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518559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秋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xx秋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xx秋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xx秋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xx秋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xx秋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秋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XX秋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与内容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没有人为的“伪证”。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教科书中有多处涉及了这类实验,如“溶解的快与慢”“比较声音强弱、高低的变化”“探索尺的音高变化”“观察上肢的运动”“测量心跳和呼吸”“体验心脏的工作”,等等。在四年级引入控制变量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天气”单元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坚

3、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教科书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如“描述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描述物体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等等。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比如“天气”单元中,需要学生对所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做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天气

4、”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

5、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三、主要材料清单“溶解”单元:过滤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气体溶解器材:带有橡皮帽的注射器;蒸发器材:蒸

6、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其他器材:放大镜、搅拌棒。 “声音”单元:发声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锣、鼓、钢尺;传声器材:铝箔(能折叠成1米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尼龙绳。“天气”单元:测温器材:温度计;制作雨量器器材:高于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我们的身体”单元:模型:人体结构模型、人体骨骼模型、心脏模型;其他器材:哑铃、吸耳球大约1米长的塑料管。二、教材分析一)天气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

7、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天气现象,用他们的感官和科学的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他们在本单元学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将有助于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予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

8、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科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气象观测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科学概念目标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感官观察天气。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风向;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

9、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是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评价建议(一)本单元的评价策略1.单元前和单元后评价本单元第1课的第一个教学活动是提问学生:“今天天气怎么样?”并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一张大的图画纸上。这是一种头脑风暴活动,这样的活动将为教师提供关于“天气”这一主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和想要知道什么的信息。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师再问学生同样的问题,再将学生这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记录在一张大图画纸上,这样就为教师提供两套可以比较的证据,表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将两张记录同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这两次的回答有什么不同,你们觉得哪个回答更好

10、些。学生将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对天气问题认识的发展。2.同步评价(随堂评价)同步评价(随堂评价)即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也可以是终结性评价。评价贯穿本单元的每一课,无论是关注学生在每一课中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关注学生在整个单元整体目标的实现,都是伴随着活动内容自然进行、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同步评价(随堂评价)将为评价学生提供丰富的档案资料,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如学生的发言、谈话、记录等,都为其学习状况提供依据,并反映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天气”单元的最后一课实际上也是挑战学生综合应用本单元概念技能水平的同步评价。3.附加评价附加评价用于单元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定。本单元的

11、附加评价可以设计以下活动。(1)让学生分组收集气象信息,并仿照电视台制作一天的天气预报,在全班发布。这样的活动将为评价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2)让学生向他人,如家长、校长或其他人,介绍一天的天气情况。(3)让学生以“关于天气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为题,用一幅或多幅图画来展示学习的成果。在附加评价里,学生可以用材料来解决问题、做实验或分析和组织数据。在选择附加评价时,可考虑对学生的多种能力进行评价,例如怎样表达他们的知识、技能等。(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形式(终结性评价的呈现方式)在“天气”单元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建立在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口头交流基础之上的。所有的评价实际上是教师对

12、每一个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进步和发展过程的全面描述。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观察到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所收集的信息和及时的评定,是评价学生课业成绩的重要形式。2.学生的活动成果表明了学生向单元目标的迈进。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各种书面材料:包括书面观察、图画、图表、表格和图解的记录单,提供了每个学生收集、记录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证据。学生的科学日记是另一种类型的学习成果,通常作为评价的又一个丰富的资源信息。这些日记真实地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学生的书面学习成果应该折叠起来放在一起,在单元结束时用来证明学习的成

13、就,并当学生再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发展。3.学生在班上和在个别时间里和教师进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谈话是了解学生当前学习状况的一个特别有用的方法。这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分享和讨论他们自己想法、观察和观点的机会,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这一过程收集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适当的评定。创设一个使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时感到宽松的环境,可以激发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讨论。4.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互评价的机会,特别是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的机会。可以分项目设计小组同学间互相评价的表格,也可以采取口头评价的方式。上面的成绩评定适宜采

14、取等级评价的方式。二)溶解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15、?等。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本单元的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完成既定的观察研究活动的同时,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研究的问题,以使对溶解的研究逐步深入并扩展开去。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形成细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