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概要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369825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概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10.31 09:54:2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安徽崛起的步伐。县域经济要发展壮大,必须坚持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发展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地方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本文从研究现阶段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出发,找出发

2、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安徽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安徽省是农业资源大省,优质水稻、棉花、双低油菜、茶叶、蔬菜、水产品、猪牛羊禽肉、蜂产品、中药材和优质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在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下,在不断增长的农产品加工品的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安徽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说,现阶段,安徽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未能充分发挥潜力,与振兴县域经济的客观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安徽省61

3、个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水平不高,速度不快,与农业大省地位不相匹配据统计,2004年,安徽省县域销售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949家,占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1;实现增加值72.8亿元,占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7;从业人员17.7万人,占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16.7;实现利税总额14.6亿元,占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的8.4。平均每个从业人员所实现的利税仅为8457元,约为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的50。就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而言,安徽省仅相当于河南省的50左右以及山东省的16左右,也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安徽省县

4、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偏小,水平偏低,与农业大省地位不相匹配。另外,纵向看,安徽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慢。与2001年相比,企业总数仅增加99家,总产值仅增长36.1%,利税总额仅增长17.3%。在20012003年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度出现徘徊反复态势。仅在2004年里,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见表1)。表1、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年份企业数(个)总产值(万元)从业人员(人)利税总额(万元)2001年85018971021967941242062002年86319836961948511367442003年84920629371801051356942004年949258

5、17781723101457212、滞后于农业发展,不符合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农产品加工业超前于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当前,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一般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3-4倍;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大致接近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约为农业产值的1.5倍,河南约为52。安徽省的情况是,2001年以来,县域农产品加工产值约为农业产值的19左右(见表2),低于河南、山东两省,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情况表明,当前安徽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较大程度地滞后于农业的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今,克坚攻难“三农”问题,

6、振兴县域经济已成为安徽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之超前于农业发展,成为催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现实情况与要求相差较远,农产品加工业赶超农业任重道远。表2、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发展对比情况年份(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万元)(2)农业产值(万元)(1)(2)2001年1897102101336830.1872002年1983696107015050.1852003年2062937104954740.1972004年2581778137503290.1883、行业覆盖面较广,但主要行业效益较差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涉足14个行业,近1

7、00个行业小类。农产品加工品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特色的特点,基本适应由于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地域特点等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中,农副食品加工、纺织业和饮料制造业是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三大主要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三者的总产值合计占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67%。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产值约占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40%,纺织业约占17%,饮料制造业约占10。此外,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以及食品制造业三种行业产值亦占有较大的比重,三者产值合计约占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17。农产品加工业虽然行业覆盖面较广,但整体效益较差。2004年,全部县域

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利税总额不足15亿元,仅约占总产值的5.6。主导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利税总额3.7亿元,仅占产值的3.6。而产值比重位居第二、第三的纺织业和饮料制造业处于亏损态势。其中,纺织业利税总额约1亿元,占产值2.3,亏损367.4万元;饮料制造业利税总额约为3.7亿元,虽然占到产值的13.4,但整体亏损约半个亿。此外,亏损行业还有医药制造业,亏损约921万元。表3、2004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分布情况项 目企业数(个)总产值(万元)工业增加值(万元)利润总额(万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万元)本年应交增值税(万元)从业人员 (人)合计949 2581778 728045

9、54736 37664 53321 172310 、农副食品加工业357 1028583 255982 25211 3313 8214 28811 、食品制造业48 116905 26964 2602 302 2045 8617 、饮料制造业76 276339 95745 -4918 28629 13270 18004 4、烟草制造业3 17197 12090 5490 591 2378 1867 5、纺织业186 426985 125581 -367 1126 8963 43054 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8 78989 26461 1363 345 2461 12355 7、皮革、毛皮

10、、羽毛(绒)及其制品业43 184404 45148 9315 446 2548 12438 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39 78148 24359 5855 762 2380 10369 9、家具制造业8 5475 1807 233 96 102 553 10、造纸及纸制品业66 146921 47355 2819 691 4338 11645 1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4 26138 8219 2065 486 900 1712 12、化学制品制造业4 77575 26872 2132 106 667 2590 13、医药制造业25 45547 14374 -921 408

11、 2618 3597 14、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22 72572 17088 3860 364 2438 16698 资料来源:安徽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总产值为当年价,利润总额为负值表示亏损。4、地区发展不均衡,与县域经济发展关联度小,互动性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禀承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近年来,虽然各地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如皖南、皖西山区的茶叶、竹木、中药材加工,中部和北部的农副食品加工,以及沿江一带的纺织业和水产品加工。但综观全省各县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态势(2004年全省各县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情况见表4),可以发现存在较为明晰的不均

12、衡现象。从加工企业数看,最多的是寿县,其次是繁昌县,两县企业数均超过30家;最少的是祁门县,仅有3家,其次为石台、铜陵两县,均为4家;从年产值看,最大的是寿县,超过11亿元,其次为固镇县,产值近10亿;产值最小的是祁门县,仅为1979万元,其次是石台、铜陵两县,产值均不超过1亿元。从实现利税总额看,最多的是霍山县,超过1亿元,其次为寿县、霍邱两县,实现利税在9000万元左右。从亏损情况看,亏损最严重的是明光市,亏损近半个亿。全省亏损的县市共有14个,占县市总数的23。从人均实现利税看,人均1万元以上的共有22个县市,占总数的36。其中,人均实现利税最多的是凤阳县(33368元),仅此1县超过3

13、万元;人均实现利税在23万元的有凤台、临泉、霍山、五河和怀远等5个县;人均实现利税12万元的有无为、含山等16个县;肥西、望江、泾县等3个县利税总额为负值。如果结合县域经济有关指标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与农产品加工业效益相关性较弱。比如,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头兵宁国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就显得不发达;相反,霍山、寿县、霍邱等贫困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说明目前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发展不力,未能充分发挥潜力,对县域经济发展未能作出应有的贡献。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综上所述,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落后,对县域经济贡献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

14、几点:1、农产品总体加工率低,深加工占的比例更低从总体看,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加工比重小,精深加工更少,处在初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如,稻谷加工还大多停留在“磨、碾”的水平,碎米和杂质含量高,品种混杂,口感与食用品质低。而国外某些地区,在稻谷制米加工上,已经进行了诸如精碾、抛光、色选等先进技术处理,成米一般可分成十几个等级,使用功能确切,食用质量好,整齐度高,可满足市场的多样选择,适于优质优价。目前,安徽省初级农产品加工率仅在20左右,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还不到一半,与发达国家80甚至90的加工率相差甚远。2、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偏低安徽省现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还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诸多分散的中小实体的集合。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集约配置体系。据专家研究测算,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20世纪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