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造地桥改隧施工组织设计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288392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都造地桥改隧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丰都造地桥改隧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丰都造地桥改隧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丰都造地桥改隧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丰都造地桥改隧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丰都造地桥改隧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都造地桥改隧施工组织设计(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工程概况与特、重、难点分析一、工程概况1、工程范围及地理位置 本工程为渝利铁路IV标桥改隧工程,施工范围为D5K149+437D5K149+810。该工点位于丰都西南部斜南溪河口约1880m处。2、地震动参数 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地震烈度度,设计时按设防。3、工程地质及水文气象3.1 工程地质 自然地理:丰都县位于重庆版图中心,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南北长87km,东西宽54km,区内最低海拔118.5m,最高海拔2000m,幅员面积2901km2。长江横穿县境47km,水路距离

2、重庆172km,公路距离重庆150km。 勘察区为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场地总体呈南高北低,地面最高高程340m,场地最低高程为155m,相对高差约185m。场地中部为斜南溪沟谷,沟谷南北走向,纵长约2740m,呈前窄后宽的带状分布,平均宽度约260m,深约30m。沟谷北低南高,前缘底部高程约180m(高于三峡库区最高蓄水位),后缘底部高程约340m,相对高差约160m。 地质构造:场地位于方斗山背斜西翼,场地内岩层呈单斜产出,岩石层理清晰,由于工作场地随斜南溪沟谷基本呈条带状分布,岩层产状及裂隙产状随沟谷走向有所变化,岩层倾向基本为北偏西北偏东,从斜南溪沟谷北端到南端岩层产状分别为:N5060E

3、/815NW。 经地质调查,场地内未见断层发育。场地裂隙较为发育,现场测得主要有两组节理:J1倾向N1075E/7085SE,间距约0.32.0m,张开度0.51mm,裂面微曲,粗糙,无填充,结合度差,可见发育长度数米。J2倾向N2575W/90,间距约0.53m,张开度12mm,裂面较平直,较光滑,无填充,结合度差,可见发育长度数米。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地壳的稳定性来看应属基本稳定区。 地层岩性:该区域主要地层由新至老分别为: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1)、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Q4e1+p1)及坡残积层(Q4d1+e1)、侏罗系中统沙溪庙

4、组(J2S)地层。3.2 水文地质 流域概况:丰都造地桥改隧工程位于丰都斜南溪河口约1880m,斜南溪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全流域面积5.6km,流域长6.675km,河道平均比降82.5%,铁路线位以上流域面积4.78km。 气象特征:斜南溪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及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气候明显等特征。四季特点是冬冷而少雨、夏热多伏旱、春早冷暖多变、秋凉多绵雨。热量丰富,但地区差异大;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光照少云雾多,霜雪少,无霜期长。根据丰都造地气象资料统计资料统计,年降水日数为144.6156天。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9月,此间的降

5、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6.8%74.7%。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1.3mm,最大年降雨量1479.4mm,1998年暴雨期间,最大日降雨量超过300mm。斜南溪流域内的暴雨(日降雨量大于50mm)雨日多集中在5月至9月,一般次暴雨的历时不长,大多在24小时左右,由暴雨形成的洪水过程多以单峰为主。多年平均气温为18.3,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3.5(发生在1972年8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5(发生在1975年12月15日)。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40.9mm,七月蒸发量最大。全年最热为7月,平均温度2129.5;年日照时间以8月最多,为231.8小时,12月最少,仅为

6、36.7小时。 水文特征:斜南溪河道狭窄,河道断面多成“V”型,在长江常年水位顶托范围内,在天然情况下,桥区河段汛期河宽一般小于100m,枯水期河宽只有几米至几十米不等,当三峡水库坝前175m(吴淞)蓄水时,河道段河宽明显展宽,但不会影响到桥改隧工程河段。斜南溪流域面积小,径流主要有降雨补给,汛期暴雨汇流快,水位涨落快。4、设计概况本类变更设计为将原设计老院子双线大桥及路基工程(未实施)变更为D5K149+437D5K149+810长373米的明洞工程,明洞基础包括190根桩基础、8根桩基托梁、16万方C30混凝土大坝;坝基及明洞回填土石方约210万方,坝底设348.2m 2-2.15m临时排

