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4727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第一章 引言综合读图是让我们详细地从沉积顺序、地表演化、构造运动、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分析所给出的地质图,并且通过对地质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的描绘,达到对金山镇地区的地史地貌的一个宏观的概要了解。我们选用的是比例尺为1:100000 的金山镇地质图。该地质图长 18.5 厘米,实际长度 18.5 公里,宽 14厘米,实际长度 14 公里,覆盖实际面积 259 平方公里。整个地区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位于 700 米-1800 米的范围内,北部以渚岭最高,达 1800 米,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 750 米。在沿 NW-SE 方向上,该地区地貌有三次大的起伏,伏牛山,雨峰,孤峰所在山脉

2、位于起伏瞰点。本次作业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读图、分析、绘制地质纲要图和剖面图、完成报告。第二章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一)地层概述该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从泥盆纪-白垩纪, 缺少上,下三叠统和侏罗统的全部地层, 西北面下二叠地层与下白垩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东北部上白垩纪岩层与其下方岩层均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东北部上二叠和中三叠地层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根据这几个不整合关系我们将整个金山镇划分为三个构造层:K1-K2:下白垩统上白垩统构造层 ;T2-T3:中三叠统 上三叠统构造层;D2-P2:中泥盆统上二叠统构造层 。泥盆纪地层: 主要为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上泥盆纪页岩,泥岩。主要出露在河北村附近。D

3、2 与 D3 为整合关系。 石炭纪地层:石炭纪地层广布于整个金山镇区,从西北到东南均有出露,而且其组成的构造均为 SW-NE 走向,主要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中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上石炭统灰岩、泥岩。C 1,C 2,C 3 中均无地层缺失,为整合关系。二叠纪地层:出露的有下二叠统砂岩和上二叠统灰岩、泥岩。P 1 主要出露在左边断层的周围和飞来峰、构造窗的周围,其接触关系均不明显,只是在孤峰和桑园上部附近有接触关系,可能当时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三叠纪地层:由于构造运动,三叠纪地层中仅存中三叠纪泥灰岩、灰岩,东北方三叠纪地层呗岩浆岩切断,且发生了断裂形成断层,在孤峰,和另外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上有

4、出露,其余在中部断层处出露,与 P2 形成角度不整合关系。白垩纪地层:该地层主要分布于西北区和东北区,其中西北区地层有斑岩侵入,与中三叠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关系。(二)构造基于金山镇地区地质图 ,我们编制了同比例尺的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和金山镇地区 A-B 剖面图 。在纲要图上容易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现象相当丰富。从西向东依次有 9 条走向一致的褶皱,包括 5 条背斜和 4 条向斜;有 14 处断层,包括 4 处平移断层,5处正断层,5 处逆断层; 3 处岩浆侵入体,2 处斑岩侵入体和 1 处花岗岩侵入体。此外,该地区还有一处倒转构造,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构造名称数目 构造名称 数目向斜

5、5 正断层 5(f10-f14)背斜 4 逆冲断层 5(f1-f5 )倒转构造 1 平移断层 4(f6-f9)斑岩侵入体 2 构造窗 1花岗岩侵入体 1 飞来峰 21 褶皱该地区褶皱发育完好并且出露明显的有 9 条,向斜 5 条,背斜 4 条。在该地区的构造纲要图上,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 f1-f9。f1 处于最西段,褶轴走向 NE-SW,绵延十数公里。褶轴主要由 C1、C2、P1 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角 40-50,东侧岩层倾角 50-70,为开阔褶轴。f1 西邻白垩系地层,与白垩系地层角度不整合。因此此褶轴形成在白垩系以前。f2 为一个狭长向斜,走向和 f1 一致。f3 褶轴规模比 f1 略

6、大,连接雨峰和奇峰,主要由 C1、C2 、C3 、P1 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角 20-30,东侧岩层 40左右,为开缓背斜。f3 褶轴上发生了两处平移断层,并且与逆断层 F3 F4 F7 毗邻。f4 褶轴位于金山镇中部,是构造最为复杂的褶轴。褶轴主要由 C1、C2、C3 岩层组成,形成一个鞍状背斜。南部有一处构造窗 F15,可以看到 P2、T2 地层的出露。在 A-B 剖面图上可见,褶轴东西两侧岩层倾向相同,西侧倾角 40-45,东侧岩层倾角 70-80,发生明显的倒转。f4 褶轴北端止于 K2 地层,而又被包夹在两断层之间,并且断层以外难觅该褶皱影迹,因此它形成于两处主断层和白垩系岩层之前f

7、7 褶轴紧邻 F5 逆断层,有两座飞来峰,它南部的 P1 地层还有一对内部小褶轴。它南部偏西处有一处断裂的向斜褶轴 f5 和背斜褶皱 f6,它处于 F8 逆断层下盘,P1 地层的内部小褶皱 f6 应该是褶轴 f5 的翼部延伸构造。在 f7 褶轴的东南不远处有一条狭长的向斜褶轴 f8,所涉地层基本上是二叠系地层。这些褶皱走向大致相同,应该是同一构造应力场下形成的,并且形成时间相差不远。 奇峰雨峰斜歪水平褶皱:走向与王庄褶皱一致,但是轴面倾伏角不一致,大致为北西 40 度左右,且形成的地质面貌也不一样,为一山地,东南部由于逆冲推覆作用而形成一断层,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两翼主要 C2-P

