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2501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年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作品。它土色土香,展示的是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不只是要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手艺,确切的说是需要人去传承。没有了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传承。在调研的这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十分精美,但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费时耗力而且没有对等的经济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真正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这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就在现在,不知道正有多少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民间艺术正在消亡,仅仅因为找不到接班人

2、!像制作宫灯的艺术,这在古代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甚至生活美满的手艺,但是现在,已经逐渐走向消亡了。但按常理来看,这却是情理之中的事。事实上,制作一个宫灯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且做工复杂,很需要艺人的精力和时间,做出来的作品也是精美大方,但是又有谁会去买呢?没有人来买的话,制作宫灯的艺人们又靠什么生存呢?而且制作宫灯的手艺复杂难学,就更加使找不到传承人的问题变成了不争的事实。听制作宫灯的老爷爷说,原先他是有两个徒弟的,但是结婚之后因为生计问题都放弃离开了。看着自己这门手艺无人传承,老爷爷的这种难受又能用什么来安慰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但是如何保护,保护哪些却也是问题。就徐州而言,徐州市的非物质

3、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 2006 年成立的,但是 2008 年徐州市政府才开始批准和资助,主要负责的是整个徐州市项目的申报工作。徐州市目前市级的保护项目有 101 个项目,省级的有 43 个项目,国家级的有 9 个。而说到真正有实质性保护的,只有省级以上保护项目才有资金的资助。这样看来,目前的非物质遗产中只有少之又少的得到了实质性的保护,这就好比冰山的一角,不可能有多大的成效。想宫灯那样失传的民间艺术有多少?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立项,没来得及让大众知道,就已经在某个角落静悄悄的消失了 且不说这些没有立项的、没有受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是保护中心立项保护了的,想要传承下来也不容易。受保护的项目太

4、多,而市级的项目目前还没有资金的资助,只有专门分配的下属的部门去监督有关项目的传承情况。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常去检查是不太实际的,所以相关的传承情况也很难一一帮助到。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张明主任还说道,就全国的形势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比较薄弱的,因为政府一直都将经济、教育等作为发展的重点,事实上,文化才是最需要保护的,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人类的历史,民族的成长。它们大多是纯手工制作的,做起来很辛苦,但是价值却不被大多数多接受。单从经济价值上,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民间艺人靠这个养家糊口是很不实际的。对于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方面,整体上仍

5、然比较薄弱,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多,上头的保护政策下来,到了下面就实施不起来了。但是相比于全国其他地方,徐州政府比较重视文化的传承,保护中心的很多硬件设施都是政府直接拨下了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其矛盾的一面,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被时代所淘汰的,比如我们路上见到过的盛馒头的竹篓,这是徐州市级的一个保护项目,编制这个竹篓的艺人需要蹲在一米深的土坑里,因为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竹子才不容易断,而且编一个竹篓需要一个小时纯手工的制作。即使是这样辛苦的制作,一个竹篓也只能买到三元钱,甚至还没有人买,因为现代的技术已经将其淘汰了,冰箱、保鲜柜,无一不比它更美观、方便、实用。另一方面,不

6、被时代淘汰的手工艺品,一旦有其经济价值就不需要被保护,即使贴上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标签,也丝毫不需要保护,比如我们家喻户晓的“茅台酒” 。像“茅台”这样找到经济价值的文化遗产的确存在,但是只是极少数,这就需要我们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了。徐州的曹氏香包算得上是徐州市的文化遗产中发展的比较成功的一个代表,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曹氏香包的第三代传人经常出走于各国的文化交流会中。用曹氏香包第三代传人井秋红女士的话说:“我们的曹氏香包集合了三大中国元素:中国刺绣、中国中药、中国结。民俗的东西不一定最精美最贵重,但是一定是最有地方特色的。他的价值因人而异。我做这一行这么多年,心态一直摆的很正,我就是喜欢

7、,你只要欣赏我的作品我就很开心,至于买不买、赚不赚钱我不太关心。民间艺术哪怕不赚钱,也要想办法传承下去。我现在很重视后代的兴趣培养,国家都重视保护了,我们更要传承下去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需要政府的适当的支持,也需要人们的重视。调研期间,我们很幸运的来到了书画艺廊,这里有一个自发的组织,每月定期举办一次民间艺术展览,书画艺廊的负责人表示,这种自发的组织都是艺人们用自己的工资捐钱举办的,不为任何名誉和金钱,仅仅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展览会的发起人表示,希望通过每月的展览将艺人们聚集在一起,同时也让平时堆积在家里的艺术品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波及面很广,但是实质

8、的保护力度却不够,特别是政府的针对性的保护政策又得不到落实,这使得保护的程度完全赶不上文化遗产消失的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我们民族一路走来的日记,记载着我们民族成长的细节,标刻着我们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的的历史痕迹,同时也展示了我们祖先们的智慧的结晶。此刻,我不知道又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此刻,我不知道又有多少祖辈父辈们因找不到传人而老泪横流;此刻,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只是呼吁,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我们需要的是政府的支持,甚至只能依靠政府。要知道,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都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损失。当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的子孙看着博物馆里一件艺术品,却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有什

9、么用时,那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述或无形遗产,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

10、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能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特定的文化现状发展起来的,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换言之,就是我们的祖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因此说,非物

11、质文化遗产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口头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书面资料,其传承形式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开发和保护胶州秧歌的紧迫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可塑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性和传承性,也就导致了她具有可塑性的特征。在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有用的元素来配合经济的发展。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8 身不具有任何独立的实物形态,而往往需要具体化在人身上或客观化为文化产品,因此经济价值就又被蒙上了一层物质载体的面纱而更具潜在性。8 (3) 区域性 非物质文

12、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有特定的群体或个人创立的,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区域内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如川江号子不可能产生在黄河之滨,伏尔加船夫曲不可能产生在尼罗河畔。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区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通常非物质文化都是在一定区域产生的,与该地域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从各个方面决定了非物质文化的区域性。9 (4)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他的起源与集成身上,非物质文化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地域性的特征也使得非物质文化

13、的独特性更加鲜明。再加上自身的传播仅靠口头形式,传播的范围有限,继承的人有有限,自然就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性特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 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 经济开发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 (1 )经济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后,这些地区就有条件加大对非物质文

14、化遗产保护自己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力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创新条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之更加安心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 ,并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例如日本、韩国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恢复传统礼仪节庆仪式,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瑞士、芬兰、英国等国极为重8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200

15、8 年第 2 期 9 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2008 年第 2 期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9 视保护本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给予极好地保护、传承的条件,除了从维护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外,也是看到了在这些独具风情的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能够创造巨额经济收入。10 ( 2)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就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很好的保持、弘扬传统文化,而且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11 3.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现实意义 (1)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16、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拓展文化资源范围,提升文化资本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这必将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为未来的文化经济竞争取得资本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越来越证明,人类终将进入“文化发展牵引经济”的时代,随着文化产业的革命,文化不再仅仅是抽象地、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物质实践,而是将直接进入社会实践,变为直接的生产力。 (2)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挖掘文化资源特色,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点,使之在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实现经济价值的转换过程中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3)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发现文化资源亮点,形成新型产业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理、研究和挖掘,还可能发现其中的去多资源亮点,培育出一些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