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概要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405029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概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信息化是21世纪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银行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紧紧围绕改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创新,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指导方针,大力推动银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已经跨越了初始的、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全面、综合应用信息技术来保障与促进业务发展创新的新阶段,数据集中和围绕金融创新的应用整合将成为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技术方向。这是我国银

2、行业信息化向高水平纵深发展的良好的战略基础,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历史机遇。(一)、数据大集中是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热点l、数据集中为银行的集中管理奠定基础这几年,银行信息化领域最热门的词汇非“大集中”莫属,直接动因在于要借助构建集中信息系统,将传统总分体制分散的资源集中到总部。只有完成数据集中,才能实现银行账务数据与营业机构分离,为银行管理集中和科学运营奠定基础,帮助银行从以账务和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因为历史原因,我国银行业的组织架构都是总部一分部模式,业务信息系统几乎都是以银行分行为主体建立的。由于银行业对信息的高度依存,企业的很大资源都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信息系统中,银行的分支机构因为能

3、够调用较多的资源,因此拥有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这种状况使得银行业很难转向集约化管理模式,提高统一而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都是现代银行企业的基本生存条件。2、数据集中为银行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让银行业热衷于“集中”的根本原因是近四五年来,银行业纷纷开始战略转型,向真正的现代企业变革:银行要从简单的存贷款业务转向替客户管理资产,让客户的资产增值,这些战略目标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国内的银行业几乎都开始“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展开了大规模的集中信息系统建设,集中成为金融信息化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有了全行统一的技术基础条件,使得商业银行可以为在全行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先进的、统一品牌的电

4、子银行产品和优质服务,为客户提供可靠快速的网络汇兑和清算服务,同时也为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各项全行性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银行业数据集中工作从1999年开始,截至去年各银行的数据集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今,全国四大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数据层面的集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几乎完成包括核心交易系统在内的各种业务系统的集中,集中的浪潮甚至已经波及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数据集中从根本上解决了分散架构带来的经营风险。在分散的信息化架构下,银行内部分支行挪用、贪污巨额资金的案件不时上演,风险隐患巨大。2001年10月12日,中国银行终于将原来多达1040多处的电脑中心集中到33个,然而就在这一天,

5、电脑系统的账目中显示出了4:38亿美元的巨额亏空;于是,震惊海内外的原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三任行长历时九年监守自盗的惊天大案浮出水面。在过去分散管理、分散经营的体系中,一个小小的支行竟然可以用电脑做出假账上报,监守自盗、瞒天过海。而银行原有的监管系统根本难以查出问题,说明原有的管理系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广东开平支行大案的浮出,就是银行大集中所带来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个收获,而大集中不仅仅引发了开平案件,还同时揭出了一批类似的案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集中达到了在风险管理方面亡羊补牢的作用。它使银行的管理者从原来的盲人骑瞎马的窘境中走出,迈入一个通过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做出科学决策的时代。数据集中

6、后,银行可以随时了解其遍布全球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甚至能随时了解其每日的收支而不会出现盲点。银行利用高度集中的数据构建各种管理系统,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可以对不同业务风险进行科学而严格的管理,防止其中出现漏洞。4、数据集中后,银行业金融创新加速发展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正快马加鞭,纷纷利用数据集中的成果,着力进行新一轮由技术“主导”的金融自主创新,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多数银行在实现数据集中的同时,通过商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对资产类、负债类、中间业务类、财务类、会计类等信息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集中开发,进行了有效的业务创新,实现新的效益增长点;通过法规遵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再造、营销渠道整合、

7、应用集成、客户关系管理、绩效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电子银行业务等系统建设,不断创新其内部组织管理系统,全面提供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实时跟踪和监测,及时有效地化解和防范经营管理和业务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通过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大大缩短银行金融产品包新周期。(二)、信息化建设形成了银行业务处理的电子化基本框架1、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已经接近100,银行系统的传统柜面业务基本实现计算机处理,并利用各种网络系统,实现了全国或城市范围内的通存通兑。2、从2002年起开通并投入运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与各商业银

8、行行内系统、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国库系统相连,日均清算上百万笔,金额达千亿元以上,有效地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支付结算效率,使我国逐步形成了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以商业银行内部电子汇兑系统和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为基础的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3、我国各商业银行还建立了以信贷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4、各大商业银行还建立了基于电子邮件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如中国银行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涵盖了日常办公过程的主要环节,由电子邮件、日程安排、待办事宜、会议管理、督办工作管理、简报汇总、考勤管理、签报、发文、档案、信函管理和信息共享园地等30多个功能模块

9、组成,实现了海外30多家分支机构、国内400多家分行与总行的及时联网办公。(三)、信息化建设拓宽了银行业的服务渠道在加大信息系统集中力度的同时,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家银行不约而同的开始重视电子渠道的建设,努力拓宽银行业服务渠道。各家银行纷纷将简单的支付和交易服务转移到互联网、电话等电子银行服务渠道上,而将储蓄所、营业部等物理渠道的资源解放出来,转型提供深度金融服务。随着国有电子银行的发展,离柜业务的占比有较大的提高,离柜业务的优点是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离柜业务的业务量迅猛增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银行工作效率并降低了人工成本,并最终达到电子银行渠道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转变。例如中国农业银行

