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模糊语言技巧论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275645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模糊语言技巧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红楼梦》模糊语言技巧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红楼梦》模糊语言技巧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红楼梦》模糊语言技巧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红楼梦》模糊语言技巧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楼梦》模糊语言技巧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模糊语言技巧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楼梦模糊语言技巧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娴熟地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构成故事情节,揭示题旨内蕴。归纳其所运用的技巧,大致有如下五种:一:一语双关,言此意彼;二:用语朦胧,含蕴无穷;三:巧借语境,心领神会;四:欲言还休,耐人寻味;五:用喻写形,以虚写实。 关键词: 模糊语言、红楼梦、运用、技巧 红楼梦以其精湛的艺术,描绘了封建“末世”一个典型贵族家庭的兴衰过程,展示了宝玉和林黛玉、宝钗他们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反映了广泛深刻的社会生活,成为一部中国十八世纪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对小说传统

2、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和创新,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同时又能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总之,红楼梦是一座完整而又宏伟巨大的艺术宝殿。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始终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能够描摹出它的整体和全貌,这还仅是就其外观而言,至于登堂入室,以探其艺术奥妙,则更是难上加难了。这里只就其语言运用问题,谈一点很浅薄的看法。 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的高度,最为人们所称道。书中人物语言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够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特征,除了作

3、家对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和北方口语的高度提炼加工之外,还在于作者在书中娴熟地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构成故事情节,揭示题旨内蕴。书中模糊语言成功的运用的范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就其模糊语言运用的类别与艺术效应而言,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一语双关,言此意彼 苏东坡有一首题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即此诗,定 非知诗人”。意思是主张诗贵含蓄,不能把诗意都在字面上泄露无遗,应该意在言外,字面上好像是说这个意思,而实际包含的却是另外一个意思,也就是“诗论家”们常常称道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手法。这是模糊语言运用的一个典型,在红楼梦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语言大师曹雪芹对这一艺术手

4、法的形象阐释。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一事,差不多用了两回的篇幅,人们正因此事而看到王熙凤的狠毒和贾瑞的无耻,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如果做更深一层的考虑,则这种理解还只是看到了表面文字上的意思,还未领会到作者言外之意。就王熙凤的狠毒来说吧,其实比起她陷害尤二姐来,这只不过是一点小手段而已;而且贾瑞之死与其归罪于王熙凤身上,倒不如说是他自己找死更为合适。从整个事件的过程来看,王熙凤并非要把他置之死地不可,而是他自己表示“来、来、来,死也要来”。如果说这个事件只是为了写贾瑞,其实何足道哉?他算个什么阿物儿?作者能为他花这么多笔墨吗?那么作者的立意究竟何在?我们可以从平儿对此事看法的一句话来说起。

5、对于贾瑞想打王熙凤的主意一事,平儿认为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般说来,这个比喻也是颇为恰当的,符合他们两人的身份地位。但是值得思索的是:贾府里的“天鹅”可谓多矣,贾瑞不想吃别的“天鹅肉”,而单单想吃王熙凤这个“天鹅肉”,不正是说明此“天鹅”实在有令“癞蛤蟆”觉得可以吃到的可能么?试想,以王熙凤的权势和厉害,如果不是她平日行为不正,为人所知,区区贾瑞竟敢狗胆去“太岁头上动土”?事实也是如此,当贾瑞去勾搭她的时候,她能够几次装出“假意笑道”,而且当面甜言蜜语,把贾瑞挑逗得昏头转向,竟感到王熙凤“最是个有说有笑极疼人的”人。试问这是一般没有此种经历的大家少妇所能够做得到的么?再有,在设计和布置圈

