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91446402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6.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六章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六章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六章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六章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第六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一、横断面布置类型 二、机动车道设计 三、非机动车道和分车带设计 四、路侧带设计 五、横断面图的绘制,一、横断面布置类型,(1)单幅路 俗称“一块板”断面,各种车辆在车道上混合行驶。双向不分离、机非不分离; 优点:占地少、车道使用灵活;缺点:通行能力低、安全性差。 适用于车流量不大、非机动车少、建筑红线较窄的次干路、支路,以及拆迁困难的地段或商业性路段;某些有特殊功能要求的路段也可采用此型式。,(2)双幅路(二块板) 优点:消除了对向交通的干扰和影响;中央分隔带可作行人过街安全岛或在交叉口附近通过压缩以开辟左转专用车道;便于绿化、道路照明

2、和市政管线敷设。 缺点:机非混行,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矛盾未解决,且车道使用灵活性降低。 适用于单向二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的路段,快速路多是此形式。横向高差较大的路段也可采用此形式。,压缩中央分隔带开辟左转专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共断面的二块板型式,(3)三幅路(三块板) 优点:消除了混合交通,提高了通行能力;有利于交通安全、绿化、道路照明和市政工程管线的敷设;减弱了交通公害的影响。 缺点:占地多、投资大,在公汽停靠站产生上下车乘客与非机动车的相互干扰和影响。 适用于机、非车辆多,道路红线较宽(40米)城市主干路。 注意:断面的远近结合、远期改造的可行性与实际交通情况。,“三块板”横断

3、面,设中央分隔带和侧分隔带(机非分行,机动车分向行驶) 适用:城市快速路与主干路,四幅路(四块板),“四块板”横断面,“四块板”横断面,机动车道对向简易隔离的“准四块板”,道路沿坡地设置的横断面,道路沿谷地设置的横断面,因地势高差按行车方向设置的横断面,滨河路的横断面形式,横断面的近远期结合关系,二、机动车道设计,车道条数设计,机动车道设计,单条机动车道宽度,设计小时交通量,考虑方向不均匀系数,设计小时交通量:,式中:DHV设计小时交通量(辆/h); 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推荐值11% ; 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辆/d); DDHV考虑方向不均匀系数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辆/h); Qda

4、设计年限末的年平均日交通量(考虑车种换算); KD方向不均匀系数(%)。 主要方向交通量与断面交通量的比值。,规划期末考虑方向不均匀系数,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可能通行能力,一条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1),ti平均车头时距(根据v查表); 交叉口平面交叉口修正系数,设计通行能力:,一条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2),通行能力验算,车道数设计,例题:,已知某城市主干路,预测得到规划期末的AADT为48000(pcu/d),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k为11%,方向不均匀系数为0.6,平均车头时距ht为2.5秒。试确定该道路所需双向车道数。,解:,结论:该道路所需双向车道数为8条,QhAADTk480000.

5、110.6=3168(pcu/h),主干路的道路分类系数ac=0.8,则,N可能3600/2.5=1440 (pcu/h),N设计14400.8=1152 (pcu/h),所需车道条数NQh/N设计3168/1152=2.75,初定车道数为3条车道,通行能力验算: 1.0+0.85+0.7=2.55,=11522.55=2937 (pcu/h),与h3168相比不满足条件,需增加车道,设计为车道。,=1152(1.0+0.85+0.7+0.6)=3629 (pcu/h) 满足条件。,三、非机动车道和分车带设计,非机动车设计车辆,非机动车道设计 以自行车作为设计车型,设计原理和设计步骤与机动车道

6、设计类似: 1)一条自行车车道宽 自行车把手间宽约0.50.6m,两侧考虑0.20 0.25m的安全空间,则以1.0m作为一条自行车车道宽。,2)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3)单向自行车道路面宽 B B=单向车道条数 1.0+20.25(m),道路一侧非机动车或自行车道路面宽度为单向自行车道总宽度加上两侧各0.25m的路缘带宽。根据我国各城市设计和使用经验,道路一侧自行车道路面宽度推荐值为:4.5m、5.5m、 6.5m、7.5m和8.5m几种。,分车带设计,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分为中间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分车带(简称两侧带)。分车带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四、路

