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风情漫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287152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傈僳族风情漫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傈僳族风情漫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傈僳族风情漫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傈僳族风情漫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傈僳族风情漫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傈僳族风情漫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傈僳族风情漫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傈僳族风土,一、历史发展 傈僳族 (英文名称Lisu Li-Su 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8世纪前,傈僳族先民就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及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广大地区。16世纪始逐渐西迁到澜沧江和怒江地区。据傈僳族老人口传,他们的祖先居住在澜沧江以东的“诺易比”(即金沙江)两岸,傈僳语“诺”意黑色,“易比”意为江水,因江水深色黝黑故称“诺易比”。民族底片:傈僳族.flv,1、婚娶 傈僳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问婚、定婚等系列程序后,便开始筹备婚礼。在彩礼议定后,由男方家择定结婚日期,婚娶中一般征得舅舅同意,媒人一般要由舅舅充当。婚礼形式,各地大同小异,一般由男方家请伴郎去接亲,男

2、方家则在门口摆酒席,待新娘接到,双方对唱迎亲调,男唱:“请来吃啊请来唱,吃不完的啊,是肉,喝不完的啊,是酒。”女唱:“我们象燕子般飞来,把你家的酒和肉吃个光、唱个尽。”调子唱完,男方家把新娘迎进门,招待送亲人员和宾客吃饭。 婚礼上,老年人围着火塘,一边唱歌,一边摆家谱;青年男女则围成圈儿跳舞唱歌,狂欢达旦。婚后三天,新郎新娘带上酒、肉回门,在女方家住数日,新郎帮忙砍柴、犁地,新娘织麻。返回时,女方父母给女儿一只母鸡、一头猪、一口锅和一把镰刀。,二、风俗习惯,“江沙埋情人” 0001.中国网络电视台-视频傈僳族沙滩埋情人 20110518.mp4 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

3、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2、丧葬 傈僳族行木棺土葬。寨内凡成年人死亡,人们均停止生产劳动,携带酒、肉和粮食前往吊唁。人死后,尸体停放在堂屋门侧边木板上,盖一床麻布被。祭师将鸡捏死煮熟,再焖一碗米饭,置上一个鸡蛋供在死者头前。祭师高喊:“与死去的祖先和家族同吃同住去。”接着家人就嚎啕大哭

4、,尸体前拴一只公鸡,将猪或牛的心、肝、肺各切一块煮熟供祭。正常死者安葬要择日,选择属鼠、兔、蛇、猪日,但择的日子不能与儿辈的属相相冲。出殡时,死者如留下幼小子女,要把他们拴在铁三脚架上,防止死者将他们的“魂”带走。出殡由“阴间”领路人用弩弓射三支白箭开路,送葬妇女中途返回,死者和棺材被抬到坟地安葬。垒好坟后,在墓前烧一堆火,供上茶酒和五谷。死者是男性,还要供上死者生前用的弩弓、箭包、烟锅、烟叶和刀等。死者是女性,还要供上死者生前用的织布机和麻线等物。人死后,禁吃蒜、辣和酸类食物,且三天内,屋内火塘不能熄灭,全村人通宵作伴。三天过后,到坟上杀牲供祭、修坟墓。,3、食俗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

5、南省。绝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两岸山上,粮食只能种在很陡的山坡上。没有平坝,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两边稍平的地方才能开梯田,种植水稻。山地只适合栽种苞谷、荞麦以及少量的鸡脚稗。 正因为这种地理条件,小麦产量极低,成本也很高,一般家庭很少吃上大米。即使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一点。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种芋头。 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

6、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3、衣食起居 (1)服饰 傈僳妇女服饰美观大方,一般穿右衽上衣,长裤,系小围裙,头系黑布包头。爱戴小珊瑚之类的饰品,个别地区妇女头和胸前加海贝、琉璃之类饰品,出门喜欢挎自制的镶有各色花边的挎包。 傈僳族男服饰,穿对襟短衣和长衫,裤长及膝,青布或黑布包头。出门喜欢挎包、左腰佩长刀、右腰挂箭包、手不离弩弓。,(2)起居习惯 由于傈僳族大都居住在山顶、半山腰、气候寒冷,衣被又少,加上为了生存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干活,傈僳族习惯晚睡早起。晚饭后围着火塘,就几口水酒或苦茶,边烤火边闲聊,即御寒又消磨时间,直到夜深困倦才去睡觉。久而久之,起早睡晚成了傈僳的一种起居习惯。,4、节日 傈僳

7、族是一个有着众多传统节日的民族,每个节日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是傈僳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下来的庆典活动,因此,每逢节日来临,傈僳族群众大都载歌载舞,吟诗诵词地用不同的娱乐形式欢度不同的节日。,(1)阔时节 阔时节是傈僳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阔时”,即过年。时间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各地时间不统一。泸水县大兴地乡、称杆乡和鲁掌镇的部分地区的傈僳族过“阔时节”要看樱桃花开花来定,俗话说:“樱桃开花,傈僳过年”是有一定道理。1988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作出了每年公历12月20日至23日为傈僳族“阔时节”。,(2)刀杆节0001.酷六网-傈僳族

