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逻辑问题例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289349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奥数逻辑问题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奥数逻辑问题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奥数逻辑问题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奥数逻辑问题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奥数逻辑问题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奥数逻辑问题例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逻辑问题 逻辑推理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谨的问题,之所以说它严谨,是因为解题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四种。 (1)同一律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必须保持其同一性。如:数是质数,那么在整个推理过程中,都自始至终是质数,保持同一性。 (2)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思想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既真又假,即是又非。如:在推理过程中若推出数既是奇数又不是奇数就自相矛盾了。 (3)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一个是真,另一个必假,不能同时都真(或假)。如:自然数,它不可能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偶数。假若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就违反了排中律。 (4)

2、充足理由律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判断某个事实为真时,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如:由条件“自然数不是合数”出发就做出了“一定是质数”这一结论,就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因为其间忽略了“还可能是1”的这种情况。 这些逻辑规律其实平时都已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同学们已经不知不觉在运用这些规律,在解决逻辑问题时,既要遵循逻辑规律,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层层推理和论证。有时一道题采用多种方法交错使用才能得出正确判断。下面以几个题为例帮助同学们掌握一些较复杂逻辑问题的解答方法。(一)例题分析 例1. 甲、乙、丙三个小学生都是少先队的干部。一个是大队长,一个是中队长,一个是小队长。一次数学测验,

3、这三个人的成绩是: 丙比大队长的成绩好; 甲和中队长的成绩不同; 中队长比乙的成绩差。 请你根据这三个人的成绩,判断一下,谁是大队长呢? 分析与解: 根据条件和,甲和中队长的成绩不相同,中队长比乙的成绩差,可以断定甲不是中队长,乙也不是中队长。那么,只有丙当中队长了。甲、乙两人中谁是大队长呢?由条件和,丙比大队长的成绩好,中队长比乙的成绩差,可以推断出按成绩高低排列的话,乙的成绩比丙好,而丙的成绩比大队长好。这样,乙、丙就都不是大队长,那么大队长肯定是甲。 除上了述推理外,我们也可以列出如下表格去推理: 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甲乙丙 例2. 春雨小学四年级有3个班,各派一名选手参加乒乓球比赛,他们

4、是杨阳、李强和王桐。请你根据下列条件推断一下,3个班的选手分别是谁,他们各获得第几名? 杨阳不是四(1)班的选手; 李强不是四(2)班的选手; 四(1)班的选手没有获第一名; 四(2)班的选手获得第二名; 李强不是第三名。 分析与解:题目要求我们判断出三人来自哪个班,又要判断他们各获第几名,可以分下面两步走。 首先判断哪个班的选手获得第几名。根据条件和可知四(2)班选手获第二名,四(1)班选手获第三名,四(3)班选手获第一名。 第二步,要判断三个班的选手分别是谁。根据条件和可知李强是四(3)班选手。又知和“李强是四(3)班选手”可知杨阳是四(2)班选手。那么王桐就是四(1)班选手。 综上可得:

5、李强是四(3)班选手,获第一名,杨阳是四(2)班选手,获第二名,王桐是四(1)班选手,获第三名。 例3. a、b、c、d、e五位朋友在公园聚会,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已知a握了4次,b握了1次,c握了3次,d握了2次。到目前为止,e握了几次? 分析与解:为了叙述方便,用5个点表示这5个人。两人之间连一条线段,表示两人握了1次手。 a握了4次,就由a分别向b、c、d、e四点各画一条线段。b只握了一次,可以肯定这1次就是与a相握的那1次,c握了3次手,除了与a握的那1次外,还与d、e各握1次,d握了2次,可以肯定是与a、c分别握了手。 由此看来,e只与a和c握过手,所以到目前为止,e握了2次手。 例

6、4. 甲、乙、丙、丁四人赛跑,有3名观众对赛跑成绩分别做了估计。 观众A说:“乙得第二名,丙得第一名。” 观众B说:“丙得第二名,丁得第三名” 观众C说:“甲得第二名,丁得第四名” 比赛结果公布后,发现每人都说对了一半。请问甲第( )名,乙第( )名,丙第( )名,丁第( )名。 分析与解:因为每人都说对了一半,所以每人说的两句话总有一句是对的,所以可以用假设法进行思考,如果假设推导出的结论自相矛盾,说明假设不成立,再重新假设。 假设“乙得第二名”正确,则甲、丙得第二名就是错误的,那么,B和C说的另一半应该正确。即“丁得第三名,丁得第四名”都正确。而丁不可能同时得第三名又得第四名,这是矛盾的。

