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140481 上传时间:2017-10-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写结合”是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语文老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与活动,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读写双赢的教学目的。其实教材中有大量精美的读写材料,值得学习借鉴。语文老师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欣赏研读教材,发现教材中精美的读写训练材料。语文老师要学会“从有趣、有效、有用”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发现和提炼。 余映潮老师很多课堂实录中的课中读写活动设计,往往很是出人意料,细心回味下来,又不得不佩服“他怎么能想得到呢?”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在以“找看点”为延伸点,带领

2、学生进入课文以后,读写活动是这样设计的:(师):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活动就是读一文写多文,读长文写短文,大家都来写。写作的角度:可从概括内容的角度写;可从说明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描述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抒发情感的角度写;可从表达感受的角度写;可从欣赏语言的角度写;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写;可以重点利用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进行改写;可以自由地组合课文中的文句来写。两个要求:第一,请你根据课文自选内容,自由命题;第二,“献”出自己拟的小作文题目。(师):我先示范一下,我的标题是“美丽的罗布泊”,那么我的角度就是写美丽的罗布泊,然后把关于美丽的罗布泊的文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感悟。(学生各自思考)(生):我想写

3、的题目是“胡杨的呼唤”。运用象征手法,以胡杨的口吻讲述:以前我是多么的美丽,被人们称为生命的象征,后来遭到人类的破坏,我又变成了什么样的,接着写我对人们的呼唤,以及我希望人类怎么保护我们等。(生):我的作文题是“记忆的美丽”,罗布泊在人们的记忆中是非常美丽,然而经过岁月的变迁,它变成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戈壁滩。我就是要以记忆中的美丽和现实当中罗布泊的一些现状来进行对比,从而对比出罗布泊的惊人变化,以唤醒人们保护罗布泊和环保的意识。同学踊跃发言(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小作文题,我来展示一下(大屏幕显示)1、美丽的罗布泊 2、这里曾经有过 3、“我”眼中的罗布泊 4、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5、话说胡杨

4、 6、死去的胡杨 7、一株胡杨的独白 8、说说塔里木河 9、课文中的“水” 10、课文中的数字 11、课文中的忧患意识 12、悲剧并没有止住 13、说说“问题出在近30 年”中的“”问题 14、四个“盲目”用得好 15、我喜欢课文中这样一句话 1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内容简介同学们根据自己选定的题目开始写作,时间是 10 分钟。(学生开始写作,老师巡回指导)学生写后的交流极为精彩,不再这里一一呈现。本案例中的课文小作文,即读写活动的设计,极为独特新颖,活动充分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老师以“拟题献题”的方式,巧妙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研读课文,在理解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进行创造性的“再表

5、达”。学生从自主提炼小作文题,再根据小作文题提炼课文内容,组织语言完成课中小作文的写作,整个过程学生都在非常扎实的读写活动中进行着语文学习。这样活动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完全由被动变为了主动,既深入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一、 明确课题。(化 3 分钟)(教师出示标题)师: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 1:从一个“仙”字中,我认为罗布泊应该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从“消逝”一词中可以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现在再也找不到了,令人遗憾。师:是啊,一个“仙”字足见其美丽无比,应该是天天中的美景,现在却搬到了人间,所谓的人间仙境,但是这个美丽的地方在地球上消逝了,确实遗憾。不错。师:但是,从“罗布泊”一词中的“泊”

6、来看,三点水,应该是一个湖,而且应该是一个大湖。(教师在黑板书写“泊”字)但是它已不复存在,(教师又把黑板上的“泊”字上的三点水抹去。)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生 1:悲伤无奈。师:是的,悲伤无奈,那么,这么美丽的湖现在到底哪里去了?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标上段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朗读,开始。(学生全部选择默读的方式。)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化 5 分钟)三、 跳读课文,品析语言。(大约 25 分钟)2给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从课文中找句子),朗读并分析。师:是谁给罗布泊取了这么一个美丽的名字?他是怎么评价罗布泊的?生 1:斯文?赫定,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

7、 8 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他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师:是啊,一个如梦境般的地方,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对它进行了描绘?生 2:还有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 36 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师:你

8、知道罗布泊的水域面积是多大吗?生 3:1000 多平方公里。师:1000 多平方公里到底有多大?大家知道南湖的水域面积有多少吗?(学生摇头。)师:我告诉大家,南湖的水域面积大约有 1 平方公里。想象一下,1000 个南湖那样大的一个湖泊,碧波荡漾的一个湖泊,无边无际的湖面。而现在景象怎么样了呢?(教师出示画面-茫茫戈壁。要求学生用文中的话来具体描绘画面。)生 4:“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 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一个荒凉的、死亡之地。师:你在朗读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生 5:悲凉。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悲凉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生

