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分析化学电子教案第二版.D07章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244403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f分析化学电子教案第二版.D07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f分析化学电子教案第二版.D07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f分析化学电子教案第二版.D07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f分析化学电子教案第二版.D07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f分析化学电子教案第二版.D07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f分析化学电子教案第二版.D07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分析化学电子教案第二版.D07章节(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述,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测量条件的选择,教学指导,目视比色与分光光度计,吸光光度法的应用,教学目标 学习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掌握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掌握测量条件的选择 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概述 化学分析方法,它们适用于测定试样中含量大于1%的常量组分,但是,对于含量小于1%的微量组分不宜采用化学分析法。例如,欲测定含铁量仅为0.001%试样中的铁,若采用氧化还原滴定,即使氧化剂标准溶液浓度很稀(1.610-3 molL-1),也仅需0.02 mL即达终点,显然无法测定。 比色分析法 利用比较

2、溶液颜色深浅来测定物质浓度的方法称为比色分析法。 许多物质都具有颜色,例如高锰酸钾在水溶液中呈深紫色,Cu(NH3) 42+配离子在水溶液中呈蓝色。对于本身没有颜色的组分也可利用显色剂使其形成有色的物质,然后用比色分析法测定。,分光光度法 若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测定则称为分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 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分析统称为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所检测组分的浓度下限可达10-510-6 molL-1,因而它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相对误差为2%5%,适合于微量组分的分析。几乎所有的无机物质和大多数有机物质都能用此方法测定。它还常用于测定配合物的配合比、配合物及酸碱物质的平衡常数等。此外,吸光光度

3、法使用的仪器比较简单,操作简便,测定迅速。,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 物质的颜色及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单色光 同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 复合光 白光为复合光,它在波长400750 nm范围内依波长从长到短的变化,而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这是人的视觉可以感觉到的光,故称之为可见光。,当一束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一部分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部分波长的光则透过溶液。例如: 物质呈现的颜色是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物质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关系,物质吸收光的选择性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物质的溶液时,该物质的质点(分子、原子或离子)与光子发生碰撞,光子的能量就可能转移到该质

4、点上,使这些质点由最低能态(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态):,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为光子的频率;h为光子能量。 当照射光的光子能量h与被照射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由基态到激发态之间的能量之差相当时,这个波长的光才可能被吸收,所以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吸收曲线 如将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某一固定浓度和液层厚度的溶液,并测量每一波长下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用吸光度A表示),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相应波长为横坐标,绘制作图,则得到一曲线,这种描述某组分吸光度A与波长的关系曲线,称为吸收曲线。 不同浓度KMnO4溶液的吸收曲线如图所示。,二、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朗伯定律 如

5、果溶液的浓度一定,则光的吸收程度与液层厚度成正比,此关系称为朗伯定律。表达式如下:,式中:I0入射光强度; I透射光强度; A吸光度; K1比例常数; b吸收池(亦称比色皿)液层厚度。,比尔定律 如果吸收池液层厚度一定,吸光强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这种关系称为比尔定律,如下式:,式中:c有色物质溶液的浓度; K2 比例常数。 朗伯-比尔定律 如果同时考虑溶液的浓度及液层的厚度对光吸收的影响,则称为物质对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即朗伯-比尔定律,数学表达式为:,物理意义: 当一束单色光平行照射并通过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物质的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b的乘积成正比。 吸光系数 a称为吸

6、光系数,其数值及单位随b、c所取单位的不同而不同。当b的单位用cm,c的单位用gL-1时,吸光系数的单位为Lg-1cm-1; 摩尔吸光系数 如果溶液浓度c的单位用molL-1,b的单位用cm,则吸光系数就称为摩尔吸光系数,用符号表示,单位为Lmol-1cm-1。,摩尔吸光系数是物质吸光能力大小的量度。值大说明显色反应的灵敏度高,值小则显色反应的灵敏度低,大多数在104105数量级,根据值的大小可选择适宜的显色反应体系。 显然不能直接采用c为1 molL-1这样高的浓度来测定,一般均在很稀浓度下实验,所得数据按下式计算:,Abc Ma,透射比T 在吸光光度法中,有时也用透射比T来表示物质吸收光的

7、能力大小,透射比T是透射光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 0之比,即T I I 0。T与A之间的关系为:,三、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工作曲线 采用吸光光度法定量分析某组分时,通常先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按所需条件显色后,选择测定波长和比色皿厚度,分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A。以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工作曲线(或称标准曲线)。,工作曲线法 当溶液中待测组分服从朗伯-比尔定律时,此曲线为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如图所示。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试液的吸光度,从工作曲线上查得试液的浓度,进而计算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含量,这就是工作曲线法(也称标准曲线法)。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在实际工作中

8、,溶液浓度大时,所得工作曲线将呈往上或往下的弯曲形状,这种现象称为偏离朗伯-比尔定律。采用工作曲线法进行测定时,只能使用工作曲线的直线部分,若使用弯曲部分将引起较大的误差。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原因是:,1、非单色光 朗伯-比尔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实际上仪器提供的入射光是波长范围较窄的复合光,即单色光的纯度不够,由于吸光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就会发生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通常选择吸光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max为入射光的波长,以保证测定有较高的灵敏度。 2、化学因素 溶液中的吸光物质常因解离、缔合或产生副反应而改变其浓度,导致偏离。因此应严格控制显色剂的用量,减少或避免这类偏离。 3