6、套时,她背着自己的丈夫,却安排另外两个男人:贾蓉、贾蔷去执行那种下流的勾当!此中情事不又超出了常情么?其实个中奥秘,她自己也透露得很清楚,她当面就对贾瑞说过“贾蓉两个”是“两个糊涂虫,一点不知人心”。这就无意中把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泄露出来了。明白了这层关系之后,大家也就会理解在贾蓉帮助下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发后,王熙凤骂贾蓉是“天雷劈脑子五鬼分尸的没良心的种子!”这种恨之入骨的恶毒的咒骂,如果不明白他们之间的那种特殊的肮脏关系,是很难察其究竟的。 因此,“毒设相思局,正照风月鉴”一事,表面上是写贾瑞,实际上是写王熙凤;表面上是写王熙凤的狠毒,实际上是写王熙凤的“秽事”。这正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7、”的一种模糊语言的突出表现。 另外与上述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第41回。在妙玉招待贾母等人喝茶的情节中,只见妙玉安排老太太与众人在院子吃茶后,便拉黛玉、宝钗到耳房中“吃体己茶”去了。她亲自煽炉泡茶并用极为珍奇的两只茶杯为钗黛二人斟茶,似与她二人相知已久,情深义重。但是,紧接着,她却不声不响地将自己平常吃茶的绿玉斗给“悄悄的随后跟上来的”宝玉斟了茶,并在宝玉赔笑认错后,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盒给宝玉吃茶。这不得不令人诧异:连刘姥姥吃过的杯子都不要收进来的有洁癖的妙玉,为何拿平常自己吃茶的杯子给不请自到的宝玉喝茶?并把最珍贵的茶杯留给宝玉?由此可见,一个喜欢范成大的“纵有千

8、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妙齡女尼,其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醉翁之意不在酒”:妙玉请吃体己茶的对象并非钗黛,而是宝玉。 所以,这一情节在第41 回中粗看是写贾母带刘姥姥等众人游玩,细看却是写妙玉请众人吃茶;表面看是妙玉请钗黛喝体己茶,实际上是请宝玉吃茶;表层看是请宝玉喝茶,实是写妙玉怀春之心的曲折流露和委婉而圆满的表达。而我们对这一生花妙笔的解读,恰好是借助于对言此意彼、一语双关的模糊语言的了解和认识。 又如第8回,写“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的故事情节。当宝玉听了宝钗劝说后,马上令人烫了酒拿来饮。黛玉一旁听了“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便借

9、题发挥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在这段人物对话,也是一连串一语双关的模糊语言的集合。表面上,林黛玉责怪的是雪雁听紫娟的吩咐来送手炉,实际上是一语双关,旁敲则击,弦外之音,言外有意,讥笑宝钗费心劝宝玉,表明“喝点冷酒也不至于冷死。”并嗔怨宝玉只听宝钗的话,宝钗说了就依。黛玉的话表面上讲的是送手炉的事,实际上句句都指宝钗劝宝玉喝冷酒这件事,是指桑骂槐,把宝玉和宝钗都奚落了一番。 二、用语朦胧,含蕴无穷 红楼梦中,经常故意运

10、用一些较朦胧含蓄甚至带有歧义性的词语,实是更凝练含蓄地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包含更多的容量,产生含蕴无穷的艺术效应。这种例子,书中俯拾可得。例如第6回,写王熙凤语与贾蓉的见面,在贾蓉办完应办的事,辞别凤姐之后“这凤姐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便向窗外叫:蓉儿回来。外面几个人接声说:传蓉大爷回来呢。贾蓉忙回来,满脸笑容地瞅着凤姐,听何指示。那凤姐只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忽然把脸一红,笑道:罢了,你先去吧,晚饭后再来说罢。这会儿有人,我也没精力了。贾蓉答应个是,抿着嘴儿一笑,方慢慢退去。” 这是一段应运用模糊语言的精彩描写。从用语来看,隐隐绰绰,十分朦胧,凤姐究竟想起一件什么事?不得而知。叫

11、回贾蓉后,又不交代何事,“只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又为何忽然把脸一红?不知其故。想了半天,只说罢了,你先去罢,晚饭后再来说罢。这会儿有人,我也没精神了。这句话,更是话中有话,妙不可言。究竟有什么隐私秘语,不能在“有人”时说,还要呆到晚饭后没有人但“有精神”时悄悄地说呢?其中难言之隐,只有那细心的有类似生活经验的读者,凭着这些模糊的只言片语,经过反复玩味思索,才能辨其真意,窥其真心,达到了用语朦胧,含蕴无穷的艺术效应。而在交代故事情节时,红楼梦中也经常以朦胧的语言来描述,给人们留下许多思索、想象的余地。就如第47回“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一节中,写了宝玉与湘莲的一段私下对话 湘莲道:“眼前我还要

