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

上传人:luobi****88888 文档编号:91272268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流动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劳动力流动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劳动力流动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劳动力流动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劳动力流动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力流动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流动管理及财务知识分析(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劳动经济学,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模型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第五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力流动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岗位上的变换。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仅仅是指劳动力在企业内的工作岗位变换,如工作性质的调整,职位级别的升迁或下落等。水平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工作岗位的调换。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

2、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它行业就业)。,4,两点说明,劳动力流动和人口流动有区别(如退休后的老年人口迁移,考虑的可能是舒适的生活环境) 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政府通过特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严格的行政控制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个人的职业流动率是很低的,,5,表5-1 不同年代就业者平均每次工作变动所需的时间(年),6,表52 调查城市与其他数据分年龄组工作单位变动次数均值比较(城市与国家),7,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可从三方面加以认识:

3、1、生产社会化和经济产业化运动,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劳动力发生较大的流动 随着工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必然要大规模地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是两者作为前提条件的。一是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动,提出了转移的必要性。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提出了转移的可能性。除这两个条件之外,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说生产的社会化和阶层的变化决定了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性。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销售的情况下,流动才可能发生。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力也不断要求发生转移和流动。这主要表现为初有产品工业的劳动力向加工工业流动,加工工业的劳动力向第三

4、产业流动。 2、劳动者就来意向的变化,促使劳动力发生流动。 劳动者参加劳动后,会重新选择劳动就业,重新选择什么样的就业,最终将取决于他们的就业意向,也即目前就意向的变化状态。如人们对教师等职业态度的变化。 3、经济体制改革所提出的要求。 “六多六少”的现象,即中央单位多,地方单位少;军工单位多、民用单位少,重工业单位多,轻工业单位少;全民单位多,集体单位少;老单位多;新单位少;城市单位多,农村单位少。,8,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模型,2.1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9,2.1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5、:劳动力的流动实质上是人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人力资本模型可以被用来理解和预测自发的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迁移的公式: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动力的迁移就会发生。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 净收益现值 = 解释: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差(Bjt-Bot)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10,2.2 非法流动与移民,当前主要的观点:两种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流民或移民剥夺了一个当地居民或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 另一个观点认为,非法流动和移民从事的工作是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的。 评述:上述两种观点都未

6、免太简单化了,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斜率。,11,2.2 非法流动与移民,图形分析:,外来移民并没有按11的比例剥夺当地公民的工作岗位。若N2N3名外国人被驱逐,本地人就业的数量将从N3上升到N1,工资从W2升到W1,N2N1个工作岗位被摧毁。尽管驱逐外国人增加了当地人在这一劳动市场的工资和就业水平,但当地居民的就业不是同比例增加的。 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还是愿意从事体力活的。只是在W2低工资水平的情况下,才存在发达地区本地公民的“短缺”,在W1时,并不存在短缺。,12,2.2 非法流动与移民,移民的经济影响: 由于移民有害于当地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必然有害于全体本地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7、。 “廉价”劳动的移入显然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 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 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受益于移民。,13,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年龄: 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岁-24岁之间。因为首先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能够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其次,年轻人的心理迁移成本相对较低。 家庭 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14,教育: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率。 30岁34岁的美国公民的迁移率(%),19931994年,第三节 影

8、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15,迁移的距离: 距离弹性=流动量%变化 / 流动距离的%变化 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原因如下 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越有限。 与迁移本身以及迁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亲戚的交通问题有关的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升。,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16,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17,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4.1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地域之间 行业之间 职业之间 岗位之间,18,4.2 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 4.2.1 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4.2.2 劳动力流动的代价

9、4.2.3 自愿流动的收益与评价,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19,4.2.1 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流动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流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20,4.2.2 劳动力流动的代价 当一个有经验的工人离职而由一个缺乏经验的工人替代时,雇主就要支付训练费用,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承担新工人生产效率低所带来的损失。对雇员来说,某些流动可能会造成失业。,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21,4.2.3 自愿流动的收益与评价 如果工人不是在消息非常闭塞的情况下,自愿流动的结果一般来说都能够提高工人对工作的整体满足程度。工作满足程度的提