7、水涵。4.1 基础处理 1、D5K149+437D5K149+457段明洞底部设置15cmC20砼找平层,兼做基底基岩的防风化保护层,桩基采用钻孔桩,桩径80cm,4m4m间隔布置,桩长3m。2、D5K149+457D5K149+510段明洞底部设置15cmC20砼找平层,兼做基底基岩的防风化保护层,桩基采用钻孔桩,桩径80cm,4m4m间隔布置,桩长4m;该段底板下基底W3、W4地层采用C20砼换填,换填深度嵌入W2地层不小于50cm。3、D5K149+510D5K149+575段明洞采用墙顶开挖,明洞底部设置15cmC20砼找平层,兼做基底基岩的防风化保护层。4、D5K149+575D5K

8、149+582段段明洞底部设置15cmC20砼找平层,兼做基底基岩的防风化保护层,桩基采用钻孔桩,桩径80cm,3m3m间隔布置,桩长1112m;5、D5K149+582D5K149+586段明洞基底回填C30砼,与砼坝一同实施。6、D5K149+586D5K149+746段隧道下部设砼基础坝,并于砼内设置抗剪键,其直径120cm,长度12m;桩间距6.995m(横向纵向)。7、D5K149+746D5K149+749段明洞基底回填C30砼,与砼坝一同实施。8、D5K149+749D5K149+768段明洞底部设置15cmC20砼找平层,兼做基底基岩的防风化保护层,桩基采用钻孔桩,桩径80cm

9、,3m3m间隔布置,桩长11m。9、D5K149+768D5K149+790段明洞底部设置15cmC20砼找平层,兼做基底基岩的防风化保护层,桩基采用钻孔桩,桩径80cm,4m4m间隔布置,桩长34m;该段底板下基底W3、W4地层采用C20砼换填,换填深度嵌入W2地层不小于50cm。10、D5K149+790D5K149+810段套拱衬砌墙底下设置桩基托梁,托梁尺寸按2 m2.5m截面,桩截面尺寸按2 m2 .2m,桩长8m,桩间距5.9m。4.2 明洞明洞起讫里程:D5K149+437D5K149+810,全长373 m。除石缸坡隧道D5K149+796D5K149+810已施工明洞段采用套

10、拱衬砌(C型衬砌)外,其余段落明洞衬砌(A1、A2、B型衬砌)采用双层衬砌,由外衬和内衬组成,两层衬砌之间及已施工明洞与套拱衬砌之间采用拱墙无纺布及防水板防水,考虑到上部规划地面标高的不同,具体衬砌分段为:A1型衬砌段:D5K149+437D5K149+510;D5K149+746D5K149+790;A2型衬砌段:D5K149+575D5K149+746;B 型衬砌段:D5K149+510D5K149+575; C 型衬砌段:D5K149+790D5K149+810;明洞按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客货共线(开行双层集装箱)双线隧道设计。洞内采用重型轨道碎石道床,铺设III型轨枕(

11、长2.6m)及60kg/m钢轨,轨道结构高度766mm.4.3 涵洞工程 涵洞工程是为解决堰塘拦水坝及泄水隧洞完成前临时排洪而设,造地工程完成后发挥连通铁路隧道基础两侧地下水的功能,涵洞设计范围为铁路路基混凝土基础及两侧土体填筑范围,总长348.2m。涵洞基础需设置于完整的基岩W3岩层上,部分涵节地质条件不能满足要求,基底采用M10浆砌片石换填至W3岩层,涵洞出入口采用梯形槽及垂裙。涵洞采用C30砼基座,管涵采用两个内径2.15m,壁厚0.85m的C40砼圆管。4.4 附属工程1、明洞内设双侧水沟及电缆槽,每侧按一沟二槽形式布置,隧道中线设置中心排水沟;侧沟宽度30cm,电力电缆沟布置在靠边墙

