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271276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56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纲要,盛建森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考试范围,普通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具体内容见浙江教育考试网2010年1月22日通知,有关教育心理言论,性相近,习相远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或动物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1879 3、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描述、解释、预测、调节与控制 4、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1)完善教师素质 (2)服务教育

2、实践 (3)指导教育决策,二、认知过程,(一)感觉和知觉 1、感觉的特性:感觉的适应(强持续刺激引起感受性降低)、感觉的相互作用(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二、认知过程,(二)注意 1、注意的种类 2、注意产生和保持的条件(无意注意)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意无意),二、认知过程,(三)记忆 1、记忆的环节、记忆的种类 7+-2 2、识记的种类: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

3、倒摄抑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过度学习 4、记忆和遗忘规律的应用(黄金2分钟),二、认知过程 (四)想象和思维 1、想象概念(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和种类、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 2、思维概念、思维种类、思维过程 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吉尔福特)及培养,二、认知过程 (五)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阶段: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尝试某种解答、评价结果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酝酿效应,二、认知过程 (六)言语(具体见基础心理学梁宁建) 1、言语的概念:个体运用某种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或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2、

4、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隐蔽性简略性),(一)情感 1、情绪与情感的种类(激情、心境、应激) 2、情绪与情感的功能。表情: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 3、情绪与身心健康: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转移注意力、合理地发泄情绪、主动用言语调节控制情绪,三、 情感和意志过程,三、 情感和意志过程,(二)意志 1、意志的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行动的过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3、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意志力的培养),四、人格心理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倾向性:需要、动机;人格的心理特征:能

5、力、气质、性格。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四、人格心理 (二)需要与动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的概念与种类(内部-外部),对教学工作有哪些启示?,为了调动学习积极性,应注意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更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恐惧与挫折感。 不能过分强调同伴竞争,鼓励纵向比较。 多鼓励,少批评,设法让其获得成功体验,以提高其自尊。,四、人格心理,(三)气质与性格 1、气质与性格的不同 2、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如何根据学

6、生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1)巧妙利用不同类型特点因势利导 (2)善于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 (3)注意和防止极端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四、人格心理 (四)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哈佛大学 1、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2、2001、6、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四、人格心理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创设环境、激发潜力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四、人格心理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注重个性塑造 (1)保护好奇

7、心 (2)解除个体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应该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猜)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榜样,四、人格心理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开设课程、教授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集体讨论;畅所欲言; 标新立异;多多益善。,五、人生全程发展(小学生心理见教材),(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新生儿期(出生个月); 、婴儿期(个月岁); 、幼儿早期(岁); 、幼儿期(学龄前期)(岁); 、童年期(学龄初期)(、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岁、岁); 、青年期(学龄晚期)(、岁岁),五

8、、人生全程发展,(二)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岁) 前运算阶段(岁) 具体运算思维(岁) 形式运算阶段 (岁后) 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同化与顺应,五、人生全程发展,(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学习的关键期,五、人生全程发展,心理发展关键期 02岁 亲子依恋关键期 13岁 口语学习关键期 45岁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岁左右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10岁以前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5岁以前

9、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10岁以前 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五、人生全程发展,(四)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一阶段:信任对怀疑(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或疑惑(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岁)-小学 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自我同一性混乱(岁)-中学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岁) 第七阶段:繁殖对迟滞(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绝望(老年期),五、人生全程发展,(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主义阶段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定向阶段 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

10、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五、人生全程发展 (六)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遗传素质 生理成熟 2、环境因素: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 主观因素 1、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主观能动性、社会实践活动,六、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分类,(二)学习的一般过程,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探索利用材料的方法。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 体验发现的喜悦,促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课程改革- 研究性学习,(四)奥苏伯

11、尔的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的定义: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而又与学习材料有关。,(五)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 (1)全神贯注;(2)自我发起; (3)全面发展;(4)自我评价。,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 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

12、爱、理解的氛围中。 4、从做中学。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是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所建构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 知识仅仅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的动态性),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有选择地接受)。 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

13、程,学习是主动的。 社会互动性 情境性 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它只有通过具体情境下的实际应用才能真正被解释和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1、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逐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自我管理、自我负责。 4、组织学生与不同领域的专家或实际工作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有力的社会性支持。,1、教学目标 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2、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应在一个丰富的真实教学情境中进行,使学习者有足够的自我建构知识的空间。 应保证学习者总是在其“最近发展区”

14、中学习。 应促进和接受学习者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放弃教给学生现成答案的教学行为)。 设法使学生对错误和矛盾进行讨论,对真理提出疑问。,3、教学过程 知识是主观建构的产物,不可传递。 教学过程是建构和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反省的互动过程。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重视评价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包括认知策略、自我监控以及知识建构中的探究与创新能力等。 从多维度与多层次的角度评价学习结果。,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建构主义的评价,提出一些有创建性的思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改变教学脱离真实情境的状况,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容易陷入主观唯心论。

15、 能解释部分学习和教学现象,但难以解释技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启 示,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强调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式评价,(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observation learning)也叫“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替代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速度;同时还可以避免人去经历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后果. 亲历学习,(一)直接强化,(二)替代强化,(三)自我强化,社会行为学习中的强化,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榜样教育的成效提供了思考框架。 重新认识家

16、长、教师言行一致的教育作用! 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八)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1)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2)品德教育的多端性。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九)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表现好,减刑) 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之为消退。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七、知识的学习与迁移,(一)安德森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