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91244599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沉和浮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和“造一艘小船”共四部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以及承载液体关系的认识;经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并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通过活动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

2、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本课共有4个学习活动,分别是“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及“思考和讨论”。在这四个活动中“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这两个活动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有一些是重复的,而它们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如果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活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一直身陷在一组又一组的实验材料中,没有思考的时间。因此,我将这两个活动进行了整合,用一组材料进行两个活动的探究,既省时又省力。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虽然没有学过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他们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

3、一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如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铁在水中是沉的。但对相当多的物体的沉浮认识是模糊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产生矛盾冲突。三、说教学目标因此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的精神,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控制某个影响因素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3、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合作交流;通过探究活动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四、说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物

4、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怎样通过控制某个变量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五、说教学方法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有关沉与浮的更多问题。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六、说教学准备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本节课突

5、破重难点的关键。因为材料准备的典型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最终效果。本课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要进行几次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的关键就是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如何控制呢?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工夫。 为此,我准备了:1、教师用:木块(小)、石头(大)、铁的啤酒瓶盖。 这组材料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2、学生用:第一组:钥匙(大)、马铃薯(大)、牙签(小)、螺丝帽(小)塑料泡沫(大)、马铃薯(小)、木块(大)、曲别针(小)、蜡烛(大)。这组材料中有一些干扰材料,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有关。第二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

6、木块。 第三组: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一组圆柱体。这两组材料能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平衡。七、说教学流程1、实验观察设计问题情境。出示木块、石头、铁的啤酒瓶盖,先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可能猜测出:木块小、轻,能浮在水面;石头大、比较重,能沉在水底;而瓶盖的沉浮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沉,一种认为浮。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先由我来做木块和石头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会一致的,而啤酒瓶盖的实验,我会从“认为能浮”和“认为能沉”的学生中分别找一名学生来做演示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指导学生得出正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7、是将物体放在水中观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这时教师再创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新的探究活动中。2、学生操作,探究新知。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我将大小、轻重这两个影响因素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出示第一组材料,让学生进行第一个探究活动,实验前我提出如下要求:(1)、首先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把推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进行实验验证,(2)、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实验:把这组材料分别按从大到小和从轻到重的顺序排队后,再进行实验验证。实际观察结果怎样?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有没有无

8、法确定沉浮的物体?你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吗?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会产生新的认知矛盾,抓住这个最佳时机,我又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去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出示第二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让学生推测这组物体的沉浮之后,带着如下问题进行实验观察:观察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物体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会得出结论:大小一样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随后,我将这组材料和第一组的材料同时放在

9、实物展台上,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用第一组的材料观察时看不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呢?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法,利用控制某个变量的方法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将学生带入到第三个探究活动中: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第三组实验材料发给各组进行验证活动,汇报交流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很大却很轻)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很小却很重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是

10、因为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一放一收、先扶后放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一放:是指放手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来探究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观察、讨论、交流、探究的时间,学生才能探索出沉浮的奥秘;一收是指:每次学生完成实验后将用过的实验材料收回来,重新发给另一组实验材料,防止用过的材料干

11、扰下一个环节的研究效果;先扶是指:在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轻重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时,教师要做好帮扶工作;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控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的实验。这一放一收、先扶后放的组织形式,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同时我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又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有趣的科学探究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知识拓展按照教材达到的认知水平,到了本单元第三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就会发现学生仍然说大的马铃薯沉、小的马铃薯浮。学生的原有认知没有得到提升。针对这个问题,我

12、设计了“知识拓展”这个环节帮助孩子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物质本身。出示一个马铃薯,依次切成大小不等的块儿,观察在水中的沉浮与整个马铃薯放到水中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思考:这些马铃薯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吗?如果没有关系,那么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或许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着急,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到课外继续研究,当他们学习第三课看到大小两个马铃薯在水中同时沉,而在盐水中同时浮时,就会明白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也许是正确的,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是我想尝试一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八、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大小相同 重的易沉 轻的易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轻重相同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