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应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教案内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529845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鼻部应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教案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鼻部应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教案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鼻部应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教案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鼻部应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教案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鼻部应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教案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鼻部应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教案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鼻部应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教案内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科目:耳鼻咽喉科学 任课老师姓名:田湘娥授课对象:临床、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 年级:人数: 次数:1次授课章节、内容:鼻部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授课时数:3 学时 授课时间:教学目的要求:1. 熟悉鼻窦分组及各鼻窦开口部位2. 了解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的病因和病理,掌握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3. 了解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病因,掌握其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熟悉治疗原则。4. 了解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病因,掌握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讲授重点:1. 重点讲解鼻腔各壁的组成及其重要结构、鼻窦的分组及各鼻窦的开口,鼻中隔黎氏动脉丛的组

2、成及临床意义。2. 重点介绍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3. 重点介绍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4. 重点介绍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局部症状、诊断方法及主要治疗手段。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辅以提问结合重点、多媒体投影。教具: 多媒体讲授提要和时间安排:1. 鼻窦分组及各鼻窦开口部位。15分钟2. 慢性鼻炎的临床特点,分型及各型的临床表现,各型的鉴别要点及处理原则。20分钟3.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15分钟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局部症状、诊断方法及主要治疗手段。15分钟教课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第六版)湖 南 医 科 大 学

3、讲 稿 纸鼻部解剖及生理鼻:外鼻、鼻腔、鼻窦一、外鼻:形如一个基底在下方的三边锥体。1. 名称:鼻根上端位于两内眦之间连于额部。鼻尖下端向前突起称。鼻累两者之间为。鼻背鼻累的两侧为。鼻翼鼻尖两旁的半圆形膨隆部分称。鼻唇沟鼻翼与面颊交界处有鼻唇沟。鼻小柱、前鼻孔。2. 支架:骨性支架上颌骨额突,额骨鼻突,鼻骨。软骨:隔背软骨:(1)鼻外侧软骨;(2)鼻中隔软骨(四方软骨)。大翼软骨:(1)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2)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缘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隔背软骨的底面观略似“”形,两侧鼻背板(鼻外侧软骨)内缘的上段与鼻隔板(鼻中隔)的前缘互相融合,与鼻骨及上颌骨额突共同支持鼻背。外鼻软

4、骨性支架借致密的结缔组织紧密附着梨状孔边缘,各软骨之间亦为结缔组织所联系。梨状孔: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的游离缘共同围成。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外缘接左右两侧上颌骨额突。下缘以软组织与鼻外侧软骨相同。特点:上部窄而厚,下部宽而薄,易受外伤而骨折。鼻骨骨折可行复位(举例)。3. 外鼻的静脉:(1)内眦V及面V颈内,颈外V;(2)由内眦V眼上、眼下V颅内海绵窦。特点:与海绵窦相通;无瓣膜(与身体其他静脉不同点,可上行也可倒流);面部、疖肿挤压可引起海绵窦炎症(危险三角区)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内眦V、面V:眼上V,眼下V海绵窦,鼻上唇疖肿挤压海绵窦血栓性

5、V炎。N:外鼻的运动神经是面N。感觉N三叉N的第1支(眼N),第二支(上颌N)的分支:筛前N,滑车上N,滑车下N及眶下N。L:主要汇入下颌下淋巴结及腮腺淋巴结。二、鼻腔:为一狭长腔隙,顶窄底宽,前后径大于左右径,前起前鼻孔,后止后鼻孔通鼻咽部。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侧,每侧鼻腕包括:鼻腔:鼻前庭:有皮肤覆盖,富于皮脂腺和汗腺,毛囊,故可发生疖肿;外侧鼻翼,内鼻中隔小柱(又称可动中隔)。在鼻前庭皮肤与鼻腔本部粘膜交界处的外侧部分,相当于大翼软骨外侧脚的上缘处,有一弧形隆起,称鼻阈,为鼻前庭最狭窄处亦称前内鼻孔,在行前鼻镜检查时,不要越过此界。鼻腔本部。鼻腔本部二孔四壁二孔:前、后鼻孔。前鼻孔鼻翼的游

