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省略-念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557177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省略-念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省略-念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省略-念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省略-念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省略-念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文由86513961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纪念与启迪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 ! ! ! 在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冯文慈 今天的发言中, 我想首先简略地论述杨荫浏先 我理解, 史稿 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性成就, 主要 是以丰赡的资料、充分的篇幅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 国人民创造音乐文化的累累成果, 无论是在广度方面 和 深度方 面都超过 以往中 国古代 音乐 通史著 作的 成 绩。其中我个人觉得最精彩最值得重视的是乐学律学 方面以及自唐宋以降对于民间俗乐的极大关注。 在乐学律学方面主要

2、有: 春秋战国时起, 古、新两种音阶并存和确立的判 断; 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何承天 ? 新律#, 苟勖笛律的解 释; 隋代出现八声音阶以及关于清商调音阶的判断; 唐代燕乐二十八调问题的提出, 并联系对后世乃 至现存的古老乐种西安鼓乐、 福建南音、 智化寺管乐等 等; 中国历史上三种律制并存、异律并用的判断; 等 等。 对民间俗乐的关注表现在: 唐宋以降民间俗乐诸多乐种的论述, 不仅资料工 作扎实, 而且常常自先代牵线联系, 创见迭出, 如唐代 的曲子, 宋代的词、 直到明清的小曲等, 不仅将它们看 作纵向发展的历程, 而且分析它们和说唱、 戏曲之间的 血肉联系; 宋金元明清时期的市民音乐, 包括

3、艺术歌曲、说 唱、 乐器和器乐的论述; 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 包括诸多剧种、 声腔 的发展历程, 而且还包括自先秦以来逐渐成长的线索 ( 散乐、 百戏、 歌舞戏、 院本、 杂剧、 南戏等) ; 对元杂剧、 南北曲等的曲调与唱词的关系, 从语言 音乐学的高度具体分析其特点, 并指出与西方音乐特 点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 阐明同一曲牌经过变化表现 不同内容, 对 ? 一曲多用# 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肯定; 等 等。 此外还有关于 诗经 和楚辞的曲式因素的分析; 汉代相和歌, 大曲曲式的分析, 并和后世乃至现代的有 15 在 生终生学术业绩给我们的重要启迪, 其次, 是简 要地评述其 中国古

4、代音乐史稿 的历史地位。 在杨荫浏百年之际, 谨以此表达我对他的深深敬意。 此外, 我还想谈谈 史稿 的历史性局限及其产生背景, 以作为展望 21 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发展的借鉴, 或 可参考。 首先, 杨荫浏先生以毕生的辛勤研究工作, 在中国 音乐史学和传统音乐两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 业绩告诉我们: 当你从事音乐史学研究的时候, 请不要 忽略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音乐; 当你从事民族民间音 乐研究的时候, 请不要忽略源远流长的音乐历史。我 体会, 这是杨荫浏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经验和 启迪。用今天的学科术语来说, 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 学本来就应该是关系非常亲密的姊妹学科。特别是从 中国

5、的具体情况来说, 尤其如此, 气势恢宏、 绵延不断 的音乐文化历史长河, 包括近百年来壮阔的湍急波涛, 本来就和繁花似锦的民族民间音乐交织成斑斓绚丽的 图景。 其次, 关于如何评价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的历史 地位, 不少学者认为, 史稿 是杨先生毕生研究古代音 乐史和传统音乐的概括性总结性巨著, 也是现代时期 中国古代音乐通史学发展半个世纪以来的里程碑。的 确,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为本学科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立下了一块丰碑。 关于如何具体评价杨先生的 史稿 , 我这里想采 取的视角, 是他在 史稿 ? 后记# 中所表达的摆脱唯心 史观、 转向唯物史观的愿望。我认为, 史稿 既是杨先 生中国古代

6、音乐通史研究的终结, 又是他在历史观方 面? 转向唯物史观的起步#。如果我们估计到在即将来 临的 21 世纪中, 唯物史观虽然不会是唯一的历史观, 但仍将会在中国音乐文学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 代音乐通史学继杨先生之后将会取得进一步丰硕成果 的话, 那么也就不妨说杨先生的 史稿 是中国古代音 乐通史学 ? 转向唯物史观的起步# 的标志。万事起头 难, 其成果值得珍视。 人民音乐 2000 年第 1 期 总第 405 期 纪念与启迪 关资料相联系; 乐器方面对琵琶沿革的探索; 自周代以降贯穿各个历史时期的对少数民族音乐 的关注; 等等。 在 史稿 中, 杨先生还相当广泛地吸收近现代学 者的学

7、术成果, 这是其视野开阔, 重视学科交缘的结 果; 也是其历史观念发生趋向唯物史观的变化、 研究范 围扩展的结果。其中重要的学者有: 李纯一先生、 曹安 和先生, 以及郭沫若、 王国维、 钱南杨、 陈汝衡, 日本学 者林谦三, 等等。 杨先生的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比其过去的 中国 音乐史纲 所以能够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除了他终生在 中国传统音乐园地辛勤耕耘、 不断积累的原因以外, 历 史观的转变的确是个重要原因。 关于 史稿 中存在的缺陷, 我曾经试图也以唯物 史观来衡量, 写过三篇小稿, 分别发表在今年 音乐研 究 的第一、 三期。这里仅略述其大要。 二, 第一篇是 崇古与饰古 , 论述古已