8、3 地层,西北翼 NW50,东南翼 NW25,翼间角 25,东南边的 p1 地层主要是推覆体,所以在 C3 之上。金山镇-河北村直立褶皱:此处为线性背斜,两翼均为 40,轴面直立,走向西南-东北,翼间角 80,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纪砂岩,砾岩,两翼为 D3-C3地层。2 断层我们把断层依次编号 F1-F16,并且在纲要图上红色线条表示。首先我们可以在地质图上发现两条大的逆断层线 F2-4 和 F5,都呈 NE-SW 走向。其中 F5 逆断层线出露在一处褶皱的东坡,断层倾向 SW320,倾角 20-30,为走向断层,断层穿越了 P1、C3 、C2、C1 的一系列地层,北端止于 K2 地层,可知此处断

9、层发生于 P1 之后,K2 之前。根据剖面图分析, F5 上盘为 C2、C1地层,在上盘中发生了一次向斜和一次背斜褶皱;下盘主要为为 T2、P1、P2地层,可以确定此处断层发生在上盘褶皱之后。在 F2-4 断层线中部,有两条平移断层线与之相交。两条平移断层均主要发生 C1 地层,F6 处于雨峰西南附近,为左行平移断层,它把 C1 地层完全错开,部分延伸在 C2 地层,并且切割 F5逆断层,由此可以推测 F6 平移断层发生在 F5 逆断层之后。位于奇峰附近的平移断层 F7,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延伸于 C1、C3、P1 地层,它和 F6 一样发生在 F5 逆断层之后。F5 逆断层的东南方有一处更为

10、复杂的逆断层F16。F16 断层线主要出露在P1、 P2、T2 地层,贯穿整个金山镇地区,断层倾向 SW320,倾角 20-30,为走向断层。由 A-B 剖面图知,F16 的上盘是 F5 的下盘,其中 C2、C3、P1等地层发生明显的倒转,比如该盘 C2 两侧倾向相同,倾向 NW130,左侧倾角 40-45,右侧大约 75。F16 的下盘岩层组成种类多,包括泥盆到三叠的系列岩层,下盘有一个紧闭向斜、一个开阔向斜,以及一个中常背斜,虽然下盘并未出露白垩系地层,但根据紧闭向斜处岩层厚度推测,该紧闭向斜核部可能存在白垩系地层。构造由于倒转构造受到断层后期不同程度的地表剥蚀,在此断层上体现出一处构造窗

11、和两处飞来峰。构造窗位于五里河附近,透过此构造窗可以看到下盘的 P2、T2 岩层,两严层厚度相当,向 NW 方向倾斜。飞来峰可以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一处位于安村西南方不远处,飞来峰规模小,另一处位于孤峰周围,规模比前者大,两处均由 P2、 T2 岩层组成,岩层产状近于一致,向 NW 方向倾斜,倾角在 30-40的范围内。该地区除了以上两处大的逆断层,还在西南边陲河北村周围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在地质图上共标记了 5 处,在纲要图上编号为 F1-F5。这 5 处正断层大多出露在 D2 岩层,均为发生在一条大的背斜褶皱构造上的横向断层,而这些断层的倾向大小皆在 80-85的范围内,近于直立

12、,只是倾向不同而已,可以推测这 5 处断层是发育在同一个时期,是该处褶皱形成之后,继续受到NW-SE 方向的主应力场而发生的脆性断裂。这些断层出露的岩层为中泥盆系砂岩、砾岩,它下部岩层为下石炭系砂岩、砂砾岩,都是典型的脆性岩层,由于岩石之间粘度 u 值小,所以在背斜逐渐隆起的过程中,岩层发生了刚性破裂,估计伴随背斜的进一步发育,这种近于直立的断层数目会增多,并且可能延伸到 C1 层。离河北村最近两处和最东边一处向东北方向倾,其余两处向西南方向倾。3 岩浆岩本地区主要有两处岩浆岩,分别为西部的斑岩侵入体和东北部的花岗岩体及斑岩侵入体,可以推测东北部的花岗岩体形成时间大约为中三叠-下白垩,其斑岩的

13、侵入时间为下白垩之后,即花岗岩体形成之后。西北部斑岩侵入体自 K2 向K1 侵入,走向约为 SE120o ;东北部有大量花岗岩侵入体,随后又被斑岩侵入体所切断。两种侵入体均与围岩形成角度不整合关系。第三章 构造演化D2-E 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泥盆-白垩纪地壳只是简单的抬升与下降,在上三叠-侏罗纪发生了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岩层受到应力的作用,形成了现在的面貌。地质图中的角度不整合和岩浆岩对发展史有很好的指示。根据沉积相可判断当时的沉积环境,进而推断当时的地壳运动状态。泥盆纪:根据砂岩、砾岩判断,中泥盆时期该地处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沉积,根据沉积的页岩、泥岩,上泥盆地壳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为

14、滨浅海沉积。石炭纪:上泥盆后地壳开始抬升,下石炭统时,抬升到地表,随后该地区地壳下降,沉积形成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中石炭统粉砂岩、页岩和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沉积环境依次为河流沉积、滨浅海沉积。二叠纪:下二叠晚期,该地区地壳又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上二叠时持续上升,分别发生滨浅海沉积和浅海沉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砂岩和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三叠纪:下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被风化剥蚀而缺失了上三叠世地层;根据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可判断地壳下降,为浅海沉积。上三叠纪-侏罗纪:这个时期是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时期,图中有几处地层缺失。上三叠时期,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并且于上三叠到上侏罗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构造运动,形成许多断层和褶皱构造,同时在该时期,西部和东南部有大量斑岩,花岗岩侵入。白垩纪:下白垩时,该地地壳下降,在出露的位置形成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为河相沉积;接着地壳下降,接受湖相沉积,在上白垩沉积形成大面积的粉砂岩、页岩。第四纪:地壳上升,接受河相沉积,形成老第三系砂岩、砾岩岩层结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