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273020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寡人之于国也是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文章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孟子思想的多层面挖掘素材并应用到相关关作文中去。素材一: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

2、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同样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不过,孟子反对用征战的办法获得人力,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写作应用:1、反对战争2、民心等素材二: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在孟子看来,做得远远不够,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写作应用:1、民富则国强2、全心全意为人民等素材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

3、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还要重视教化,于是提出“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孟子还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写作应用:1、责任2、公仆等素材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指出,作为统治者不能妨害百姓生产,要顺民养民,作为百姓,要注意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否则会得不偿失。写作应用:1、民生2、适时放弃眼前利益等写作应用片断:丹麦人去钓鱼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却蕴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滩死水;相反地,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将永远繁衍生息,充满活力。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诞生。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比尔盖茨就是这类人中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