7、故此假设不成立。再假设A说的另一半“丙得第一名”正确,经过逐步推理可得:甲第(二)名,乙第(四)名,丙第(一)名,丁第(三)名。 例5:北京一0一中学对高三同学进行了一次小测试,测试的科目是语文、历史、数学、物理、英语,每科满分为5分,其余等级依次为4分、3分、2分、1分。已知按高分到低分排列着五名学生A、B、C、D、E,满足下列条件: (1)在同一科目以及在总分中没有得同样分数的人; (2)A总分24分; (3)C有四门得相同的分数; (4)E语文得3分,物理得5分; (5)D的历史得4分。 试求题中未直接给出的每人其它科目的成绩。 分析与解:根据条件(2)和(4)可知A有四门是5分,只有物

8、理得4分,根据以上条件整理如下表:语文历史数学物理英语总分A5554524BCD4E35 由条件(1)得:每一科的总分为分,那么五科的总分为分,其中A总分24分,那么B、C、D、E四人总分为分,E语分3分,物理5分,其它三科至少每科得1分,那么E最少得11分。又知B、C、D、E总分各不相同,四人共51分,可以推出E的总分必为11分,D的总分一定是12分,C的总分一定是13分,B的总分必为15分。由E总分11分可知:E的其他三科均为1分。由条件(3)和C总分13分可知:C的四门相同的分数一定是3分,另一科1分,因为如果四门相同的不是3分而是2分,那四门是8分,总分是13分,另一门应是5分,而5分

9、都已有人得了。E得了语文3分,那么,C历史、数学、物理、英语得3分,语文得1分。如下图。语文历史数学物理英语总分A5554524B15C1333313D412E3115111 从上表可知:B历史得2分。到目前为止,奇数分3分、5分已用完,只剩下1个1分,而其他的都是偶数分,根据奇偶特性可知:物理的1分一定是B得的,因为B的总分是奇数,那么B剩下的12分一定是每科4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每人得分情况语文历史数学物理英语总分A5554524B4241415C1333313D2422212E3115111巩固练习 1. 在A、B、C三人中,一位是教师,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售货员。知道B比售货员年龄大;A

10、和工人不是出生在同一年;工人比B年龄小。请判断,哪位是教师,哪位是工人,哪位是售货员? 2. 我国有“三山五岳”之说,其中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一位老师拿出这五座山岳的图片,并在图片上标出数字,他让五位学生来辨别,每人说出两个,学生回答如下: 甲:2是泰山,3是华山; 乙:4是衡山,2是嵩山; 丙:1是衡山,5是恒山; 丁:4是恒山,3是嵩山; 戊:2是华山,5是泰山。 老师发现五个学生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什么呢?3 在A、B、C三人中,一位是教师,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售货员。知道B比售货员年龄大;A和工人不是出生在同一年;工人比B年龄小。请

11、判断,哪位是教师,哪位是工人,哪位是售货员? C是工人,B是教师,A是售货员。4 我国有“三山五岳”之说,其中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一位老师拿出这五座山岳的图片,并在图片上标出数字,他让五位学生来辨别,每人说出两个,学生回答如下: 甲:2是泰山,3是华山; 乙:4是衡山,2是嵩山; 丙:1是衡山,5是恒山; 丁:4是恒山,3是嵩山; 戊:2是华山,5是泰山。 老师发现五个学生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什么呢? 1是衡山,2是嵩山,3是华山,4是恒山,5是泰山。5 在一块正方体积木的每个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把它抛向空中(连续3次),每次的结果如下,

12、请你判断正方体积木三组相对的面的颜色。6. 在国际饭店的宴会桌旁,甲、乙、丙、丁四位朋友进行着有趣的交谈,用了中、英、法、日四种语言,知道的情况还有: (1)甲、乙、丙各会两种语言,丁只会一种语言; (2)有一种语言四人中有三人会; (3)甲会日语,丁不会日语,乙不会英语; (4)甲和丙,丙和丁不能直接交谈,乙和丙可以直接交谈; (5)没有人既会日语,又会法语。问:甲、乙、丙、丁各会什么语言?7. 全运会上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哈尔滨的四名运动员杨帆、张涛、王林、李明在游泳、田径、乒乓球、足球四项运动中,每人只参加一项,且四人的运动项目各不相同,另外: (1)杨帆是球类运动员,不是南方人; (2)张涛是南方人,不是球类运动员; (3)王林和北京运动员、乒乓球运动员三人住在同一房间; (4)李明不是北京运动员,年龄比哈尔滨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两人的年龄小; (5)江苏运动员没有参加游泳比赛。 根据这些条件分析:这四名运动员各来自什么地方?参加什么运动项目?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