12、侧,内净空尺寸为20cm30cm(宽高),通信信号电缆沟布置在靠线路中线侧,内净空尺寸为35cm35cm(宽高).2、明洞内双侧设置贯通的救援通道。救援通道尺寸1.25m(宽)2.2m(高),救援通道边缘距线路中心线距离为2.2m。救援通道走行面与沟槽盖板面齐平,较内轨顶面高30cm.4.5 回填工程1、本次变更实施回填范围为I期填筑范围,上部水平填筑范围为隧道中线左右侧40m,总宽度80m,回填高度为1728m。2、为了增强填土期和运营期明洞的抗冲击能力,于明洞外层回填1m厚砂砾石。6、施工环境及施工条件6.1 施工环境 丰都造地桥改隧工程位于丰都斜南溪沟谷中距长江河口约1880m,施工区以

13、坡地、荒地为主,沟谷及回填区后缘有部分水田。区域内零星分布有民房、坟地、通信线路等。征地拆迁工作由当丰都县政府部门组织进行拆迁,目前大部分已拆除或改移。6.2 施工条件6.2.1施工便道进入丰都造地施工便道由石缸坡隧道进口方向进入,即从丰都县四环路引入,长度800m。便道路基宽度为5m,其中行车道宽4m,两侧各设0.5m的硬路肩,行车道及硬路肩均采用C25砼硬化,原有的路况保持较好,进入车辆可方便通行。6.2.2施工用水、电情况丰都造地附近水源较丰富,拌合用水采用在山沟里抽水解决,通过50钢管引入拌合站水池中。施工用电采用由业主提供的10KV永临结合高压电网接入,变压器采用石缸坡隧道进口原有的

14、1台400KVA、1台500KVA变压器。6.2.3通讯 施工处均有中国移动、联通网络,信号较好,能保障通讯要求。二、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处理措施 1、局部土层较厚、边仰坡稳定性较差防止边仰坡失稳是本工程的重点,应及时加强边仰坡防护。2、上部回填土方极大,造成回填偏压和基底承载力不能满足是本工程的重点,应规范上部回填体单层厚度,对称回填,保证回填密实度,加强衬砌结构,采用桩基托梁、C30砼回填等方式处理下部地基,提高基础承载力,加强施工管理。3、大体积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是本工程的重点亦是难点,应合理布置冷却水管,规划好浇筑分仓、分层及浇筑顺序,控制最大分层厚度,做好大体积混凝土温控。4、明洞二衬高

15、空作业是本工程的重点,应增加防护拦、防护网以及作业人员的保险绳。5、防止明洞衬砌钢筋失稳是本工程的重点,增设衬砌钢筋架立钢架。三、主要临时工程1、施工便道进入丰都造地施工便道由石缸坡隧道进口方向进入,即从丰都县四环路引入,长度800m。便道路基宽度为5m,其中行车道宽4m,两侧各设0.5m的硬路肩,行车道及硬路肩均采用C25砼硬化,原有的路况保持较好,进入车辆可方便通行。4.1场地硬化拌合站场地采用C20砼进行硬化处理。道路硬化C20砼厚25cm。料仓内C20砼厚20cm。首先进行场地平整,场地平整后进行砼施工,砼施工全部采用石缸坡进口原有拌合站生产砼。砼施工采用砼罐车运输,振动棒进行振捣。场地硬化施工完后须进行表面整平拉毛,使表面不至于车辆打滑。4.2排水布置场地平整时整体设置自西向东设置0.5%的坡度。料仓外设一道排水沟,料仓及道路想排水沟设1%的纵坡。由排水沟排向原有沟渠。排水沟沟尺寸见“图-排水沟大样图”。排水沟大样图 拌合站东侧设洗车台,洗车及拌合污水经三级沉淀池最后流向原有沟渠。 洗车台旁边设置三个3m2m1.5m沉淀池,采用三七砖墙砌筑,详见“图-沉淀池断面图”。沉淀池断面图4.5浆砌片石挡墙 靠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