7、侧带设计,人行道横坡为单向坡,一般为1.52.0%,向路缘石一侧倾斜,高出车行道0.100.20米。,路侧带设计人行道,人行道上靠行车道一侧种植行道树。行道树的株距一般为410m,树池采用1.5m的正方形或1.2m1.8m的矩形。 绿化带宽度宜为红线宽度的15%30%,即绿化率应15%。,路侧带设计绿化带,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设施带是指路侧带中为行人护栏、照明杆柱、标志牌、信号灯等提供的安装地带。红线宽度较窄及条件

8、困难时,设施带可与种植带合并,但应避免各种设施与树木间的干扰 。,路侧带设计设施带,人行道宽度,绿带宽与设施带宽之和即为路侧带总宽度。此外,还要考虑人行道下面埋设管线所需要的宽度。,路侧带总宽度,路缘石一般设置在分隔带与路面之间,人行道与路面之间。 当设置在中间分隔带及两侧分隔带时,外露高度宜为 15cm20cm;当设置在路侧带两侧时,外露高度宜为 10cm15cm。路缘石形状:立式、平式、斜式和曲线式(分隔带端头或交叉口的小半径处)。,路缘石,路肩 硬路肩是路肩中靠近车行道加铺路面结构层的部分与路缘带之和,其功能是偶然停车和少量行人交通。,面层材料有: 砼方格块、彩色广场砖(仿古砖)、花岗石

9、、 大理石等。厚度38cm,采用拼装图案进行铺设。,人行道铺装,盲道设计(sidewalk for the blind), 行进盲道(go-ahead blind sidewalk) 人行道外侧有围墙花台或绿化带,行进盲道设在距其0.250.5m处; 人行道内侧有树池,行进盲道可设在距树池0.250.5m处; 人行道没有树池,行进盲道距立缘石0.5m。 行进盲道的宽度宜为0.30.6m。 人行道成弧线时,盲道宜与 其走向一致。,盲道设计, 提示盲道(warning blind sidewalk) 行进盲道起终点、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宽度; 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地铁入口

10、等0.250.5m处应设提示盲道; 在候车站牌一侧应设提示盲道; 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0.30.6m。,五、横断面图的绘制,城市道路横断面图包括标准横断面图和施工横断面图,道路横坡与路拱 为了使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带上的雨水迅速地排入雨水井或边沟,道路的各组成部分要有横坡,它以百分数值表示。横坡大小取决于路面材料、道路组成部分的宽度。横坡的坡向视雨水进水口的布置而定。 对于双向行驶的车行道,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称为路拱。从拱顶到路缘平石的高度称为路拱高度。路拱形式直线形、有抛物线形、直线接抛物线形和折线形。,路拱形式 .直线路拱: 特点:中间有屋脊形、横坡一致 适用:路拱横坡小的水泥路面

11、, 有中央分隔带的路面, 宽度较小的低等级公路 .直线加曲线(抛物线) 特点:两侧较平缓、中间改善。 适用:20m柔性路面 .折线形路拱: 特点:坡度从中到边逐步增大利于排水,横坡变化缓。 适用:多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 .抛物线路拱 二次抛物线方程 特点:中间平,两边陡有利于行车、排水。但当路宽大时,边缘坡度过大。 适用:12m路面。 改进的二次抛物线方程 特点:中间平,两边适中。 适用:一块板20m路面。,抛物线形,路拱中间部分拱坡度小,近缘石部分拱坡度大,对排水有利,适用于路面宽度小于20米的柔性路面。 直线接不同方次的抛物线形,路拱中间部分为抛物线段,两侧接直线段,适用于宽度大于20米的

12、柔性路面。 折线形,路拱可以由单折线或多折线组成,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拱设计坡度应根据路面面层类型、路面宽度、行车速度、纵坡和气候等条件确定。,路拱设计坡度,非机动车道通常采用单侧拱坡,坡度可采用上表中的数值。 人行道横坡度宜采用单面坡,横坡度为12。 路肩中路缘带部分的横坡与路面相同,其余部分的横坡度可加大1。 道路路拱一般都做成凸形,但在居住区内的组团路和宅间步行小路上也有做成凹形的,将雨水进水口设在路中间,以节约管道。路面大多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城市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一般要用1:100或1:200,在图上应绘制出红线宽度、行车道、绿带、人行道、照明、地下管线等的位置。,小结,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及其特点,并能简绘断面图? 如何确定机动车道的条数及机动车道的宽度? 分车带的分类与构成? 路侧带由那几部分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