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科技与教育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549713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科技与教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22课科技与教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22课科技与教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22课科技与教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22课科技与教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2课科技与教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科技与教育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2课科技与教育,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_ 詹天佑,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 詹天佑在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回国后詹天佑入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参加了马尾海战。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詹天佑-生平概况,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南北旅商来往之孔道,向来为兵家所必争,因此京张铁路就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当清廷要修京张路的消息传出后,在

2、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誓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自修此路,双方可都不伸手。这样,清政府就打消了求救于洋人的念头而一心自修了。 1905年,清政府任命他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出后,帝国主义分子嘲笑说,中国会修建这条高难度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并叫嚷“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修建(京张)铁路”“是白日做梦”。满怀爱国热忱的詹天佑,决心用事实粉碎他们的狂言。,京张铁路修建背景,京张铁路概况,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并胜利建成的联结北京和张家口的一条铁路,是完全由中国自己筹资、勘测、设计、施

3、工建造的铁路,全长200多公里。,修建京张铁路的困难,1)、外国殖民扩张势力的争抢,2)、技术被垄断,经济被限制,3)、铁路将经过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困难重重,修建京张铁路,确实困难重重。地势险要,坡度很大,悬崖峭壁,居庸关、八达岭两处遂道工程尤其艰巨。詹天佑坚持工作在施工第一线,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以及广大筑路工人一起,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因而不到两年,便打通了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接着,詹天佑和助手们又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用折返线的办法,把铁路铺到山高坡陡的八达岭,从而保证了行车安全。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努力,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胜

4、利竣工,比预计提前了两年。,京张铁路修建过程,“竖井施工法”,“人”字形路轨,京张铁路修建意义,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冯如和他制造的飞机,侯德榜生平简介,侯德榜(1890-1974) 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的一个农民家庭,就读于福州英华书院和沪皖两省路矿学堂,1910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3年公费赴美留学,19171921年先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和该校哲学博士学位。,侯氏制碱法,1921年10月侯德榜接受了永利碱 业公司的聘请,毅然从美国

5、启程回国,决心自己开发制碱新工艺, 经过600多次研究实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历时5年,于1942年发明并创立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生产的 在美国费城的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并作为国货精品畅销全世界。,红三角牌纯碱,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清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师大学堂(后来被称为“戊戌大学”) 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校舍:北京地安门内马神庙。 管理: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管理 大学堂事务。 经费:开办经费、常年用款,由户部筹拨。 办学宗

6、旨: “中西并用”;“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 课程: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沙滩红楼(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历史沿革,清末民初: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校 (18981916),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19171927),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l月8日,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向学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的十年,是北大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蒋梦麟时代的北京大学(19271937),1930年,曾三

7、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十六字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如数学系江泽涵、程毓准以及原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奥斯古德(W.F.Osgood),物理系饶毓泰、吴大猷、朱物华、周同庆,化学系曾昭抡、钱思亮,生物系张景钺,地质系李四光、谢家荣、孙云铸、斯行健、葛利普(A.W.Grabau)等,均为我国现代学术界的一代宗师,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

8、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师生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以及90位两院院士。,胡适时代的北京大学(19461949),年月日,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思想家胡适诞生。他曾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辑,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等。主要著作有: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等。,建国初期的北大 (1949

9、1965),1951年6月l日,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出任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共有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中文、历史学、哲学、西语、东语、俄语、经济学等12个系、33个专业和7个专修科,成为一所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综合性大学。,文革中的北京大学(19661976),“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北京大学被冠以各种罪名,陷入到严重的灾难之中,一大批教师和干部被打成“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残酷迫害;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被迫停课、停止招生达四年之久。19701976年,按中央规定,北京大学连续招生七届工

10、农兵学员。,今日北大(2001今),进入21世纪,北京大学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2000年许智宏院士出任北京大学校长,20012002年,北京大学先后组建、成立了政府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物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科举制度的废除,封建后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其一,内容僵化、阻碍自然科学的发展 。 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以四书为主,即使在当时也存在空疏无用的弊端。清末维新派曾批评说,有人甚至中了进士都不知道汉武帝、范仲淹是谁。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士子往往以毕生精力读经,而对各种有裨实用的知识无心关注,无暇学习。顾炎武曾说明代士子平日

11、只读八股文稿,其他书籍一概不读,“有一好学者欲通旁经而涉古书,则父师交相谯呵”,认为没有出息。许多士子皓首穷经,最终老死科场。 “四书”在观念上成为学问的全部,自然科学技术则被视为无足轻重乃至与传统利益相悖逆的东西。到了列强环伺,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新月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举制度下的学习内容就更加显得陈旧,更加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封建后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其二,士人受到严酷的精神摧残,成为一个寄生阶层、特权阶层和封建政权的附属物,而无用武之地。 在清代科举制度下,读书、参试、做官是士人谋求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惟一途径,因此,在各级考试中中式几乎成为他们的第二生命。为此,科举士人往

12、往数十年寒窗,皓首穷经,付出毕生的心血精力以求取功名,但最终金榜题名者少,名落孙山者多,许多人老死科场。 近代维新派思想家严复曾批评科举制度“滋游手”。由于 “士”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所以选士“必务精而最忌广,广则无所事事而为游手之民”。然而在科举制度下,却养了一大群科举士人,致使朝廷无法安置,他们自己也“无以自存”。封建统治者有意识地用科举功名笼络士人,钳制其思想,用一条无形的绳索将他们同封建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使得他们只能在为皇帝卖命的过程中谋求个人的荣华富贵或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致成为封建王朝政治上的异己力量。,封建后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其三,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 由于科举制

13、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首先,这只是戏曲中的人物,据考证纯为子虚乌有,况古之帝王岂容如此欺君之人哉;其次,这也是个人的私德问题。)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封建后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其四,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

14、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科举制度的终结,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东来,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等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经世应变之才以维持其统治。然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却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内政外交所需的其他许多知识,均出于科举士人的旧学视野之外。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的改革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科举制度的改革最初始于注重时

15、务。 不久,又根据张之洞、陈宝箴的建议发布上谕,详细规定了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又规定:“嗣后一切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以励硕学而黜浮华。”然而不久戊戌政变发生,慈禧下令废除各项新政,上述有关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也被废除。八国联军之役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最初计划对科举制度进行所谓“变通”,但很快就决定彻底废除。,科举制度的终结,科举制度的废除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逐步减少科举中额 第二阶段:颁布停止科举的上谕,第一阶段:逐

16、步减少科举中额,新政时期,科举改革再次提上日程,先是在在1901年开始经济特科考试,同年再次宣布废除八股考试。1903年张之洞等提出递减科举,计划用十年时间逐渐废除科举。,第二阶段:颁布停止科举的上谕,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张之洞,袁世凯,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时问:1904年7月4日 地点:故宫保和殿 考题:策题四道 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巨,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三、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