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91544487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业分层测评(五)苏轼词两首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直指B一尊还酹江月 酹:凭吊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解析】任:听任,任凭。【答案】D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A若属皆且为所虏B且战且退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连词,表并列。A项,副词,将近。C项,副词,将近。D项,副词,尚且、还。【答案】B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回首向来萧瑟处B千古风流人物C多情应笑我D同行皆狼狈【解析】D项,“狼狈”古今义均形容困

2、苦或受窘的样子。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项,古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今义,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或轻浮放荡。C项,古义,多愁善感;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答案】D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_,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_,_,_。(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4)定风波中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的句子是:_,_,_。【答案】(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大江东去

3、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另有标题为“黄州中秋”。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夜来”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秋,鬓上霜(白发)。孤光:远照之月光。5词的上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_【解析】由注可知,此词写于中秋,此时作者被贬于黄州。开篇慨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有对逝水年华的悲叹。三、四两句选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更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

4、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答案】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6对“把盏凄然北望”中“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你怎样认为?_【解析】下片首句写作者遭贬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第二句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第三句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而第四句中的“望”字将全词所有情感都包含其中。【答案】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懑,有渴望被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

5、8题。醉翁操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注】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

6、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E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如“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两句,也是以声写声。【解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在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时,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所给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情感是非

7、常有帮助的。E项,“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答案】CE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词的上阕描绘了山谷空寂、明月皎洁、山风轻拂、夜露润物的美好景色,醉翁在这样的境界中弹奏的乐曲清琅、圆润,响彻空山,令词人向往这种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下阕主要是抒情议论,醉翁的啸咏与流泉相应,醉翁去逝了,流泉仿佛在早晚幽咽,词人借山有时光亮、水有时回转与自己对醉翁的思念无尽对比,表达对醉翁的思念之悲。【答案】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

8、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9这首词写于苏东坡贬谪黄州之时。请说说词人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四者结合起来的。_【解析】从内容可以看出,上片写景叙事,下片议论抒情

9、,这是宋词的常用写法。回答时,注意结合词句进行分析。【答案】此词上片全是叙写东坡深夜醉归,用语仿佛平直,但最后一句“倚杖听江声”透露了词人心中情感的波涛,我们仿佛听见了词人心中的不平之音。但当时他是遭贬之身,这种不平表现得相当含蓄。下片一、二两句是议论性的抒情,词人心中对官场的厌倦之情自然地表现了出来。第三句写景,景写得极美,显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尽管“风静縠纹平”,但词人的心中并不平静,内外形成了对比。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词人希望能乘一只小船漂泊于江海之上,去寻找他理想的境界,去度完他的余生。10苏东坡用词极为准确传神,请举例说明。_【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语言的鉴赏能力。可以先找出精练

10、传神的词语,再结合语境、意境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答案】“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夜已深,但词人由于豪兴淋漓,喝酒太多,以至于分不清时辰了。“倚杖听江声”中的“倚”字写出了词人历经宦海风浪,身体已经不可避免地衰老的无奈。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第1112题。 观书有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_【解析】朱熹的诗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而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苏轼在诗中思考的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其实,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答案】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1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