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281473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一、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肇庆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建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全市文化系统的有关部门、专家,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调查摸底,统计核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94万,现辖端州,鼎湖2区,德庆、封开、广宁、怀集4县,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既毗邻

2、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又连接祖国的西南地区,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在实施“泛珠三角”战略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肇庆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特色鲜明。形成了浓郁的系列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以沉厚文化为支撑的风景名胜景区。(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的文物古迹。肇庆,古称端州,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封开峒中岩、罗沙岩的人牙化石和黄岩洞的颅骨化石及近千件石器遗存表明,14万年

3、前就有人类在肇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鼎湖区蚬壳洲(屈肢葬墓群)遗址、封开乌骚岭(二次葬墓群)遗址、高要茅岗(水上)建筑遗址的实物显示,四五千年前,肇庆已有种植、饲养、编织、制陶、建筑业。史前文化、民族、风俗已明显形成;市郊北岭松山、四会鸟蛋山等多处春秋战国古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境内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表明,肇庆在先秦是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高要县。隋开皇九年(589)废高要郡置端州。宋重和元年(1118)改称

4、肇庆府,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元为路治,明、清为府治。肇庆历为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南越时,赵佗在封溪(封开)一带建苍梧国,统岭南。南朝时高要设广州都督府,辖岭南13州。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为两广总督府驻地。1646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称永历帝。清时肇庆亦多为道府所在地。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还有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叶挺独立团团部等革命旧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肇庆的古文化璀璨夺目。汉代左传研究专家陈钦、陈元,中国最早的佛教学者牟融,三国东吴交趾太守、著名政治家土燮,以及唐大中五年(851)成为岭南第一状元的1

5、7岁少年莫宣卿,均为今封开人,他们对肇庆古文化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宋时,西江各县办官学,建学宫。名臣包拯执政端州3年间创办的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明万历年间创办的端溪书院,至清初发展成为岭南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乾、嘉学派鼻祖全祖望等10多名全国名流曾在该书院掌教。清代,肇庆城内书院达20多间。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雅士文人驻足咏叹。仅唐代就有15位宰相到过肇庆。唐宋以来,李邕、李绅、杨衡、宋之问、包拯、郭祥正、俞大猷、陈献章、汤显祖、屈大均、袁枚、张之洞、黄遵宪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肇庆兴利除弊,设学堂,赋诗作文,加速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肇庆是中国佛教传播重地之一。唐

6、禅宗六祖惠能(新兴人)开创的禅宗南派,在中国思想史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祖弟子陈希迁(高要人)所著参同契为日本曹洞宗和尚必读经书,其肉身至今仍供奉在日本横滨总持寺。肇庆与海外文化交往始于唐。日本留学僧荣睿随鉴真五次东渡未果,于748年辗转到端州,染病圆寂于龙兴寺。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肇庆6年,建起了中国大陆第一间天主教堂“仙花寺”,主编了中国首部葡华字典平常问答字义,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肇庆留下足迹。还有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叶挺独立团团部等革命旧址,涌现出许多可

7、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肇庆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遗留下大量珍贵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和近现代重要性史迹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村落)。这是肇庆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文明的遗珍。据不完全统计,在肇庆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古遗址和古墓葬300多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290多处。公布为国家、省级、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6处。其中肇庆市城区的古城墙、梅庵、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等5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城区的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阅江楼)、崇禧塔、包公井、肇庆府学宫、七星岩石峒古庙、鼎湖区蚬壳洲遗址、荣睿纪念碑、文明塔、高要金利茅岗建筑遗

8、址、端石老坑洞遗址、德庆三元塔、龙山宫、封开黄岩洞遗址、泰新桥、广宁周其鉴故居、广宁县农民协会旧址等22处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城区元魁塔、白沙龙母庙、余汉谋图书馆、三朝古墓遗址、高要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文天祥祖墓、德庆惠积街、横街古民居、德庆金林村祠堂群、封开杨池古村落等114处为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众多建筑形式、布局、风格独特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如广宁江屯隆里、北市仁善里客家大屋、高要沙浦振威将军府、广利砚洲励刚家塾和高要砚岗、回龙黎槎、槎塘等地的古民居、古村落在申报县、市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城区城中路、正东路特色骑楼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已列入名城保护规划。肇庆

9、众多的文物资源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古遗址年代久远,规模大,价值高。如封开洞中岩遗址发现距今14万年的人类牙齿化石是岭南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生活遗址。高要金利茅岗遗址是广东发现规模最大的“干栏式”水上木构建筑群。肇庆、四会、怀集、封开、广宁、德庆等地发现的一批春秋战国墓遗址、墓葬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约占全省迄今发现的一千一百多种青铜器的半数以上,在本省乃至岭南地区青铜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2004年11月在肇庆城区康乐中路工地发现的三朝古墓遗址,清理古墓葬13座,出土文物300多件(套)。对研究肇庆乃至岭南地区的历史、农业生产、风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是古建筑工艺精巧,国内罕见。如宋城墙以科学的营

