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王静爱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271146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41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王静爱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国地理》王静爱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国地理》王静爱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国地理》王静爱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国地理》王静爱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王静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王静爱(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第一节 中国地理区位与国土一,中国在地理坐标系中的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二,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中国处在最大陆地与最大海洋之间,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地区盛行东南季风,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国家。中国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有东南向西北减少,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逐渐更替,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中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

2、度洋板块相交汇的位置,中国所处的这一全球大地构造板块位置,就决定了其境内山系的走向,以贺兰山为界,东部山系大为北东向,西部山系则大多为北西向。从海陆分布看,我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与最大海洋之间,季风气候明显,加以青藏高原的影响,使季风气候更加显著,季风在一年内的交替与进退,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地域差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东部海洋性湿润气候至西部大陆性干旱气候间的水平变化,使得自然景观的经度方向的干湿带性差异颇为显著。此外,我国大陆东海岸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风带影响微弱,即使在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也有所表现,夏季较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而冬季较同纬度地区气温低。我国国土约有98%的地区位

3、于北纬2050之间,温带和亚热带所占面积广阔。在行星风系影响下,亚热带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属回归带信风带,干燥少雨,往往形成广阔的荒漠带,但在我国受季风影响,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都较好,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其他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对比,没有像俄罗斯、加拿大那样具有广阔的严寒冻土地区,也不像位于热带的巴西、印度尼西亚那样湿热,相比之下,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明显的。(一)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半球、东半球是地球陆地最集中的两个半球,我国就在此。因此受陆地的影响最强烈的一个东方大国。(二)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我国98%的疆土位于北纬2050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其特征如下

4、:1、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2、跨纬度大,是形成地带分异的基础3、中纬度面积广阔,四季更替典型,季节变化明显(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及万物变化)(三) 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处在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南邻热带印度洋,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陆兼备的环境,深刻影响到资源、交通与文化2、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3、跨经度大,是形成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三,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 中国位于亚洲中东部,属东亚国家,与14个国家相连。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西连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

5、南亚,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中国处于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的重要地理区位,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意义。四,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 世界人口大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特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全国总人数为11.6亿人,到2001年,不包括港、澳、台中国的人口数接近13亿。比整个欧洲和北美洲人口的综合还要多。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比重长期保持在1/4左右。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个增长相当缓

6、慢的长过程,在先秦时期的2000多年,全国人口在1000-2000万之间,西汉时期接近6000万,从西汉到清初(17世纪末)的1700多年中,朝代更替,封建割据,战争频繁,人口为6000-7000多万,1949年以后,我国人口增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 )增长速度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非常快,超过历史上的任何年代,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世界人口平均的增长率,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从1949年-1990年净增长的6亿多人中,有2/3以上来自两个生育高峰。高峰期时间特点原因第一次1949-1957年(8)1、 人口出生率30,最高达43.37,自然

7、增长率在16-23.232、 高出生、较高的死亡率、高增长建国初期,生活趋于稳定,生产力开始恢复第二次1962-1975年(14)1、 人口出生率23.01,自然增长率在20.86-33.33高出生、死亡率大幅度降低、高增长文革十年中,错误思想的指导,人多力量大。第三次1986年以后1、人口出生率20.77,自然增长率在14.08-33.332、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由于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已进入婚育旺盛年龄,出生率开始上升(二)人口的基数大我国人口增长不仅速度快,而且基数高,绝对量大。从49年的5亿多人,到目前的13亿多人,甚至还要多,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人口增长的绝对量、增

8、长规模很大和控制人口增长比较困难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人口的基数大,即使人口增长的速度很慢,每年出生的人口也将在2000万以上,其增长的势头仍十分迅猛。如果50年代采取马寅初先生的计划生育策略,至少现在少3-4亿人,虽然现在城市中基本上实现了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但在农村仍有多胎现象,而且比较严重,所以现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农村。(三)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型快时间特点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前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无政府状态、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新中国成立以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生产力获解放,经济发展、生活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但无重视计划生育70年以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大力提倡计划生育后一种转变

9、(特别是生育率的转变),在发达国家则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而我国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呈现的这种“低、低、低”类型,为今后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四)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明显一般情况下,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7%,这个国家就进入老龄型人口国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多年来属于年轻增长型。1979年底,全国21岁以下的青少年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潜在的婚育夫妇增多,这也是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80年代以后由以前的年轻型、增长型人口转变为壮年型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目前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2%,已进入老龄型人口

10、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起步晚、来势猛、进程快的特点。再下去10年,第一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就进入老龄人口的行列,我国将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最先老龄化的国家。我国政府也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不总是积极的,过度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单从老年人的生活各方面,势必加重年轻人的负担等等。2) 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一)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十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二)近十年经济平均增长率居世界首位(三)世界农业和工业生产大国我国谷物、棉花、油菜籽、煤、棉布

11、、水泥和电视机产量保持世界首位。其它的牛羊肉、奶类、钢铁等增长也很快,特别是粮食总产量突破5*108吨。基本上解决了占世界1/4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不能不说我们对世界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外汇储备和吸收外资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97年以来,外汇储备仅次于日本,仅香港特区、台湾省居世界第三、四位。中国吸收外资一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仅次于美国。(五)对外贸易居世界第10位。(六)国际旅游业收入居世界第八位。(七)人均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的发展中大国3) 世界自然资源大国五,中国的疆域和国土我国的疆域辽阔,陆地疆界约22230km,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4个,自东北起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

12、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有9个陆疆临边省区(132个县市)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8000km,岛屿岸线长14000km。最东岛屿是钓鱼诸岛东边的赤尾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境贸易有较大发展。有铁路和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连接;有公路和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沟通。此外,同周边国家还有定期航空线联系。陆地面积:960104km2,属于一个多山的土地大国。海域面积:300104km2,(有四大海域)。我国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大国,按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

13、定,我国周围海区应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共约300104km2,。这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海洋公约中的重大变化:国家领海权由3海里扩至12海里 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将世界35.8%的世界海洋划归沿海各国世界海底及其资源为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国土面积:960104+300104=1260104(km2)第二节 中国的地理特征1. 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P12-132. 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P14-151) 气候季节变化明显2) 季风降水不稳定3) 构造运动活跃4) 地表起伏显著5) 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3. 人类活动

14、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P15-16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一, 大地构造 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地貌格局是在大地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以山地的展布最为明显,与构造线的方向一致。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显著特点,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遥感(简称RS,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 Informa

15、tion System)与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人们习惯将这三种技术合称为“3S”技术。RS技术能动态地、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是GIS数据库的数据源。RS技术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公司,得到广泛的应用,并结合了GIS、GPS技术,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使遥感数据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利用RS技术检测环境,解决全球性的科学问题,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资源丰富,地表形态、自然景观多样,生态环境复杂,区域间的差异明显,但不管是在东部比较平坦的广大地域,还是在西北干旱地区的沙漠、绿洲、黄土,还是南方湿热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形的演化,都保留着清晰可见的自然演变形迹。卫星RS图像可以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直观、综合、宏观认识和概念,同时运用地学的规律来解释、分析RS图像信息时,也能提高人们对信息的分析能力。下面我们从卫星图像上来分析一下我国的地表结构特征、线性构造带、和地表组成物质。二,地势(一)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形成我国地貌轮廓的显著特征。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