12、出门走走,外头游逛,三年五载再回来。”宝玉听了,忙问:“这是为何?”湘莲冷笑道:“我的心事,等到跟前,你自然知道我如今要别过去了。”宝玉想了一想,说道:“只是你要果真远行,必须先告诉我一声,千万别悄悄的去了。”说着,便滴下泪来。柳湘莲说道:“自然要辞你去,你只别和别人说就是了。” 这一大段私下秘语,作者采用了极其隐晦模糊的语言来行,诚如脂评所说,其“包藏含蓄文字之中真能量也!”究竟柳湘莲有什么难言的苦衷,逼使他要远行且长年不归呢?他要远走时,又再三交代宝玉:“只别和别人说就是了。”这种欲言又止,欲言还休之词,既十分诡秘,又十分含蓄,足以令读者再三推测玩味,这也是用语朦胧含蕴无穷的一个范例。 三

13、:巧借语境,心领神会 文学作品中的语境,指的是符合人物的特定处境、特定心情的语言环境。作者在红楼梦中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能出神入化地借助特定地环境、特定时机、特定说话对象等语境因素,有意无意地使人物语言省略化与模糊化,使表达的意思呈现亦幻亦真、颇费猜测的状态,造成一种人物之间彼此心领神会、不必道明的艺术效应。 例如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节中,写宝玉向黛玉“诉肺腑”时,“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字”,其含意囫囵模糊,非深究不能理解。然而,尽管林黛玉完全领会他的真正含意,可她听了后,却“怔了半天,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你这个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面对林黛玉这貌似不明白的

14、质问,心急又心痛的宝玉不由“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在这一番叹息中,到底“你放心”是何所指,作者始终没有让宝玉直说明白,可由于巧借了互为知己的情侣私下“诉肺腑”的语言环境,因而受到了比直说所不可比拟的巨大表达效果。以至当林黛玉听了宝玉这一番话后,“如轰雷掣电,细细想之,竟比自己肺腑之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出 ,只管怔怔地瞅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一时从哪一句说起,却也怔怔地瞅着黛玉。看,这对心心相印

15、的情侣,尽管只围绕“放心不放心”这句模糊的语言做文章,可谓情语简单,单调至尽。但是因巧借了两人之间此时此情的特殊关系、特殊语境的因素,一次这样的“不说之说”,却包涵着丰富的韵味,两人能心领神会。而当宝玉拉她再听一句再走时,黛玉便一面拭泪,一面推开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这若隐若现,貌似清楚,实却模糊的话语,由于恰如其境,恰如其人,给人一种含蓄深邃、回肠荡气的艺术情韵。期间深藏着多少会心的回答,难言的衷情、深厚的挚意、悠悠的哀怨,可谓一切尽在“模糊”中!这正是巧借语境所达到的奇妙的效应。 四:欲言还休,耐人寻味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见的是让人物直抒胸臆,畅所欲言,言尽

16、意尽。而在红楼梦中作者却经常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让人物欲言还休,故留余地,以收到一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这种“欲言还休”的语言表达方法,也是模糊语言运用的一种类型。 就如第98回,当在宝玉被骗而与宝钗成大礼之时,林黛玉却孤苦伶仃地病卧潇湘馆。当她得知宝玉与宝钗成亲的消息时,精神依托顿时全线崩溃了。然而即使在她生命弥留之际,还“痴情未断,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这句气绝时惨号式的“遗言”就属欲言还休、故留余地的模糊语言。在这里,究竟她是一往情深地向宝玉问好,关照他“你好生保重”呢?还是满怀怨恨,责怪他“你好狠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玩味,去猜测,给人一个“意在言外”的色调韵味与想象天地。 类似这样把话说了半截子,由于各种原因没说完的模糊语言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有时这样句式还作为表达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