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研究

上传人:luobi****88888 文档编号:91270735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研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次区域合作机制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次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2014 年 2 月目 录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11.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21.3.1国外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21.3.2国内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32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架构及实践借鉴42.1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的界定42.2对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界定的评议62.3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72.4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72.5“湄、珠、长、渤”次区域经济合作经验借鉴92.5.1经济互补性是次区域合作的基础92.5.2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作用凸显102.5.3国际机构积极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102.5.4

2、市场经济调节功能应起主导作用102.5.5次区域合作内容广泛而机制松散112.5.6次区域合作具有开放性和非歧视性112.5.7次区域经济合作主体具有明显差异性123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评析123.1中原经济区空间要素积聚现状123.1.1要素向中原城市群集聚趋势日渐强化123.1.2以郑州、洛阳为增长极的“双核”结构已经凸显133.1.3特色鲜明的四区域格局基本形成153.2中原经济区周边经济区(圈)概况153.2.1长三角经济圈153.2.2京津冀都市圈163.2.3关中-天水经济区163.2.4武汉城市圈163.2.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63.2.6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

3、验区163.3以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视角研究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173.3.1从实践运行层面看中原经济区次区域合作173.3.2从合作参与主体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173.3.3从地域范畴划分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183.4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183.4.1刘易斯模型与“三化”协调183.4.2农村劳动者就业问题突出183.4.3中原经济区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193.4.4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193.4.5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压力加大194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分析204.1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和劣势204.2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思路的调整214.2.1推进

4、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建设214.2.2中原经济区次区域合作主体间协调机制234.2.3国际组织的支持与协进机制234.2.4发挥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联效应234.3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244.3.1加强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244.3.2形成增长极发挥辐射功能244.3.3建立政府主导的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254.3.4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主动开发254.3.5建立次区域跨国(边境)经济合作区265中原经济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难题及关键265.1路径选择由次区域经济合作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渡265.2合作机制的创新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难题265.2.1次区域参与主体内

5、部推进机制275.2.2次区域参与主体间协调机制275.3充分发挥关联效应是实现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275.3.1区位导向的聚集效应275.3.2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285.3.3区域发展的外部效应285.3.4域内资源的互补效应286结束语297参考文献29301绪论1.1研究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纷纷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维护本国利益,各种区域合作组织不断建立,区域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各国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强烈的经济合作需求与愿望。但是,在存在较大差异或者说异

6、质的国家之间开展经济合作,建立具有排他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难度较大,次区域经济合作(sub-regional economiccooperation)方式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必然选择。一种观点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东亚地区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适合于各有关经济体的共同发展方式。从经济学观点看,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在次区域地缘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给合作的各方带来共同的经济利益”。 赵永利、鲁晓东:“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载国际经济合作,2004(1)。次区域经济合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出现的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在东亚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中

7、原经济区、大湄公河流域、东盟北部地区、东盟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就属于上述范畴。应该看到,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尚处于发展阶段,即便是在概念上也无公认的界定,因此,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区有着显著的差异,运用传统的区域开发模式难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换个视角,在尊重从传统理论和现实发展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和研究路径来分析和研究中原经济区合作开发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1.2研究目的放眼全球,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方兴未艾,但我们应当看到,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还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8、、合作目标分散化、非制度性、欠稳定等状态,即便是一些基本范畴问题也未形成十分一致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种种现象加以研究,找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和对策,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研究和探索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界定基本范畴,并寻求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相互衔接或过渡的载体。因此,本课题将在界定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和研究国内外主要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实践问题,并以中原经济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心,借鉴当今重要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经验,进一步探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路径等一般规律。人们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

