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知识问答---sfjshanghanggovcn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427110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sfjshanghanggovcn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sfjshanghanggovcn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sfjshanghanggovcn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sfjshanghanggovcn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sfjshanghanggovcn》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震减灾知识问答---sfjshanghanggovcn(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知识问答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从什么时间开始施行?共有几章、多少条?答:2009年5月1日;9章93条。2、我国已公布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答:有1994年的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8年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200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一部规范全社会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重要法律。它主要调整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明确政府、企业事业单位

2、、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4、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是哪些?答:调整对象是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活动。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基本法律制度有哪些?答:(1)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2)地震预报统一发布制度(3)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4)地震灾害保险制度(5)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和备案制度(6)震情和灾情速报和公告制度(7)地

3、震灾害调查评估制度(8)紧急应急措施制度(9)紧急征用制度。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法律责任制度有哪些?答:(1)针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制度和刑事责任制度(2)针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政处罚制度、民事责任制度和刑事责任制度。8、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什么?答: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9、政府职能部门在防震减灾中的职责分工如何?答:(一)防震减灾工作要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二)防震减灾工作由地震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三)防震减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原则,具体要求是,在中央,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4、、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作好全国范围内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地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作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10、防震减灾的四个环节是指哪些?答:(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救援(4)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1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地震预报发布是怎样规定的?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

5、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是怎样规定的?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依怯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

6、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同意,并按照国务院的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建设。13、我国对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与管理原则是如何规定的?答: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基本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其建设所需投资,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为本单位服务的地震监测台网,由有关单位投资建设和管理,并接受所在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机构的指导。14、是否所有的建设工程都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答:重点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

7、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严重次生灾害,必须认真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法进行严格的抗震设防。15、重大建设工程是指什么?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是什么?答:重大建设工程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是指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露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1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

8、震减灾法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是如何规定的?答: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1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有关建设单位不进行地震安全性

9、评价的,或者不按照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违法行为是如何进行处罚的?答: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18、对已经建成的重要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这些建筑物、构筑物都包括哪能些?答:(一)重大建设工程;(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三)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建设工程;(四)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五)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建设工程

10、。 19、破坏性地震与严重破坏性地震是如何定义的?答: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相应行动的地震灾害。20、地震灾害分为几级?答: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具体分级标准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一般或者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规划纲要、地震小区划和土地利用

11、规划、震前应急准备和震后早期抢险救灾对策、震后恢复重建规划及规划实施细则等几个部分。21、地震灾害发生后,为了抢险救灾并维护社会秩序,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可以在地震灾区实行哪些紧急应急措施?答:(一)迅速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并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互救;(二)迅速组织实施紧急医疗救护,协调伤员转移和接收与救治;(三)迅速组织抢修毁损的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四)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或者设置临时避难场所,设置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简易住所和临时住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确保饮用水消毒和水质安全,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五)迅速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

12、做好次生灾害的排查与监测预警工作,防范地震可能引发的火灾、水灾、爆炸、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或者剧毒、强腐蚀性、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等次生灾害以及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六)依法采取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的必要措施。22、为什么说“地震保险”是防震补损的有效对策?答: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巨大的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地震保险是弥补灾后经济损失的有效方法。用保险形式补偿各种风险损失,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3、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如何对待地震谣传?答:(1)“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传;(2)跨国地震预报是谣传;(3)地震小道消息是谣传; (4)

13、凡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古怪传说的地震传闻更是谣传;(5)对待地震谣传要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地震小常识1、什么是地震? 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2、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

14、;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3、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答: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

15、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4、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答: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5、避震的要点有哪些?答: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6、避震时身体应采取什么样的姿势?答: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7、地震时,室内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有哪些?答: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8、学生在学校遇到地震应该怎么办?答: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9、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你应该怎么做?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