10、建,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防洪工程;梅庵以独特的宋代木构建筑特色著称,被誉为“国之瑰宝”。德庆学宫“四柱不顶”,技艺高超,它与“四柱不地”的广西容县真武阁遥相辉映,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而德庆悦城龙母祖庙集砖雕、石雕、龙雕和壁画艺术于一身,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是南方古建“三大瑰宝”。三是摩崖石刻分布广、种类多。肇庆七星岩、羚羊峡北岸清风阁、德庆回龙镇华表石、九市镇三洲岩、香山、高要莲墉神符岩、怀集县梁村镇花石峰等到地均有摩岩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以七星岩摩崖石刻为代表,被誉为“千年诗廊”。从调查资料显示,在现有的156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大部分得到妥善的保护,

11、有46处文物古迹得到合理的利用,作为历史文化教育场所和旅游景点向观众开放,占总数的29.5%。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均辟为旅游景点向游客开放;省级文物保单位22处,有13处对外开放,占总数的59%;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有19处对外开放,占总数的20%。上述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较好地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推动了文化旅游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发展。(二)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系列文化。在肇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公文化、宋文化、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六祖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文化、摩崖石刻

12、文化、广信文化、民俗文化、区域特色文化等系列文化。其中包公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包拯乃北宋名臣,民间称为包公。他以刚正廉明、嫉恶如仇、扶正祛邪、爱民如子、断案如神流芳百世,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包拯曾在宋仁宗年间(公元1040年公元1042年)主政端州三年,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保护砚工权益,减轻百姓负担;筑城池、修水利、挖水井、治瘴疠、建书院、兴教育包公在端州不仅政绩突出,他撰写的五言律诗书端州郡斋壁,充分反映了他“清心”“直道”的性格特征,从政抱负和精神风貌。这首诗和其他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包公文化”,其核心是“清官文化”。而宋文化是肇庆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肇庆城区,至今

13、保留着十分丰富的宋代古建筑及遗址。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的古城墙座落在城区,周长2800多米,现今保存完好,全国罕见。城区的包公府衙、包公井、丽谯楼、披云楼等古建筑,是宋代建筑文化的见证。宋代政治名人史迹、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歌赋,以及宋代民俗文化风情等构成肇庆历史文化的核心。端砚文化是肇庆最具特色的文化。端砚位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成为中国砚文化的代表。端砚是融历史文化、雕刻艺术、书画艺术、造型艺术于一体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艺术品。端砚文化包括一千多年来,无数帝皇将相、文人墨客留下的端砚的历代著作、诗词、铭,以及“包公不持一砚归”、“包公锁蛟龙”等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

14、对联、谜语、书画等。其物质文化是通过端砚的生产制作和销售等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其精神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端砚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龙母文化是以德庆悦城为中心的地方特色文化。龙母是母系氏族社会西江流域的部落首领,是西江流域龙的传人的始祖。在人民群众心目中,龙母始终是有功于国的女中英杰,是有恩于民的良慈圣母,是美的化身,是善的代表,是力量的体现。崇拜和信仰龙母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肇庆悦城龙母文化包含孝亲、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丰富的主题,它虽是西江流域土生土长的文化,但它的影响所及遍布整个珠江流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侨华人居住地,龙母文化是龙

15、文化的延伸,是光辉灿烂的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强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肇庆历史上形成的这一系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一是地域性强。以龙母文化为最突出代表。二是多样性、包容性兼备。以广信文化、包公文化(宋文化)和摩崖石刻文化等为典型。当前肇庆十分重视各种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通过举办“端砚文化节”,出版包公兴端州、感悟端砚、顿悟禅学、中国端砚等书籍,在博物馆举办端砚春秋、在梅庵举办六祖惠能的故事陈列、拍摄编演有关电视连续剧、粤剧等形式展示特色文化的深厚内涵。据目前情况分析,肇庆的历史文化主要存在问题是内涵挖掘的深度不够;没有全面展示特色文化的理想场馆;开发的相关文化产品没有特色,缺少市场竞

16、争力,文化产业做不大、做不强;文化策划缺少创意,宣传活动缺少持久性等。今后重点挖掘和传承的,具有开发和利用潜力的文化是端砚文化、包公文化和龙母文化等三大特色文化。(三)多彩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肇庆的民俗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技艺精湛。目前仍然较为活跃的民间艺术有30多种。如肇庆端砚、高要的红木雕刻和草编,四会的玉雕等,都制作精巧、艺术精湛、远近闻名,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造型艺术。悦城龙母诞(庙会)活动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寄托人们对龙母的祝愿和种种美好愿望,从而使庙会成为岭南地区至今仍然继续存在的反映传统、信仰、生活方式、习惯、及仪式的最大型、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从而体现了庙会具有深刻的民族内涵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空间的代表作。还有分布在各县(市)区的表演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