10、在十五期间取得了“现金管理系统上线客户396家,累计交易金额超过45476亿元;网上银行累计交易金额突破9万亿元”的辉煌成果;2005年全年,中国工行电子银行(包括电话、互联网、POS、ATM)交易额甚至高达467万亿元。二、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I(一)、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矛盾重重随着我国WTO过渡期的结束、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外部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金融全球一体化将逐步成为现实,金融服务竞争逐渐加剧。推动整个银行业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增长方式和服务水平变革的金融创新,正逐渐成为促进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激烈竞争的环境,必须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经营决策能力

11、和市场反应能力。金融服务创新极度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业务经营的快速发展也对信息系统建设和快速响应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信息化建设在新时期将肩负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承认技术地位的同时,技术在向银行的每一个业务毛孔渗透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随着信息化超越了提高效率、解决功用的阶段,信息化与业务越来越紧密,在看似沉寂的外表下,经常遇到技术与业务部门之间的矛盾,信息化与业务之问如何分工、配合成为很多银行业科技负责人的共同困惑。例如,有一次,业务部门为了应对火爆的按揭业务,希望技术部门能够开发一套业务系统。粗略的业务需求到了科技部门后,他们觉得业务部门只看到了半年的市场需jj站这样

12、的系统开发出来会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地“修修补补”。显然,这样做技术风险不可控,技术成本也太高。于是暂时搁置了业务部门的开发需求。其实,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谁都没有错业务部门有着市场压力,技术部门要考虑技术风险。但是,如此这般,处于战略调整过程中的银行非但难以整合内部资源,资源还可能被分化。对于这样矛盾双方责任不清的思考结论是要搞清楚谁才是业务的发起方。在银行业务发展的早期,在产品设计上,rr人员比较主动,以招商银行为例,凭借“一卡通”和“一网通”两个拳头产品,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领先型银行。正是这辉煌的过程,将招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从技术维护部门变为招行业务发展的“孵化器”。但是到了今天,形式发生了

13、变化,业务人员比IT员工距离市场更近,更了解客户和客户需求,我们在依靠IT部门作为技术的发起方恐怕就不行了。但是历史赋予银行技术部门的驱动业务的职责,转换起来并非易事,因为多年来,信息化已经和银行的业务纠葛在一起,很难通过部门问的协调,理清各自该做什么事,该负什么责任。往往一边是技术部门仍延续这创新业务和产品的使命,一边是业务部门开始主动地从信息化中寻找资源,在双方交叉的地带,矛盾时常上演。(二)、数据集中后,出现新的管理问题不容忽视银行业的数据集中是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数据集中对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却存在着一个“矛”与“盾”针锋相对的过程。1、数据集中激化了金融自主创新与创新安

14、全之间的矛盾虽然数据集中使得金融自主创新的冲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了可能,但是数据集中也使得金融自主创新的安全风险更为突出。因为数据中心既要承担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操作失误、系统软硬件故障等风险,还要面临诸如集中化风险、数据风险、生产运行风险、通信风险、交易量的峰值冲击风险、维护和管理风险、遭受攻击与入侵风险,同时还要承担规划与设计风险、工程建设风险、安全产品的可信度风险、lT外包风险等系统性风险。而类似rr外包之类的系统性风险则远远超出了金融范畴,更关乎一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2、数据集中激化了金融自主创新与陈旧的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数据集中为金融自主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对技术、业务和

15、生产运营的统一规范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对软件开发和系统运行的质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对数据安全和灾难备份的保障要求更是刻不容缓。但陈旧的管理模式却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数据集中后,系统运行更加复杂,技术管理层次增多,反应速度可能变慢,信息沟通也困难了。如果业务部门不跟着调整,还按照集中前的模式“按部就班”,将难以进行金融自主创新。此外,各级管理层如果还是习惯于以前的业务流程,而不能很好的利用数据集中的优势,“新瓶装老酒”将难以促进金融自主创新。3、数据集中激化了金融自主创新与技术设备及人力资源的矛盾在数据集中和金融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原来分散在各级数据中心的大量的技术设备被闲置,

16、如果各分行业务上变化比较火,会使应用系统的需求复杂,难于开发和维护,缩短应用系统的寿命和灵活性,使得金融自主创新的成本增加;数据集中使得数据中心与前置端、客户端的物理距离拉长,不但使故障的应急反应能力降低,而且使现场服务成本大量增加,金融自主创新的实际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数据上收减轻了省级数据中心对数据维护与管理的压力,保障系统的安全生产运行成了主要任务,数据集中也使得总行、数据中心人员的职责发生了变化,总行科技部门与各分支行机构之间的科技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甚至进行变革。4、数据集中激化了金融自主创新与银行数据的有效利用间的矛盾目前,大部分的银行的数据集中完成了分散数据的物理集中,从而减少了服务器的数量及种类,达到一定的资源共享;同时数据集中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通过核心系统提高集成式的数据。但是数据集中的真正价值和含义还远没有发挥出来,“繁冗无效”的数据削弱了银行自主创新效能。数据集中后,银行的数据空前丰富,但哪些数据有用?哪些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