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溶液安全技术说明书4209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294724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氨溶液安全技术说明书4209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氨溶液安全技术说明书4209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氨溶液安全技术说明书4209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氨溶液安全技术说明书4209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氨溶液安全技术说明书4209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氨溶液安全技术说明书4209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溶液安全技术说明书4209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产品名称:氨溶液 按照 GB/T 16483、GB/T 17519 编制 修订日期:2014年 5 月 29 日 SDS 编号:8888-05最初编制日期:2010 年 4 月 5 日 版本:2.1第 1 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 氨溶液 化学品别名:氨水化学品英文名: ammonia solution 企业名称:唐山8888限公司 企业地址:河北省8888 邮编:08888 传真:0315-68888联系电话:0315-68888;电子邮件地址:8888企业应急电话:0315-8888(24h);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用于制药工业,纱罩业,晒图,农业施肥等。在

2、厂内作为循环氨水集气管喷洒降温使用。 第 2 部分 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易分解放出氨气, 温度越高, 分解速度越快, 可形成爆炸性气氛。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GHS 危险性类别: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对水环境危害-慢性 类别 3 标签要素: 共9页第9页产品名称:氨溶液 SDS 编号:GLJH-05修订日期:2014 年 5 月 29 日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 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睛损伤,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 防范说明:l 预防措

3、施: 在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在未了解所有安全措施之前,且勿操作。 保持容器密闭。 仅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操作。 避免吸入蒸气(或雾)。 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戴呼吸防护器具。 妊娠、哺乳期间避免接触。 作业场所不得进食、饮水、吸烟。 操作后彻底清洗身体接触部位。污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所。 应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l 事故响应: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收集泄漏物。 发生火灾时,使用水、水蒸气、砂土灭火。 l 安全储存: 在阴凉、通风良好处储存。 l 废弃处置: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物理和化学危险: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易分解放出氨气, 温度越高, 分解速度越快, 可形成爆炸性气氛。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健康危害: 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肺水肿及心、肝、肾损害。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口服灼伤消化道;慢性影响:反复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可致皮炎;环境危害:对环

5、境有危害。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第 3 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物质 混合物化学品名称:氨水有害物成分 浓度 CAS NO 氨水 10%35% 1336-21-6第 4 部分 急救措施 急 救: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第 5 部分 消防措施灭火剂: 用水、水蒸气、砂土灭火。 特别危险性: 易分解放出氨气

6、, 温度越高, 分解速度越快, 可形成爆炸性气氛。在火场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 消防人员须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收容和处理消防水,防止污染环境。 第 6 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

7、和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环境保护措施: 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 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第 7 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操作处置应在具备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换气设施的场所进行。 避免眼和皮肤的接触,避免吸入蒸气。个体防护措施参见第 8 部分。 防止蒸气泄漏到

8、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酸类、金属粉末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使用后洗手,禁止在工作场所进饮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宜超过 30。 应与酸类、金属粉末分开存放,切忌混储(禁配物参见第 10 部分)。 保持容器密封。 远离火种、热源。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 8 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职业接触限值:无资料生物限值:无资料 监测方法:无资料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

9、眼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或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携气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酸碱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第 9 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熔点():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 0.91 沸点():无资料 相对蒸汽密度(空气=1): 无资料 饱和蒸汽压(k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 1256-2512 临界温度():无意义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10、 辛醇水分配系数:无资料闪点():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引燃温度():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 最大爆炸压力(MPa):无资料溶解性:溶于水、醇。第 10 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在正常环境温度下储存和使用,本品稳定。 危险反应:不能发生。避免接触的条件: 无意义。禁配物:酸类、铝、铜。 危险的分解产物:无资料。第 11 部分 毒理学信息急性毒性: 无资料.刺激性: 无资料.亚急性和慢性毒性:无资料.致突变性:无资料.致畸性:无资料.致癌性:无资料。第 12 部分 生态学信息1生态毒理毒性:无资料生物降解性:无资料非生物降解性:无资

11、料生物蓄集性:无资料其它有害作用:由于呈碱性,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鱼类和哺乳动物应给予特别注意;第 13 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化学品: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污染包装物: 将容器返还生产商或按照国家和地方法规处置。废弃注意事项: 废弃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处置人员的安全防范措施参见第 8 部分。 第 14 部分 运输信息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UN 号):82503 联合国运输名称:氨溶液联合国危险性分类:8 包装类别:包装标志:碱性腐蚀品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槽罐储存,管道运输。 海洋污染物(是否):否 运输

12、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第 15 部分 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对该化学品的管理作了相应的规定: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2013年修正本) 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12)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6483-200

13、8)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2009)第 16 部分 其他信息 编写和修订信息:与第一版相比,本修订版 SDS 对下述部分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第 2 部分危险性概述,增加了 GHS 危险性分类和标签要素、防范说明。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Union Risk Assessment ReportBENZENE (Final version of 2008) 2 AUSTRALIA. National Industrial Chemicals No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Schem(NICNAS),Priority Existing Chemical Assessment Report No.21Benzene 3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IPCS).Environmental Heal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