朴热情。,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9)美好的春天常常是诗人描绘歌咏的对象。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以“_,_”描绘出了春雨的轻柔与小草的嫩绿;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两句诗描绘了春归大地,树荣鸟欢的早春美景。 (10)雪花是美的,胡天飞雪在岑参心中化作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明媚春光;鲜花是美的,白居易春行钱塘湖,为“_,_”的景象深深陶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离别 (1)面对离别,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为归京的友人吟诵:“山回路转不见君,_”,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入川的朋友作别:“_,天涯若比邻”,尽显洒脱旷达之意。,雪上空留马行处,海内存知己,(2)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后的思念在诗人笔下又化作绕指柔丝,牵动着你我善感的心灵。那思念是李白在纷纷杨花声声杜鹃里“_,_”的牵挂;那思念是李商隐在迢迢巴山绵绵秋雨中“_,_”的期盼;那思念是苏轼在浓浓醉意圆圆明月下“_,_”的祝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初中三年的生活

7、就要结束了,我们用李白行路难中的“_,_”激励同学,希望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_”表达深厚的情谊和美好的祝愿。 (4)对于离别,人们的情感总是不尽相同的,在李煜的相见欢中,离虽是愁,“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则说“_,_”,表达更多的是乐观和坚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千里共婵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思乡 (1)漫步于古诗苑,你能感受到诗人的恋乡思亲情结。王湾在北固山下,看到大雁飞过,不由吟咏道:“_?_”;在春夜的洛城,李白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不禁感慨:“_,_”。,乡书

8、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古诗中,诗人常借物传情。“_,_”(次北固山下),王湾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借“明月”寄托他对远方朋友的牵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6哲理 诗词往往给人以启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杜甫望岳中的“_,_”启迪我们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人生高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爱国忧民 (1)历代文人大都有着浓浓的济世情怀,“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

9、杜甫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真情流露;“先天下之忧而忧,_”是范仲淹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担当。,风雨不动安如山,后天下之乐而乐,(2)翻开厚重的古诗词书卷,驻足就能看见“忧国爱国”的茕茕身影,俯身便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杜甫春望中“_,_”确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充分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阐释了自己生在盛世,却闲居在家,渴望出仕报国的心境;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描述了词人渴望为国御敌、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10、名,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在诗词的海洋里泛舟,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一颗赤子之心。文天祥视死如归,以“人生自古谁无死,_”的忠诚,名垂青史;龚自珍以“落红不是无情物,_”的诗句表达了虽辞官为民,仍心系国家的情怀。,留取丹心照汗青,化作春泥更护花,8借景言志 文人墨客自古钟爱登景览胜,借此抒怀言志。崔颢在黄鹤楼中借诗句“_,_ ”表达了日暮怀归之情;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以诗句“_,_” 抒发了因国家多难而产生的忧国情怀;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诗句“_,_”传递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9边塞 边塞风光常常在诗人笔下显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王维在使至塞上“_,_”诗句中描绘了塞外平旷、壮观的独特风光;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诗句中,用新颖传神的比喻描写塞外雪景,颇有浪漫色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