9、5 朗读。师:你好像有意把一些词重读了,是吗?是哪些词能说一说吗?生 5:“一望无际”、“没有”、“不见”、“没有”师:请你再读一遍好吗?生 5 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师再出示一张罗布泊土地的图片,再次要求学生用文中的话来描绘具体画面。)学生 6 朗读:“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我体会到了作者的痛苦与无奈。(教师指出学生读错的一个词:不是“胸膛”是“胸腔”。)师:“裸露”是什么意思?“尽”又是什么意思?生 7:脱尽了外

10、衣。全部都没有了。师:罗布泊的外衣是什么?生 8:罗布泊的外衣是水,是绿色植物。师:作者通过这两个词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说罗布泊怎样了?生 9:罗布泊没有了水,所以脱尽了外衣。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引导学生明确拟人手法的效果。此时的情感又是怎样了?生 10:像临终的老人作垂死的挣扎。(教师示范朗读。)师:再出示一张枯木哭泣的图片,请用文中的话来描绘具体画面。生 11:“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 20 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师:能否用一个特写的语句来加以描绘?生 1

11、2: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师:这里还是使用了拟人手法,此时的情感又是怎样了?我把这几句朗读一下,同学们体会一下。(教师朗读,学生体会。)生 13:同情怜悯,为它的感到愤怒。师:那么这么美丽的地方为什么会变得这样了呢?带着问题,我们继续研读课文。3四、 热点讨论,研读课文 12、13 小节。(大约十分钟)1、消逝的原因:人口激增是诱因,“四盲”是根本原因。2、分析“四盲”。师:其实哭泣的不仅仅是胡杨,胡杨也不仅仅是在哭泣,更是要向我们倾诉什么?请看画面-(教师出示美丽的胡杨图片。并出示作家潘岳对胡杨的赞美的词句西风

12、胡杨。)(教师朗读文字: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一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它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永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也给人以绝境中生的启示。)师:号称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的胡杨,就是这么坚韧美丽的胡杨倒在了我们脚下,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下你的感受。生 1:愧怍师:为什么?生 1:是人类的原因。师:为什么会消失?生 2:“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 60 年代的 1 321

13、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 1 000 公里,320 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 5 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是人们的“四盲”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师:人们的盲目表现在那些地方?生 3:“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 130 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 138 处,建抽水泵站 400 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 1 万多立方米。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指出一些带有数字的句子,数字能够怎样?生 4:比较客观清楚,醒目地说明人们“盲目”到了极点。师:数字之庞大着意表现了人们的盲目,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数字背后严酷的现实。(学生齐读)师:文中哪个词语和“

14、盲目”是对应的关系?生 5:“任意”。师:这样任意向塔里木河要水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生 6:“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 60 年代的 1 321 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 1 000 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 5 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师:这里同样用了一些数字,这些数字的对比更显塔里木河萎缩的“急剧”,也更说明影响之大。师:罗布泊干涸了之后怎么样了呢?生 7:“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 3米至 5 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15、”。师:“马上”这个词能告诉我们什么?生 8:周围的环境和罗布泊是息息相关的,表明消失的速读快。师:还有哪些词语能告诉我们什么?生 9:“成片”、“全部”从面积、范围加以说明。师: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罗布泊,谁该为罗布泊的命运负责呢?请找出文中的句子。生 10: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生 11:愤怒的控诉。师:能否把这种感情念出来?(生 11)师:这位重读了“又”字,为什么要重读这个字呢?生 11:因为这不是第一次制造悲剧,在这之前曾经还制造过类似的悲剧。师:说的不错,大家看看这篇文章节选自人类生存忧思录,作者忧思的不仅仅是罗布泊,还有没有其他的悲剧?生 12:文中的青

16、海湖和月牙泉。师:文章为什么不说救救罗布泊呢?生 13:因为罗布泊已经消逝,已不可能救活。师:作者以强烈的呼吁结束了全篇文章。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生 1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学生朗读,并体会情感,重读“救救”)4师:要救的难道只是它们吗?生集体:还有我们自己。师:对,请在文章的最后写上“救救我们人类自己吧”,齐读最后一句,一起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学生集体朗读体会)五、小结。(大约 2 分钟)(出示一则节约用水的广告配文字说明:水是生命的源泉,如果再不珍惜水资源,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师:我们并不悲观,但我们心存忧患。再看看黑板上的整个字,谁能给它添上一个三点水的偏旁。(一学生上台添加)师:给“泊”字加上三点,表现了我们共同的希冀,请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滴水。虽然只是小小的三滴水,但是却是一种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