6、离缘,鼻小柱及上唇围绕而成。后鼻孔蝶骨体,蝶骨翼突内侧板,腭骨水平部后缘,犁骨后缘围绕而成。四壁内、外、顶、底。1. 顶壁:很窄,呈穹窿状。前段倾斜上升,由额骨鼻部与鼻骨构成,后段倾斜向下,主要由蝶窦前壁构成,中段水平,为分隔颅前窝与鼻腔的筛骨水平板,板上多细孔,又称筛板,薄而脆受外伤时易发生骨折,且为鼻部手术的危险区(禁区)。2. 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前由上颌骨腭突,后由腭骨水平部构成。3. 内壁:即鼻中隔的软骨性和骨性部分。主要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组成。相当于鼻中隔前下方,血管汇聚成丛,称黎氏动脉丛(littles)该处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称“易出血区”(主要是

7、血管丰富)。(静脉丛克氏区)。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鼻阈(Limen nasi)相当于大翼软骨外侧脚的上缘处,有一弧形隆起,为鼻前庭最狭窄处,亦称内孔(ostium interrum)。鼻丘或鼻堤(agger nasi)在中鼻甲前方的鼻腔外壁上有一小丘状隆起。下鼻道的前上方有鼻泪管的开口。中鼻道(middle meatus)外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名钩突(uncinate process),后上者内含气房,名筛泡(cethmoid bulla),均属筛骨。二者之间有一半月裂隙,称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嗅沟(olfactory sulcus):其在

8、中鼻甲游离缘平面以上的部分称嗅沟,亦称嗅裂。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总鼻道(common meatus)。原则:1). 体贴关心病人,操作轻柔;2). 细心,认真;3). 操作正规。4外壁:三甲三道外侧壁上有突出于鼻腔中的三个骨质鼻甲,三个鼻甲依次缩小1/3,呈阶梯状排列,前端的位置又递次后退1/3。下鼻甲为一独立骨片下鼻甲骨,中、上鼻甲则为筛骨的一部分突起。下鼻甲前端接近鼻前庭,后端距咽鼓管咽口约1cm1.5cm故下甲肿大时可引起鼻塞,咽鼓管的通气引流会受到影响,引起卡他性中耳炎。在中鼻甲前方的鼻腔外壁上有一小丘状隆起,称鼻丘或鼻堤,在临床上有时做封闭注射用。相当于中甲后端的后上方近蝶窦底

9、处有一骨孔,称蝶腭孔,向外通翼腭窝,为蝶腭神经及血管出入鼻腔之处。蝶腭N节位于此窝内。上鼻甲:居于鼻腔外壁的后上部,位置最高,但最小,有时仅为一粘膜皱襞,作前鼻镜检查时,为下,中甲所遮而看不到。后上方有蝶筛隐窝,蝶窦开口于此。嗅沟:中甲游离缘平面以上部分称(或嗅裂)总鼻道:各鼻甲与中隔之间的间隙称总鼻道。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1. 下鼻道:前上方在鼻泪管开口,离下甲前端1.5cm处是上颌窦穿刺的适宜进针部位。(此处骨壁薄,易刺透)。2. 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隙。外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名钩突,后上者内含气房名筛泡,均属筛骨,二者之间有一半月裂隙,称半月裂孔,为前组鼻

10、窦的开口所在。依次为:前额窦开口;后前组筛窦开口;最后上颌窦开口。前、后筛窦是按开口所在部位分,但在标本上无法详解。临床上利用其解剖特点,辨别鼻窦炎症所在。3. 上鼻道:内有后组筛窦开口。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腔血管:A:颈内A眼A筛前、筛后A中甲平面以上(前、后上部,包括中隔区),颈外A上颌A蝶腭A中甲平面以下(后部、下部)。特点:1. 小A无弹力层对化学分子刺激非常敏感2. 呈多孔状管壁薄,有利于交换3. 小A、V吻合(A、V直接吻合),故血管舒缩性非常敏感。4. 有小海绵窒热时收缩冷时膨大,使加温面扩大。鼻腔的N:1. 感觉N:三叉N第一支(眼N)和第二支(上颌N)的分支。2. 嗅N:分

