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涵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497083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涵【摘要】“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一种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最终一定会以文化的兴盛为标志。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系列关于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的论述,并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后,习近平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本文以“文化自信”为中心,浅论其相关概念的提出、当代现实意义及基本内涵路径。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现实意义;基本内涵 “文化”一词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颇具多义性和模糊性的概念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的内涵有不

2、同的理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其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强调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信仰、精神等的总和。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自信”,宏观而言,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可和自豪感;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理想的一种崇尚、一种坚守。一、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有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阐述。马克思在肯定以道德、观念等形式出现的文化必然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前提下,也强调

3、前者对后者的“反作用”。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权力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马克思认为一个由旧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新社会在各方面会存在一些旧的事物,而比如一些旧的文化很可能会形成某种阻碍作用,即文化对于一个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马克思还强调文化对于个人的改造作用,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未来社会的实现在客观上“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这其中必然包含一种因社会变迁导致并且需要的文化的改造,不可否认,文化在“化”人和育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文化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4、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强调当时的任务是把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邓小平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的好坏,“两个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必然包括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

5、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14年期间,在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本。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

6、自信。”自建党以来,首次把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定位,文化的虚脱和断层,必然带来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损毁和丧失。没有文化自信,就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底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真心诚意与理论自觉,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二、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一)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信息多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1990

7、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 4 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同年,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他正式将 “软实力”界定为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等,也就是指通过感召力、吸引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认同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从而获得一种理想的预期效果的能力。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从国

8、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而言,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心力,它有利于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民精神上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国家、民族和政党而言,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对个人而言,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所属国家(或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可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二)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自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

9、变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冲突与碰撞不可避免,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越来越多地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外来异质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将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我国文化主体地位和国民价值观念,造成思想上的多元化与文化自信的缺失。世界多元文化思潮激荡碰撞,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和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冲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其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因此,面对世界异质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强势文化

10、的冲击与渗透,为了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与安全,掌握文化上的话语权,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问题。对待异质文化,应该是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我,以积极的姿态学习他者,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崇拜,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华,在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中,进行文化的认知、比较与反思,逐步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而文化自信则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碰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心理支撑。(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以东方文明著称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仅曾经独领风骚,

11、甚至在当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发展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应成为衡量小康社会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标。文化自信通过对文化的自觉认知、反思、批判和认同等机制,彰显文化主体性批判、扬弃、认同的社会实践过程,逐步构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

12、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梁启超说过,论语孟子等经典,“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具有民族特征和印记的文化,是基础、落脚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特质所在。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法制制度、宗教、哲学、风俗等诸多领域,凝结着中华民族认识

13、自然、改造自然社会的思考和智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中华五千年,文化精深博大,经世致用,修己安人。先人们的思想文化中体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在科技、农耕、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的伟大成就,对今天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乃至治国理政都有现实和深远意义。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壮大于生生不息、不曾断流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

14、河中,内化于中国人的傲气和傲骨。革命文化孕育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救国之路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封建主义的斗争史。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一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斗争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革命文化。以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奋斗特质的革命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联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中国

15、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动力。延安时期,我党以坚定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了延安文化的内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今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延安文化是在一种民主、包容、自由、平等的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反映革命斗争群众化、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精品力作相继问世,人们音乐家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今天共和国的国歌,这些都是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当代文化赋予了文化自信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奠定了我们的强国地位,大庆精神谱写了一代中国人自力更生、

16、艰苦创业的光辉诗篇。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多元性、大众性、商业性增强,文化概念增加了更多开放、追求、向往、阳光的因素,文化形态、载体、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一个时期对文化发展的思想保证。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传播形式的普及,让人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信息文化时代。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建设、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女排精神等,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我们党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凝结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完善创新的新时期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成风化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只要我们坚定正确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