9、,注重从该地区域内资源配置、产业分工、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协调等视角,研究促进区域内各方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中原地区国际合作就会有新的发现:如果从区域合作层次上看,该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低层次特征,基础设施的对接与合作、消除贫困与经济增长、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内容是其基本目标;从区域合作参加主体和决策主体看,该地区的合作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十分明显。再从合作的机制看,该地区区域合作中各成员国的合作行为软约束,没有组建具有较强规范力的区域合作组织机构,体现的是功能一体化而不是制度性一体化。上述特征说明中原地区开发项目是具有次区域经济合作属性的国际经济合作。因

10、此本课题试图从该角度探讨中原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并试图探索合作中遇到的难题及相应对策。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主要目的。1.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1.3.1国外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次区域经济合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在东亚地区的一种经济现象。在过去的研究中,次区域经济合作又被称为“增长三角(成长三角)”、“自然的经济领土”或“扩展性都市区域”。首先出现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在1989年12月,由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倡议,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之间的三角地带建立经济开发区,并称之为“增长三角(成长三角)”(growth triangle) 陆建人:“增长三角亚洲区

11、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载当代亚太,1994(1)。在1993年,亚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家曾指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精心界定的、地理毗邻的跨国经济区,通过利用成员国之间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来促进外向型的贸易和投资” 1993年亚洲银行发展总部在马尼拉召开“亚洲经济增长三角研讨会”,会议内容。该概念被用来具体指称图们江地区、澜沧江湄公河地区、东盟北部地区、东盟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行为。可见,亚行的这一概念着重强调三个或三个以上主权国家部分相邻领土构建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强调了地理区域性和局部性。有的学者把次区域经济看作是“自然的经济领土”的范畴。美国的罗伯特?斯卡拉皮诺(

12、Robert Scalapino)于1992年提出了“自然的经济领土”(naturaleconomic territories)这一概念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罗伯特?斯卡拉皮诺(Robert Scalapino)于1992年,在美国外交事务上撰文内容。,其应为缩写为NETs。罗伯特?斯卡拉皮诺指出,“自然的经济区域”指的就是跨越政治边疆的自然的经济互补性 Robert A.Scalapino著“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Future Prospects”第五章外交事务1991-1992年冬。;这里所谓的“自然”把并不是说政府不参与其中,而是指政府为促进该区域内的要素自由

13、流动而做出的相关干预,即为实现“自然的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合作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一些学者从城市扩展的角度研究次区域经济。TG麦克吉(TGMaGee)和斯科特麦克劳德(Scott Macleod)1992年通过对新柔廖增长三角的研究,撰文提出了“扩展的大城市地区”(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的概念,认为新加坡的周边地区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可以通过与新加坡的经济合作而成为都市新加坡的扩大部分 T.G Magee Emerging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Asia-Pacific Urban System

14、:“A Case Study ofSigapore-Jobor-Niau Growth Triangle”,香港中文大学,1992年2月。1.3.2国内对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1998年,魏燕慎主编的亚洲增长三角经济合作区研究,是国内对“增长三角”进行研究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该书在世界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亚洲增长三角经济合作区”展开相关研究,不仅仅研究了中国的相关增长三角,只是没有明确以次区域的概念进行相关的表述和说明。陈才等学者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相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而言的,指若干国地区接壤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领域内,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

15、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在经济范畴上,它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范畴。余昺雕认为 余昺雕、蔡旭阳、卢丽:“成长三角:理论与现实图们江与湄公河地区成长三角开发实践的比较”,载东北亚论坛,1999(4)。,要成为某种形式的“成长三角”,至少要具备地理上的邻近性、经济上的互补性、政府间相互协调的可能性等。在能够考虑到的诸多因素中,有两点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该“成长三角”地区的对外资金的吸引力;另一个则是各“点”腹地对“成长三角”地区的潜在与现实的支持程度。王胜今认为 王胜今、于潇:图们江地区跨国经济合作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中还存在着更低级的形式和阶段,其并没有纳入到以发达国家为分析对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框架之中,“增长三角”模式就是低级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模式。其本质表明,次区域经济合作阶段属于更为低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低级阶段或准备阶段。李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