8、刀杆节流畅版.flv 刀杆节是泸水县傈僳族的节日,解放前泸水县“上刀杆”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初八举行,它没有固定的日子。而是傈僳村寨或农户为免受灾难降临,消灾避邪才举办的。而且逢大年才举办,逢小年不办(子寅辰午申戌为大年,丑卯已未亥为小年)。有时是全村人共同合办,有时是一家人主办,邻居协办。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文化部门长期做工作,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上刀杆被列为民族体育项目,在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进行表演。,(3)澡塘会 傈僳族人民的澡塘会也称春浴和歌会,据当地群众介绍已有一二百年历史。1980年开始,在泸水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拨专款清理了温泉源头,分建男女浴池两处,并把时间定为

9、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温泉“春浴” 探秘傈僳“澡堂会”.flv 怒江峡谷的傈僳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春浴”的风尚。凡沿江两岸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春节期间,人们带着年食、行李在离温泉不远的地方塔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在温泉住上三五天,进行沐浴。温泉分上池和下池,一般情况下男子在上池,妇女在下池,但距离较远。有的每天洗五六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5、民间音乐 居住在县境内的傈僳族,其民间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古歌音乐(傈僳语:“木刮”,直译为“老人唱的歌”),它是一种叙事抒情调子,一般在大型集会等场所演

10、唱,流传较广。演唱时,一般由一两个男子领唱,多人合唱。领唱词最少一句,多则十多句不等;合唱词一律为最后两句。演唱的内容主要是家谱、史诗等。较为有名的古歌音乐代表作有:生产调、创世纪、古战歌、猎歌和牧羊歌等。(2)情歌音乐(傈僳语“哟叶”),这种音乐在我县境内有两种:一种是男女青年成群结伙欢聚时对唱的调子,也是年轻恋人在幽会时唱的调子。另一种是在集会上对唱,一般由老年人在火塘边边饮边唱。演唱的内容主要是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和情歌,这种情歌的代表作有:逃婚调等,(3)赛歌音乐(傈僳语“摆时摆”),它是一种过年过节或集会上男女双方对唱时的即兴歌。这种调子在我县境内流传较广,大人小孩都会说唱。凡是在每年

11、的春节澡塘会,探亲访友,男女双方邀约对方时,都喜欢用这种曲调。演唱时由一人领唱,多人合唱,并随着节拍有节奏的摆动身腰,欢乐自如。赛歌(摆时)的演唱内容有“呆我”、“辖我”和“改等我”三种,较常唱的是“呆我”,代表作有“口弦调”等。,6、民间舞蹈傈僳族经典歌舞之阿尺木刮.flv 傈僳族民间舞蹈,其形式多为集体舞。内容涉及到人们的劳动生产生活和自然界斗争的各个过程,有一百多种跳法和一百多个套路。有的除了少数口呼叹词外,均无任何音乐伴奏。舞步强烈粗犷。内容原始古朴,全套路可分为模拟动物禽兽类和日常生产生活两大类。模拟动物动作习惯的舞蹈,如:“鸡吃食物”、“鸽子喝水”、“猴子摘挑”、“鸟王舞”等;有表

12、现生产生活的舞蹈,如:“生产舞”、“割小米舞”、“秋收舞”、“开火山地舞”、“洗衣舞”、“砸核桃舞”等。另外,在傈僳族民间舞蹈里还有表现婚礼、丧葬及械斗的舞,如“婚礼舞”、“丧葬舞”及“弩弓舞”等等。,7、生产文化 傈僳族生产文化的种类比较多,主要有:“花鸟历”、棍棒点种法、“瓦纠”共耕、采集、狩猎习俗等。 (1)“花鸟历”是傈僳族人民按照其居住地区的自然、气候和生产劳动过程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自然历法,它在指导傈僳族生产劳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棍棒点种法是因傈僳族地区有些山地坡度太大,无法牛耕和锄耕而发明并形成习俗的。耕种时,每人执一根削尖头的竹棍或木棍,在烧过荒的坡地上戳一个小坑、撒一至二粒种子,并自上而下点种。这种点法虽然原始,但仍不失为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的绝妙方法。,(3)“瓦纠”习俗。“瓦纠”,傈僳语音译,意为“相互帮忙”即共耕。由于有些农活节令性强,傈僳族群众就相互帮助抢收抢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共耕习俗。傈僳族叙事长诗生产调中就记述了这种生产习俗。 (4)采集。傈僳族地区山高沟深,可食植物丰富,有野山药、磨菇、蕨菜、树毛衣、竹叶菜、野竹笋、鱼腥草等数十种。每年48月,傈僳族大都上山下箐从事采集。故称“采集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