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286207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同步练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答案: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解析: 这种题目主要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_ 曳铁钯_ 湮_ 啮_ 溯流_ 臆断_答案: zho|y|yn|ni|s|y解析: 注意“棹”的韵母是ao,不是uo,“啮”不要读成“齿”,“溯”的声母是s,不是sh。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答案: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2、意近即可)解析: 读懂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个自然段交代了一个观点。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山门圮于河 _阅十余岁 _曳铁钯 _湮于沙上 _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_如是再啮 _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答案:倒塌|多,余数|拖着|埋没|讲学,教书|侵蚀,冲刷|通“癫”,疯狂|依照解析: 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古今异义,如“讲学家”古意是讲学、教书的人,“如”在这里是依照、按照的意思。其次还要注意通假字,“颠”通“癫”,是疯狂的意思。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答案: D解析:A、B、C三

3、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6、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众服为确论_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答案:被|认为|成为解析: (1)表示的是被动,指的是石兽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所带走呢?(2)的意思是众人信服并认为是正确的言论。(3)在这里离表示为坎穴形成的原理。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答案: B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应为,众

4、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文: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文: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译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 答案: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解析: 理解语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注意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按照现代汉语语言规则恰当表述即可。9、翻译下列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然则天下之事,

5、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解析: (1)要注意“物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这里表示的是事物的道理,“是”是代词,这的意思,“为”表示被动。(2)“于”是在的意思,“啮”本意是咬,在这里是冲击的意思。(3)“然则”是既然这样的意思,“其一”“其二”是古今异义,在这里表示其中一方,另一方面,最后一句是反问句要翻译出反问的语气出来。10.第二部分:(一

6、)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7、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一寺临河干 _竟不可得 _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遂反溯流逆上矣 _答案:水边,河岸|终于,到底|指洪水|于是解析: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判断词语的意思如“暴涨”。(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文: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 答案: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解析:理解语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注意指示代词“之”的内容,兼词“焉”是于此的意思。按照现代汉语语言规则恰当表达。(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求之下流,固傎;

8、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答案:指讲学家所说的话 代石兽 解析: 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从上文中可以得出结论,(1)中的“之”指的是前文中讲学家的话,(2)是文中一直要寻找的石兽。(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答案: CD解析: 文章提到了三种观点,其中两个观点是两个人所提出的,

9、可以根据其出现的具体段落进行推测。(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答案: C解析:颠,在这里是一个通假字,通“癫”,疯狂。(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答案: D解析: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即“从石

10、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7)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答: 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 而轻视他人。(8)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答: 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 句子: 答案:

11、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析: 在分析文章所阐释的道理的时候,从文中最后一句议论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再结合文章中所出现的三种观点得出什么事情不能只凭一知半解就做出主观判断。(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 答案:为 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解析: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明确对问题不能“据理臆断”,从而得到生活的启迪。11.(二)揠苗助长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