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六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课件20171214115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275836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六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课件201712141154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六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课件201712141154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六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课件201712141154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六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课件201712141154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六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课件201712141154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六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课件20171214115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六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课件201712141154(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题点精练十六 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第一章 专题六 古诗鉴赏,2017年高考课标卷三套试卷均把古诗鉴赏第一道主观题改为多项选择题,且稍有难度。考生做题时失误率高,得分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研究命题者对此题的设误方法,找出相应的解题策略。,精练先做,精练点拨,精练再做,栏目索引,精练先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1.下列对这首

2、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 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 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飘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 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 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 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

3、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答案,解析,1,2,解析 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 E项“处处运用对比手法”错,题干中所举的例子是对仗,而非对比。,1,2,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答案 (1)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2)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 (3)作者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1,2,阅读下

4、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注 鸣髇(xio)血污:鸣髇,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

5、相为富民侯。”,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 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谁道投鞭飞渡”一句,用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 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 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写自己因倦于宦游,意欲归隐田园,植橘置 产。表达了词人辗转官场,经历沧桑后,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

6、 E.全词上片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片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 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答案,解析,3,4,解析 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意理解)。 D项“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不准确。只要联想词人“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词人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说“欲去”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词人内心的矛盾。,3,4,4.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

7、的思想感情。,答案,答案 (1)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词人以“季子”自拟,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2)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词人“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又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3)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3,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夏感事 陆 游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

8、平。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注 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1163)夏,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兼旬:二十来天。,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为“新夏感事”,是借立夏之景抒发对时政的感怀,从中可窥见作者念念 不忘国家之心。 B.首联写立夏之时的景物之新,此时已是百花谢尽而绿树成阴,满眼一片新绿, 故作者称其为“新夏”,既写所见之景,也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 C.颔联写作者因为自己大病初愈,二十多天没有喝酒才能在立夏时的四月第一次 听到黄莺的叫声。 D.尾联将自己的欣喜变得有些若狂之态,“唯有涕纵横”表现了作者不仅为圣主 的开明而欣喜,也为

9、自己能亲眼见到国家太平而高兴。一句“圣主不忘初政美” 既含讽谏之意,又有感激之情。 E.如果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感事的一部分,那么,他所感的时政之事才是作者 的本意。“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反映出当时政治上对他的长期 压抑。而此时却有一种由衷的期待与欣喜。,解析,答案,5,6,解析 B项作者并没有借此“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 C项作者在立夏时才听见黄莺的啼叫,是因为作者借居之处是深山之中所藏古寺,山深林密,物候稍迟。,5,6,6.全诗以新夏之景为触发点,抒发了哪些感情?,答案,答案 (1)在新夏充满生机的一片新绿中透出日长无事的娴静之情。 (2)深山四月听到莺啼的喜悦之情。 (3)

10、对“下诏通言路”可能带来天下太平的期待之情。 (4)对高宗时秦桧当权误国的不满。,5,6,命题者常用的三大设误点及其对策 一、思想内容理解不准确 选择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因此,命题者几乎把重点都放在此了,其设误点主要有: 故意把诗句内容翻译解说得不准确,如在对写景状物的诗句解说时歪曲季节、时辰、地点,对表达作者思想观点的诗句只作表面性、肤浅性解说等。,精练点拨,应对策略: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推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故意把内容理解错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

11、语诱导考生作出错误判断。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B项把诗句“无哗战士衔枚勇”理解为“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就是典型例子。,应对策略: 不要先入为主,盲目相信选项的解说。首先应理解相关诗句大意,再结合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比如上面那个选项,孤立看来,貌似正确,但只要细解诗句中的“无哗”,再回到原诗描写考场的氛围中去,就发现该句与下一句意在表现考场的肃静,考生们集中应考的情景,而不是表现他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气概。,二、情感态度体察有误,不明作者意图 如果说在诗歌内容上设误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表层意思的理解,那么在诗歌情感态度上设误就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深层内容的理解,而且要求

12、深入细读。具体表现为: 故意理解错情感内涵。如把本来表现高兴的说成悲哀的。 故意理解错作者的表达意图。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C项把白居易在诗中称李绅为“短李”理解为“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意图,因为作者说得很明确戏赠。 应对策略: 通过对诗句意境、氛围、基调的仔细判定,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主旨,尤其要结合注释,透过背景分析作者的真正意图。,三、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命题者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词语、诗句进行赏析,常在表达技巧使用的术语和手法使用的效果上设误,以此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准确。 故意说错表达技巧使用的术语,或者有意漏说、多说所用的表达技巧。 对所用表

13、达技巧的表情达意效果“望文生义”。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B、D两项对尾联典故效果的分析就是“望文生义”。 应对策略: 平时要熟悉掌握古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尤其要对选项中涉及的手法结合原诗仔细判断。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句子含意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其语境,具体深入地揣摩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注 韩 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注 这首诗为诗人卧病闲居时所作。题意为程延有秋夜即事诗来赠,韩翃作本诗酬答之。,精练再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

14、项是 A.第一句,“早”字写出卧病之人对秋风的敏锐感受:“迎风”写出一 片萧瑟之声。 B.第二句,写空城寂寂、月色淡淡的清冷景色,通过景色描写反衬了诗 人孤寂的心境。 C.第五句,“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全句意思是说,看来节候大 概已进入晚秋。 D.第六句,“卧”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的原因:疾病缠身, 心愿落空。 E.尾联,诗人陶醉于友人优美的诗篇之中,一扫寥落心情,不知不觉已是 天晓鸦鸣。,解析,答案,1,2,解析 B项“反衬”错误,应为“正衬”。 E项“一扫寥落心情”错误,漫漫长夜,只有一诗相伴,而且友人不在身边,诗人的心情依然寥落。,1,2,2.“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历

15、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答案 全用名词组合,语言简约,含义丰富; 通过描写星河、一雁、秋夜、砧杵声,构成清冷的意境,寓情于景,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孤寂; 捣衣声声,以动衬静,反衬出秋夜的沉寂。,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注 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

16、任川陕宣抚使。一范一韩人物:北宋抗击西夏的范仲淹与韩琦。汉家三杰:张良、萧何、韩信。阃外:统兵在外。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欹:倾斜。怀贤阁:为追怀诸葛亮而建的阁。,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 名将的功业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 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写汉家三杰的故事。言外之意,古有“三杰”收复 失地,今天已无收复失地的可能。 D.“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写出了朝廷的消极避战,没 有尽力地保卫山河。 E.“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二句,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表达的情感极为相似。,答案,解析,3,4,解析 A项上片首句叙述眼看神州沦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