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91244547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七课。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在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的。本课内容是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使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

2、型的“观察推测实验发现记录”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我在本节课中,从学生认知发展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教学过程,并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2、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A、通过探究体验到盐水比清水的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从而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B、探究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2)科学探究目标A、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会验证结论。B、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观察到2号水杯里滴液变干后留下的白色粉末痕迹,能推测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C、学会合作探究,会作实验记录并呢不管用文字交流。D、使学生

3、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3)、情感目标A、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高自己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B、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乐趣和好奇心。C、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在改变其结构的情况下,可以使物体浮起来。难点:(1)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探究。(2)学生在实验时对酒精灯的点燃、熄灭,玻片及玻棒的使用方法。4、教学准备马铃薯若干,烧杯7个,食盐若干,白糖若干,酒精灯一盏,火柴一盒,试管架一个,玻片2

4、片,玻棒7根,药匙7个,滴管一支,镊子7个,量杯1个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而且有了一些实验的相关知识,但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了解,仪器的有序摆放尚未形成习惯。故在实验时要重点引导。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从内心向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特征即兴发挥。学法: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能运用实验验证法、归纳总结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相关知识。四、说教学流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描绘

5、死海的奇怪现象。2、对比平时游泳的实际情形。(目的: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3、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马铃薯的沉浮 (我采用“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的方法)出示一杯清水、一杯盐水。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一号杯和二号杯,观察所发生的现象,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学生猜测并想办法解决。1、看一看: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2、说一说:在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个马铃薯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说说所看到的现象)3、想一想:为什么同一个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呢?(目的:引起学生探究欲望,大胆推测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活动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演

6、示实验,目的在于:1、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实验,明白不知名的液体里溶解了其他物质而使马铃薯浮了起来;2、让学生了解如何点燃和熄灭酒精灯,如何使用玻片等。)在实验时,我有意放慢速度,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使用酒精灯、玻片等的方法,还让学生仔细观察玻片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来证明不知名液体中溶解了其他物质而使马铃薯浮起来了。活动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如何用玻棒搅拌液体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会验证结论,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会作记录等。1 、演示实验:师:演示如何调制一杯糖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目的: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知道任何使用玻棒、药匙

7、,如何搅拌等。2、分组实验:(1)实验前讲清实验要求,实验中和实验后应注意的事项。(2)生动手实验,师巡回指导。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各小组选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实验,尽量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教师巡回观察,帮助不会实验的小组作好服务工作。实验后告诉学生应把实验器材清点好放回原位。(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集体交流 在实验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观察结果。由于实验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争议在所难免。也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我们可以及时抓住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使知识深化,细化和内化。教师应把课

8、堂交给学生,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持久性。3、教师小结,深化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同一物体在改变液体的结构时会使它浮起来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去探究物体的沉和浮。但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三)拓展延伸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内容:1、你能使刚才浮起来的马铃薯沉下去吗?2、除了食盐和白糖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其他可溶性物质也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吗?(四)全课总结课的结束:为了让学生能对本节课所学的内

9、容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内容: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我们能否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释死海这种现象呢?六、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做到简明扼要,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有引领作用,需要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我设计了以下内容: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浮 糖水(浓)盐水(浓)马铃薯沉 清水七、说教学设计意图在这节课教学设计中,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采取多种探究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