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297092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孔子学院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要:21世纪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但是相较于灸国子西方国家,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愉出显得比较欠缺。2004年中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开办“孔于学院”.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主要任务,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国与其他文化沟通文流的桥梁。现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重点,探讨“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关位词:孔于学院;中华丈化;玲丈化传播一、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I、巨大的文化逆差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符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国际问题上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得到很大提升,但

2、是有些西方国家就此制造“中国威胁论“,对很多不了解中国实际国情和中华文化的民众造成了中国的负面印象。究其根源,是我们的跨文化传播工作做得不够,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是西方媒体塑造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偏差的报道。据国务院新闻办介绍,近些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报道占报道总数的1/4左右,偏见报道约占1/3,平衡报道的比重占到四成。在倾向性上,3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中性报道占多数.负面报道略多于正面报道。川撒切尔夫人前几年曾放言“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中

3、国在世界上缺乏特有的文化产品符号,文化外交现状处于“人超”阶段,面对外来文化产品的大举“进攻”,导致我们的文化产品非常稀缺,没有像美国大片、日本漫画、韩国连续剧一样的“必杀”文化产品。在美国的青少年中,读过中国小说的人比例相当小,因为市面上没有什么中国读物可以选择。(2)除中国外.全球学习汉语的人不到一亿,而与之相比,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并能熟练运用的人已达45亿,全球3/4的邮件用英语书写,80%的电子信息用英语记录。 中国的国力增强了,经济话语权越来越多,但文化话语权却远远不够,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使得外面的世界不够了解中国。自晚清以来,在中国对外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中国文化始终处于劣势,

4、西方文化的输人远远多于并且强于中国文化的输出。以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在西方还属于边缘学科,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而让普通民众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更可谓困难重重。中国在工业产品的贸易上一直保持顺差的优势,但在文化产品的贸易上,却长期逆差,文化大国面临“文化赤字”的尴尬。研究文化贸易的专家指出,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翰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逆差有所减小,

5、但仍然是4000:24o31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兢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犯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泰坦尼克号)、(2012)等都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效益,但中国的电影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却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41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在崛起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伴随着一个文化小国的形象。乃至西方国家和民众误解中国仅仅是一个输出物质产品,没有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国家,而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与高科技发展相联系的就是教育力和文化力。从胡锦涛主席于2006年在中国文联第八次

6、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到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的讲话,都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他提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跨文化传播能力是构建“软实力”的墓础“软实力(动power)”又称“软国力”,“软力量”,“软权力”,199(】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 Joseph Nye)提出,相对于经济、军事实力来说,“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文化的吸引力;第二.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感召力;

7、第三,制定国际规则和建立国际机制的能力;第四,恰当的外交政策;第五,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最具渗透力,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是传承知识和记录历史的重要纽带。中国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曾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时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中国要增强影响力,增加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须重视跨文化传播,让我们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被外界了解、喜欢和接受,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真正形成一种有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为什么在翻译机制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某种文化的理解并不仅仅只是字面意思。的接收,而是按照自

8、己的文化背景对某一段信息符号进行解读。如果同样的文字信息,经过翻译之后,按照不同的文化背景理解,也许会产生不用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连含的文化信息很容易流失。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到:“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里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跨文化传播的惫义共享不是文化认同,而是从了解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认可的一个动态构建过程。李景强对跨文化传播的定义是:“跨文化传播是在特定的异文化群体之间进行的能够跨越特定文化差异实现惫义共享的传播活动。(6)文化是一个民

9、族经过漫长的时间凝聚起来的一种认同,会塑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身份,进而对其行动产生影响。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真正的内在标识。形象是对外战略的表象,文化价值观是其内涵。而中国相起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急需提升国家的软实力,着力国家人文精神塑造,要把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和合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国加快融人到国际社会全球化发展的潮流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流之中,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3、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关键“中国到了需要来树立国家形象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

10、所长李向阳表示,随着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融人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对全球政治、外交、金融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中国此前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无论是政府和民间都做得还不够。自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放宽外国记者在境内采访的限制,借助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报道中国。而国家形象广告也成为展现“软实力”的另一渠道。2010年国庆节前,国新办将在国际主流媒体,面向世界观众,播放中国的国家形象宜传。国家形象的宣传片拍摄工作的启动,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到来。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宜传片,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李未柠等专家看来,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

11、夺国际话语权。对任何国家而言,树立正面的国家形象,都有助于劝服他国接受和追随本国外交谋略,引导他们沿着与本国利益相契合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一个国家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一个在文化上、物质上强大,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拥有本国和他国形象的话语制造权。因此,有意识地构建本国或他国形象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用作彼此间权利和利益博弈的工具,一国的国家形象如果不被自我表达,就必然被他者所表达。塑造国家形象离不开跨文化传播,软实力的增强依靠跨文化传播,软实力又是国象形象的基础。国家形象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是一种软权力,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

12、的地位、影响力和发展环境。国家形象反过来也能促进软实力的提高,国家形象作为国家可信度的标志,对于国家实施其国际战略,并最终实现其战略目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然要打造国家形象,就需要用外界所能接受的方式主动的理解,例如中国的国家形象宜传片在美国播出,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利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去展现中国的文化。二、开办“孔子学院”对于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愈义1“孔子学院”的首要任务是教授汉语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力的增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要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孔子学院(Con

13、fucius Institute)”,即“孔子学堂”,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它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但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是100多万。美国3001)多所大学,只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英国在继续进口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的同时可以用出口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英语教学作为英国的一项出

14、口,它的价值在5年里已经从65亿英镑增加到了103亿英镑,约占其GDP的1%,将语言推广和文化推广相结合是发达国家向外传播自己的语言时所采取的一个基本政策。利用中国丰厚的文化资源,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智慧和魅力,汉语国际教育无疑是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途径。2,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因地制宜,不仅仅作为一个教汉语的语言学校,而是开展一系列当地比较喜欢、容易接受的文化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员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示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精粹与灿烂,提高他们的兴趣,促使下一步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接触更多的中华文化。所谓“延承性,地传播,是以点向面扩展的方式

15、来完成的,伴随着汉语国际化的进程,学习汉语的民众可以增强对中国的了解、认识与认同,这样慢慢传播下去,以一个“点”带动一片“面”,把中国文化与外界文化环境连接起来,让一部分学习汉语的学员带动一片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理解、接受中华文化。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的语言学院是为了乘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触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未来中国向世界出口的最有影响力的产品不是衣服鞋子彩电汽车等有形物,而是中国文化及国学,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30()家

16、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中国的孔子学院所做的,只是向世界各国仰慕中国文化的人民提供了一个领略华夏文明的窗口。并且这种传播并不是单方面的,我国合作办学的大学也可以从外方学校学习到先进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甚至以当地的“孔子学院”为平台,开展经济贸易合作。“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民间大使馆”,不仅能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还能促进国内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国际舆论的主流媒体充分肯定了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对推动文化交流沟通、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重大愈义。(纽约时报2006年I月11日刊登了题为(中国的又一热门出口品:汉语的评论,引用专家的话说:“中国当局正在利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沮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形象。(华尔街日报2006年9月1日发表的(汉语推广热全球一文指出,“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的高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