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目前的教育问题有哪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291987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目前的教育问题有哪些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探索目前的教育问题有哪些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目前的教育问题有哪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目前的教育问题有哪些(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探索目前的教育问题有哪些?(1) 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突出问题是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体现在:高考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唯“分数”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高考太重知识基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考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势在必行。(2)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县镇超编和乡村缺编(包括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边远地区教师严重短缺且补充困难;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

2、缺与师范院校毕业生无法入编并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有待提高;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突出,边远农村地区教师流失更为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清退农村代课教师难度大、遗留问题多。(3) 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一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我国主流文化教育思想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求学,求的是圣人之道,讲求的是“大道不器”、雄才大略。“技”、“艺”都属于雕虫小技,这似乎是在教育领域之外的。这从深层心理上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二是社会现实劳动分工中存在的劳动环境、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动者

3、,而我国一线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差、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直接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职业教育有关管理与政策的不完善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办学体制、招生政策等所导致的重职前教育轻在职培训、中职与高职的脱节等问题使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到有潜在需求的人群。四是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种种问题所导致的质量不高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工学结合模式推行困难等问题导致一些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也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中择校现象的逐渐显现和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择校问题进行规范治理。在政策的总体思路上,概括来说经历了一个从禁止择校,

4、到“堵”、“疏”结合,再到以均衡发展破解择校问题的转变过程。(5)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功能的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国外高等教育改革建议的不断引进,以及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高校的冲击,传统的高校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传统的教学在异化和改变,行政化的问题和政绩观的影响使得高校教学更加关注表面现象,而使受教育者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漠视。对此,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清醒的认识,严重的偏向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和改善。(6) 在教师队伍中推行绩效评价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不被业界人士接受。二是评价量化标准难

5、以确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的发展是不能够或者不完全可以量化的。三是绩效工资改革中,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难以解决。四是难以保证教师最低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并不断提高。五是难以保证绩效评价不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依据。六是绩效评价不能减轻教师负担,反倒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对于改善和根治教师职业倦怠无益。七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对于自身评价制度的设计以及是否应该实施绩效评价往往没有发言权,利益诉求没有表达的途径。这些均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7) 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这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公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政府

6、收入多头管理,支出重经济轻民生;教育财政责任过多下放到基层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过低。(8)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问题:部分高等学校对就业指导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就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就业教育方法手段比较单调;就业教育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个性化指导不够;就业指导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够;就业指导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观念存在误区;创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9) 目前,我国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与城镇地区。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主要问题有:农村学前教育的普

7、及率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迄今没有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欠缺,普惠性优质资源少;政府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责权不清,管理不力;农村学前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农村学前教师队伍素质低且稳定性差;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评估监控力度不够。(10)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有:课业负担、活动负担、心理负担、身心负担、多重负担等。形成这些负担的根本症结在于体制障碍,即由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的一种不良的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竞争与博弈机制的存在,这种竞争与博弈机制就是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它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学校教育的走向,引发恶性竞争。教育系统内的学业负担只是这种不良机制的

8、产物,其发生的机理是竞争与博弈过度;其根本动因是人们想通过竞争与博弈获得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实现向社会上层的流动,而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是实现社会分层的“过滤器”,只要社会分层存在,这种“过滤器”就有存在的可能。这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而依然无法改变现状的根本症结所在。2.想像一下,20年后的教育系统是什么样子?第一个变化,课程的时空将越来越大。过去所有的故事发生在教室里,所有的事情在课堂里实现。未来的社会已经不是这样了,网络教学和在线的内容在知识教育方面,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师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在课堂里实现。像翻转课堂一样,学生的学习倒过

9、来了,过去我们是课堂里学习,然后回去复习巩固,现在倒过来,在家里学习,然后到课堂里面来指导复习、巩固。所以,整个教学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时空实际上会变得越来越大。第二,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过去的知识,教师是知识最重要的来源者,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化身。我们过去讲,你要教给学生一杯水,你要有一桶水。但是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这样,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拥有者,在学生面前,他也不再是以常规的形象出现。所以,在未来社会,网络的出现,让知识和信息变得越来越简洁。一个老师的知识水平已经很难超越所有的知识水平,将来师生关系将更加平等,教师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所以,知识渠道不再是教师的独享者

10、。第三,对教师的要求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知道教育形式、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是教师始终会存在。任何情况下,只不过教师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且教师更难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更加重要,教师的教育艺术将显得更加重要。所以,教师不仅仅要理解知识,同时还要懂得媒体,懂得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这也是未来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变革。所以,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帮助者,同时自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最后,课堂个性将会越来越强。个性化已经占了80%以上的份额,未来教师的教学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为前提的。事实上在传统的教育里面,我们有一个

11、基本错误的假设,认为在一个班级里所有的孩子基本上处在同一个水平上,所以我们教学中只能面对大多数学生,但事实上我们知道,班上40个学生也好,50个学生也好,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差距远远超出了我们想象的差距。所以,未来这个特点会更加突出。未来从家庭教育开始,完全不一样。所以,未来的社会个性化会越来越强,从事教师本身的个性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说也会越来越重要。3.你要选择怎样的教育环境?一夯实师生精神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一直认为无论怎么变,阅读始终是教育的基石,无论怎么变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就是教育的历程。我们提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

12、界取决于他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所以,书香校园始终是新教育的十大行动的最重要的基石。二研发面向未来的卓越课程。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研发了三大类最重要的课程,一类是公民教育课程,怎么有民族的情怀、人文的精神,这是必须面对的。一类是艺术教育课程,艺术作为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和最重要的内容,作用远远没有受到认识。艺术在人的成长中、灵性发展的作为中,完全没有受到重视。今年新教育大会专门研发了艺术教育成人之美这样一个最重要的主题。第三类是知建课程。其中分为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都做了新的规划,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们会研发出新教育自己特色的一些课程体系,应对未来的挑战。当然最后我们

13、也在探索现代技术和网络时代对教育的一些挑战。所以,我们在未来的微课程研究,我们在教育的技术上,也在做一些探索,新教育有很重要的行动就是建设数码社区,未来怎么通过数码社区引领、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背景下,让学生成长得更快、更好。4.如何才能创建理想的教育环境?第一,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破解教育热点问题的前提。我们要树立人才培养的“五个观念”:一是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三是要树立多样化人才的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四是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五

14、是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第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破解教育热点问题的重点。第三, 消除体制性障碍是破解教育热点问题的关键。第四, 其次,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建设多样化教育。第五, 要尊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创精神,支持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