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282196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二)辩证论治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

2、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二、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在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说明生理功能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

3、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说明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诊断上的应用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治疗上的应用)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归纳药性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特性:升浮阳,沉降阴五

4、行学说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五行的属性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自然界五行人 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方五气五季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液五声酸青生东风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苦赤长南暑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甘黄化中湿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辛白收西燥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涕哭咸黑藏北寒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呻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木火土金水木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木土水火金木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比类取象”

5、,可以帮助临床诊断、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治疗,制订具体的治疗法则。三、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分,另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是次要部分。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这些穴位不在经穴之列。十二正经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四、脏腑

6、学说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的关系,着重讨论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脏属阴,腑属阳。心与小肠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肝与胆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胆的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主决断。脾与胃脾的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胃的功能、 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水谷之海”。、 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称 “胃气”。“人

7、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主降。肺与大肠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功能:主传化糟粕。肾与膀胱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第二节 四诊八纲一、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 “四诊”。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原则为“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一)望诊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异常变化,诊察病情的方法。1、望面色常色:我国健康人红

8、黄隐隐,明润光泽。病色:总体明润光泽,含蓄 善色,晦暗枯槁,显露 恶色。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瘀血。五 赤色:主热。色 黄色:主湿,主虚,黄疸。诊 白色:主虚,寒,失血。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瘀血。2、望舌 观察舌色,舌态,及舌苔为主。1)舌色淡红舌:可以是正常舌象,亦主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淡白舌:气血虚,或阳虚。红绛舌:主热证,色愈红,热愈深,绛舌热更深。青紫舌:润滑主虚寒,干燥主热盛,肿胀主中毒。2)舌态强硬 :主热入心包或风痰阻络。歪斜:主肝风挟痰,瘀阻经络。痿软:主阴伤,或气血虚。3)舌苔正常舌苔是胃气、津液上潮于舌面而成。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苔黄腻,主湿

9、热。灰黑苔:主里证。灰黑而干,热盛;灰黑而润,寒盛。苔质 :厚薄:舌苔由厚变薄,病减轻;由薄变厚,病加重。润燥:舌润,津未伤;舌燥,津已伤。苔腻:主湿浊,痰饮,食积。剥脱:剥脱不全,胃气受损;完全剥脱,呈“镜面舌”,主胃气大伤。(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三)问诊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四)切脉是医生用食、中、无名指指腹触按病人腕部桡动脉,通过对脉象辨别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普遍用的是寸口诊法寸口分属脏腑寸 关 尺 左手 心(小肠) 肝

10、(胆) 肾(膀胱) 右手 肺(大肠) 脾(胃) 肾(命火)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至),节律均匀,和缓有力。六纲脉为浮脉、沉脉、数脉、迟脉、虚脉、实脉。二、八纲辩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辩证纲领。表里辨病变部位,寒热辨疾病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辨疾病属性。中药基础知识道地药材:产于一定的地方,品质优良,相对疗效显著的药材。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一、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二、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辛味:能行,能散甘味:能补,能和,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咸

11、味:能下,能软淡:能渗、能利1、配伍禁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瓜蒌、半夏、白芨、白蘝;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丁香畏郁金。服药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用某些对药物疗效有影响或有碍病情的食物。俗称“忌口”。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古代文献有甘草、黄连、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茯苓忌醋;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等。中药汤剂的煎煮。1、用具:砂锅、瓦罐;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器。2、用水:长流水、井水、雨水、自来

12、水等,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3、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又称急火。4、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水量高出药面2cm左右,一般煎两次,第二次加水为第一次的1/31/2,两次药液滤渣混合分两次服用。一般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沸后3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文火,沸后再煎30分钟左右。根据药材质地不同,又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的不同。服药法1、温度:汤剂宜温服,发散风寒药宜热服,呕吐或中毒宜冷服。2、时间:补益药饭前服,健胃和对胃有刺激药饭后服,安眠药睡前服。3、次数:汤剂每日一剂,分2次服,间隔46小时,亦可根据病情增减。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