11、布于嗅区粘膜中的嗅C,嗅丝经筛孔穿过筛板,进入嗅球。嗅N的鞘膜由硬脑膜延续而来,故手术损伤嗅区粘膜,继发感染延伸入颅鼻原性颅内并发病。3. 植物N:交感N岩深N, 交感N兴奋鼻粘膜血管收缩。 付交感N面N岩浅大N, 付交感N鼻粘膜血管扩张,分泌物。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鼻窦鼻窦:系鼻腔周围颅骨中的一些含气空腔,左右成对,共计四对,依其所在颅骨命名。各窦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按其解剖位置及窦口所在部位,可将鼻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窦: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陷窝故在施行前鼻镜检查时,如见中鼻道有脓前组鼻窦发炎所致。后组鼻窦发

12、炎时嗅沟积聚有脓,或在后鼻镜下见上鼻道或嗅裂后段有脓。各鼻窦的发育不同,出生时,上颌窦较大约810(前后径),34(宽)35(高)mm,发育与出牙及换牙有关,9岁时体积约251818mm,窦底与鼻腔底相平,15岁时与成人接近。出生时筛窦已出现,较小,发育迅速,额窦和蝶窦尚未发育,分别在2岁及4岁时才出现,故初生婴儿即可发生上颌窦炎或筛窦炎。上颌窦(maxillary sinus)在4对鼻窦中:最大,位置最低,窦口最高,发病率最高5壁:1. 前壁中央最薄,略凹陷,称尖牙窝,行上颌窦根治术时经此凿入窦腔,眶下孔眶下N及血管通过。2. 后外壁颞下窝毗邻,近翼内肌,上颌窦肿瘤破坏此壁侵及翼内肌时可引起

13、张口困难。3. 上壁即眶底,故眶内疾病及窦内疾病可相互影响,尤多见于肿瘤,囊肿及外伤。4. 底为牙槽突,故牙根感染有时可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与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二磨牙关系密切)。4. 内壁系鼻腔外壁的一部分,后止方有上颌窦口通入中鼻道。筛窦(ethmoid sinus)位于鼻腔外上方的筛骨内,呈蜂房样,每侧有气房约10个;湖 南 医 科 大 学 讲 稿 纸依其窦口所在部位将筛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筛窦开口于中道,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前、后筛窦两组约以中鼻甲附着缘为界。外壁与眶内容物相隔的纸样板及泪骨(眶内壁),故在筛窦炎症时可引起眶内蜂窝组织炎或脓肿及球后视N炎等并发病,筛窦囊肿或肿瘤破

14、坏此壁可使眼球向外向前移位。内壁为鼻腔外壁的一部分,附有上甲及中甲,下界为筛泡,位于中鼻道内。顶壁是额窦底壁和颅前窝的一部分。筛窦前与上颌骨额突及额窦相接,后与蝶窦相接。额窦(frontal sinus)居额骨鳞部的下部。大小,形状极不一致,有时可一侧或两侧未发育。前壁额骨外板,较坚厚,常含骨髓,故当额窦炎症或额骨外伤后感染可发生额骨骨髓炎。后壁借额骨内板与额叶硬脑膜为界,并有血管穿过此壁入硬脑膜,为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病途径之一。底壁为眶顶及前组筛窦之顶,其内侧相当于眶顶的内上角,甚薄,急性额窦炎时此处可有明显压痛,额窦囊肿破坏此壁可使眼球向外,下方移位。在底壁内侧尚有额窦开口,一般经鼻额管通入中鼻道前段(半月裂隙)内壁即分隔两侧额窦的额窦中隔上段常偏曲。 蝶窦位于鼻腔后上方的蝶骨体内,发骨大小不一,由蝶窦中隔分为不相对称的两腔。顶壁大多数向下凹陷,构成蝶鞍底部,故可经蝶窦取除脑垂体肿瘤,两侧尚有海绵窦。侧壁:上方有视N压迹。下方有颈内动脉压迹和三叉N上颌支压迹。后壁为蝶骨体骨质,发育特大的蝶窦其后壁与颅后窝相隔的骨板有时甚薄。湖 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