10、高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收益的提高。 雇主通常是对工人的自愿辞职持反对态度的。这是由于在高度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流动频繁使得雇主难以对工人进行特殊的培训。,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22,第五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2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分析,23,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有学者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共经历了四次人才大流动,将目前这轮正在进行的人才流动称为“第四波” 。 第一次人才大流动 时间: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政策:国家正式发文,鼓励人才流动。同时严格限定,流动必须“正向”,即从国企流向集体企业、从大

11、城市流向中小城市、从内地流向边疆。 标志性事件:1983年3月,全国第一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沈阳人才公司诞生。 现象:1986年,人才流动出现异常高峰,许多人不辞而别,成为没有档案的“黑户”;抢夺人才的恶性事件也频频发生,有关部门随即出台强硬措施,流动戛然而止。,24,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二次人才大流动 时间:1988年至1989年 政策:中央鼓励知识分子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可以辞职、兼职、停薪留职、创办和领办乡镇企业,同时也支持三资企业的用人自主权。 现象:百万大军下广东,赴苏南,一时蔚为壮观。这次人才流动是全民性的,规模大、有组织,下海一词出现,人才服务业务也发生了变化。

12、随着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涌现,为保证这些不具备管理档案权限企业能够用人,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诞生了挂靠档案的业务。 标志性事件:一位年轻人毅然脱离了科研机构,签订了北京第一份人才流动协议,该协议编号“003”,成为北京现存最早的一份人才档案管理协议,已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25,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三次大规模流动 时间: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 现象:人才流动空前活跃,仅1992年7月一个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报纸刊登重金招聘人才的广告185个。 山东省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向全国、全世界招聘人才。 市场在人才调配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单位把人才

13、的进出管理交给中介机构,大学毕业生就业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几大人才服务中心空前火爆。,26,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四次大流动 时间:目前进行中 背景:国企改制、产业结构调整、户籍制度改革、国际人才市场进入、跨国公司大量空降及迅速本土化 预测:国际性的人才价格、理念,国际性的评价标准,将前所未有地影响中国人才配置的既有格局。第四次人才流动的流量和流速都会超过前三次,流动的人数也将呈几何数增长,第四冲击波的影响,绝不亚于前三次。,27,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四大流向: 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 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

14、动 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 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 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并将在长时期内在我国多种劳动力流动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是研究的重点。,28,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507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数量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是809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不是以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主要特征,而是以开放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对户籍管理工作进行试验性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工业化与小

15、城镇结合等为主要特征。 第三阶段是2001现在,在更为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正在酝酿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29,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之间争夺就业岗位的冲突。 农村进城劳动力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户籍障碍 信息障碍 成本障碍,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30,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流动转移受阻,导致了我国三大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不合理的格局。 中国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系数较高说明在该产业中相对于产值比重而言,劳动力的比重较小,反之,说

16、明劳动力的比重偏高。上表反映了一个不发达的二元经济社会的特征,即农业存在着大量的过剩余劳动力。其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需要将其大规模转向工业趋向。,31,5.2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应降低劳动者偏高的流动成本 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 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劳动者的流动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32,案例 51 大迁移:南方黑人迁移到北方,在1910年,南方出生的黑人只有4.9居住在北方。到1950年大约有20南方出生的黑人已经离开了南方。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黑人教育水平的上升。在1880年有超过75十岁以上的非洲美国人是文盲,但这个数值到1930年就降到了大约20。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在两个方面引发了这次迁移。 一方面,战争使得北方工业的劳动需求迅速增大。 另一方面,它使得从国外进入的移民迅速减少。这样,黑人在北方的工作机会就打开了。 一项使用从1870年到1950年的人口数据的研究表明,工资越高的北方州吸引的黑人移民越多,同时这些地方的制造业发展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