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级教材分析及三年级课件四上教材分析--阎岚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268336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四年级教材分析及三年级课件四上教材分析--阎岚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三、四年级教材分析及三年级课件四上教材分析--阎岚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三、四年级教材分析及三年级课件四上教材分析--阎岚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三、四年级教材分析及三年级课件四上教材分析--阎岚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三、四年级教材分析及三年级课件四上教材分析--阎岚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四年级教材分析及三年级课件四上教材分析--阎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四年级教材分析及三年级课件四上教材分析--阎岚(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本册的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天气 第二单元 : 溶解 第三单元: 声音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各单元内容在科学整体框架中的位置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 我们的身体 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 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 地球与宇宙科学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本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第一单元: 天

2、气,一、天气单元的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处理数据的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二、天气单元设计特点及科学概念发展图示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

3、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因 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第三阶段,第课,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认识。,教学建议: 1、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 2、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

4、环境下进行,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 5 、可采用标有日期和地点大图画纸来了解学生现在对天气的认识,作为“单元后评价”。,第二单元 溶解,溶解概念的理解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 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溶解单元设计特点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4课,通过观察一些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部分为第5-6课,围绕两个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

5、解多少克食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部分为第7课,通过一些实际的观察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教学建议: 1、建立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必须来自于学生的有效观察。 2. 实验中科学地介绍器材,合理地使用、规范地操作。 3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增加了教学活动。 4. 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科学、规范的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 5. 通过整理、概括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变化的不同,从而掌握溶解和不溶解的判定依据。,第三单元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7.保护我们的听力,声音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本单元1-4课,一是集中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是对振动的本质认识和理解; 第五课,研究声音的传播特点,初步建立“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概念。 第六课,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实验观察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加深了儿童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 第七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旨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最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材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7、。,教学建议,1提示学生,在学习声音单元时务必保持教室的安静,学会用耳朵倾听声音。 2倾听周围物体发出的声音后,让学生交流描述和记录。学生提出的关于声音的问题,并不是本课要解决的。而是要了解学生关注了声音的哪些内容,为单元前评价和后续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 3音叉的实验,教师仍然要强调保持安静和用耳朵贴近倾听发声。学生对听到的声音可能不会描述。教师在巡视时可引导学生从听到的声音的不同来描述。在区分声音不同的过程中,感受到声音的高、低、强、弱。 4教学中,不要刻意让学生观察物体产生的振动现象,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概括,将自己的解释从具体到抽象。 5.教学中,有意创造一些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的机会,使他

8、们产生强烈的认识冲突,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6.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实验,探究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在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他们的想法。思考皮筋的振动和发出声音有什么关系。 7.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平行实验。教材中有多处涉及了重复实验 ,如“比较声音强弱、高低的变化”、“探索尺的音高变化”。在四年级引入平行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公平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8.做传声效果的比较实验时,提示学生要将物体绷紧;实验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质地的材料。,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单元内容,身体的结构 骨骼、关节和肌肉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9、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体现着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相互协作的关系。 以人体的生命活动为线索,构成本单元的教学主线。,本单元在科学概念上需要关注的两点:,系统与联系构成学生认识事物的一种观点与思想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 。 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是建立在对人体本质规律认识上的健康教育活动。,第二课

10、,“系统与联系”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健康生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第三课,“系统和联系”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健康生活”站在运动系统与呼吸系统之间的关系上,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第四课,“系统与联系”教材开始对于心跳为什么会加快的解释就已呈现

11、运动系统、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关系,最后一段呈现了运动与循环系统的关系。本课可尝试让学生将这三者的关系使用气泡图的方式进行说明。 “健康生活”两组实验及相关资料都与心脏的健康有关。,第五课,系统与联系:消化系统获取能量以供给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消化系统内部的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的关系。 健康生活:没有直接进行健康意识培养的活动,但学生对于消化过程的认识,会帮助他们感受到,不同的消化器官在消化过程中作用不同,而且食物在不同的消化器官中,应该经历充分的消化过程。,第六课,“系统与联系”分别呈现了两个不同的具有联系的“小系统”:牙、舌和唾液的协调工作;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教学中应该较为充分的将这两个具有联系的“小系统”清晰地呈现出来。 “健康生活”保护牙齿的教育。,第七课,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 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画图指导 1、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 2、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如: 3、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 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 4、循环反复修改完善,并保留 原稿。 “系统与联系”整节课都围绕此开展活动。 “健康生活”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着对于健康生活的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