8、有之的 ? 崇古# 的非理性心态, 抑制了对于历史真相进行探求的活泼 生机。 第二篇是 雅乐新论: 转向唯物史观路途中的迷 失 , 主要是评论杨先生不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 看待雅乐, 特别是不能看待西周雅乐。他对于剥削阶 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作用不能率 直承认。 第三篇是 防范心态与理性思考 , 主要是论述杨 先生的? 自我防范心态#, 他惟恐自己落入? 拥护封建制 度#或? 拥护封建意识形态#的陷井。这样, 就时而把阶 级分析和历史主义对立起来。 这里所述杨先生的 ? 防范心态#, 自然是一种消极 的学术心态。 当代中国大陆文化人大约从 5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常常怀

9、有的这种消极心态, 客观上是特定社 会政治思潮促成的。 杨先生的 史稿 撰著于北京, 时在 1959 年 7 月到 1977 年 7 月之间, 长达 18 年。撰写开始前不久, 1957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右派斗争出现严重扩大化的偏 差, 紧接着在 1958 年又出现党领导的全国范围声势浩 大的 ?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的失误。杨先生开始撰写 史稿 时, 炽热的政治波涛仍在滚滚向前, 正是所谓继 续 ? 大跃进#和 ? 反右倾# 的年代。此后, 党的指导思想 和方针政策仍不断发生 ? 左# 倾错误, 干扰正确的指导 思想和方针政策的贯彻, 1963 年出现 ? 以阶级斗争为 纲# 的 ? 左

10、# 倾方针, 直至 1966 ! 1976 年长达十年之久 的所谓 ? 文化大革命#, ? 左# 倾错误达到顶峰。? 左#倾 16 错误还具体包括针对知识界的批判运动, 如所谓? 白专 道路#、 拔白旗#、 文艺黑线专政论#、 批判资产阶级 ? ? ? 的反动学术权威#等等, 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的结 果, 造成? 草木皆兵#、 人人自危的紧张气氛。1976 年秋 至 1977 年间, ? 文化大革命# 虽然已经结束, 但全国范 围的思想混乱尚有待澄清, 个人迷信的影响尚有待消 除。当 1978 年末, 新中国的脚步即将发生伟大的转折 时, 杨先生已经停笔束稿了。 从杨先生的心境来分析, 新

11、中国建立后, 由于中国 共产党的崇高威望, 他和广大知识分子一样, 努力学习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接受新中国的阳光时虽 已是 ? 知天命# 之年, 但其前半生为之献身的民族音乐 事业已经光明前景在望, 他希望跟上时代, 大展宏图, 因此其学习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奋发心境, 不难 想象。从这一角度看, 可以说杨先生是 ? 年已半百, 欣 逢盛世#, 但是由于在学习上看准、 吃透和消化需要一 定的时间和积累, 急功近利往往容易出现形似而神违; 更主要 的是由于前述从 50 年 代后期开 始的急风骤 雨 式的? 左#倾错误, 而对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 正 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2、 毛泽东思想与 ? 紧跟# 党 的现行方针政策, 这二者有什么区别, 是十分难以分清 的事。 从这一角度看, 又可以说杨先生是? 心田待润, 风 雨骤来#。 我觉得, 时代的阳光和风雨是分析杨先生 史 稿 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的关键所在。 说到杨先生撰稿时的心态, 我曾经估计, ? 占主导 地位的心态是所谓%和剥削阶级划清界限& 的自我防范 心态, 它的不良后果则是压抑了对历史辩证发展的理 性思考。# 这种 ? 自我防范心态# 在主观上虽有追求马 克思主义的热诚, 但是却缺少冷静的理性支柱, 它正是 在 上述社 会政治文 化氛围 中逐渐 积累 形成的 。我 以 为, 对于杨先生努力

13、转向唯物史观的真诚以及取得的 成就应予尊重和重视, 对于其转向唯物史观路途中的 艰辛应予体察, 而对于其迷失目标的经验教训则应探 讨总结。 因此, 杨先生 史稿 的缺陷主要是历史局限性质 的缺陷。我这里所说的 ? 主要是#, 一是意味着并不完 全是历史局限性, 即并非命中注定必然如此, 还有其个 人由于胆识不足所应承担的因素; 二是意味着, 即或杨 先生具有较高一层的胆识, 打个比方, 恐怕也很难摆脱 历史机遇笼罩在他头上的 ? 紧箍咒#。 ! ! 我觉得, 从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可以得到的可贵经验教训也就在 此: 奋发进取, 努力争取突破历史机遇笼罩在每个人身 上的局限性, 迎接 21 世纪的来临。 ( 责任编辑 徐冬) 人民音乐 2000 年第 1 期 总第 405 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