9、、其它因素 待测试液是胶体溶液、乳浊液或有悬浮物质,使吸光介质不均匀,当入射光通过溶液时,除有一部分光被溶液吸收外,还有部分光因散射而损失,也将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在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分析中,首先要利用显色反应将待测组分转变为有色物质,然后进行测定。 一、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二、 显色条件的选择 用吸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要求严格控制显色反应条件,才能得到可靠的数据和准确的分析结果。 1、酸度 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大多数有机显色剂是弱酸(或碱),具有酸碱的性质,在水溶液中,除了显色反应外,还有副反应存在,其平衡关系表示如下:,酸度改变,将引起平

10、衡的移动,使配位基团(R-)浓度变化,从而影响有色物质的浓度,甚至改变溶液的颜色;也可能引起待测组分M水解,使待测组分或共存组分的存在状态发生改变,甚至形成沉淀,这些情况对显色反应是不利的。因此,适宜的酸度是吸光光度法成败的关键。,酸度曲线 显色反应的适宜酸度,通常通过实验来确定。 具体方法是,将待测组分的浓度及显色剂的浓度固定,仅仅改变溶液的pH,分别测定溶液的吸光度A。以pH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得到pH-A关系曲线,称为酸度曲线。例如,在测定铟时,用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铟-溴化三甲基十六烷基 铵三元配合物显色体系,选用六亚甲基四胺-HCl缓冲溶液控制pH,使酸度稳定在合适范围

11、,绘得如图所示的酸度曲线。在曲线上选择较为平坦的区间,从图所示应选择4.86.0的pH为测定范围,一般选择中间部分pH5.5为宜。,2.显色剂用量 为了使显色反应进行完全,需加入过量显色剂。但显色剂不是愈多愈好,有时显色剂加入太多,反而引起副反应,对测定也不利。在实际应用中,是仿照上述酸度选择的方法,绘制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图中出现a至b平坦部分,可在ab区间选择合适的显色剂用量。此图为 大多数情况。另外,还有些特殊情况,例如随着显色剂用量的增加,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曲线在达到平坦区域后,出现下降趋势,甚至不出现平坦区域,这些情况都应更加严格控制显色剂用量,否则测定结果

12、不准确。,3、温度 显色反应通常在室温下进行,但有些反应必须加热才能反应完全。例如,钢铁分析中用硅钼蓝法测定硅含量,需在沸水浴中加热30 s先形成硅钼黄,然后经还原形成硅钼蓝;而且在室温下则要10 min才能显色完全。具体实验中,可绘制吸光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来选择适宜的温度。 4、显色时间 显色反应有的可瞬间迅速完成,但有的则要放置一段时间才能反应完全。也要通过实验得到吸光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选择。,5、溶剂 有时在显色体系中加入有机溶剂,可降低有色物质的解离度,从而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例如,三氯偶氮氯膦与Bi3+在H2SO4介质(或HClO4介质)中显色时,为9.0104 Lmol-1c

13、m-1,加入乙醇则可使提高到1.1105 Lmol-1cm-1,灵敏度提高22%。 6、溶液中共存离子的影响 被测试液中往往存在多种离子,若共存离子本身有色,或共存离子能与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物质,均会影响测定的准确度。消除共存离子干扰的常用方法如下: (1) 控制溶液的酸度例如,用二苯硫腙法测定Hg2+时,Cu2+、Zn2+、Pb2+、Bi3+、Co2+、Ni2+等可能与显色剂反应,而显色,但在强酸条件下,这些干扰离子与二苯硫腙不能形成稳定的有色配合物,因此可通过调节酸度消除干扰。 (2) 加入掩蔽剂例如,用偶氮氯膦类显色剂测定Bi3+时,Fe3+有干扰,可加入NH4F使之形成FeF63-无色

14、配合物 ,消除干扰。 (3)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干扰离子的价态例如,用铬天青S测定铝时,Fe3+有干扰,加入抗坏血酸将Fe3+还原为Fe2+后,可消除干扰。 (4) 利用参比溶液消除显色剂和某些共存离子的干扰 (5) 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消除干扰。,三、 显色剂 无机显色剂:无机显色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大多不够稳定,灵敏度不高,选择性也不太好,目前在吸光光度分析中应用不多。尚有实用价值的有:硫氰酸盐用于测定铁、钼、钨、铌等元素;钼酸铵用于测定硅、磷、钒,与之形成杂多酸。如磷肥中磷的测定,利用(NH4)2MoO4与PO43-形成(NH4)2HPMo12O40H2O杂多酸。还有利用H2O2与

15、Ti在12 molL-1H2SO4介质中,形成的TiOH2O22+黄色化合物,应用于测定矿石中的钛。,有机显色剂:大多数有机显色剂能与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螯合物。显色反应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无机显色剂高,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吸光光度分析中。,几种常用的有机显色剂,四、三元配合物 三元配合物 三元配合物是指由三种组分形成的单核或双核配合物,通常由一种中心金属离子和两种配位体形成。三元配合物比二元配合物的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有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三元配合物的主要类型及其主要分析特性。 1、三元混合配位配合物 由一种中心金属离子和两种配位体组成。能否形成此类三元配合物,决定于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16、配位体的性质和体积大小等因素。若某种配位体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发生配合反应生成二元配合物,当在体系中再加入另一种配位体时,受上述因素的制约,能同时与两种配位体配合的金属,离子的数目就大大减少了,因而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例如,铌和钽性质极其相似,被称为共生元素,它们都可与连苯三酚生成二元配合物,但在草酸介质中,只有钽能与连苯三酚形成黄色的钽-连苯三酚-草酸三元配合物,铌则不能形成类似的三元配合物,提高了测钽的选择性,解决了铌存在下测定钽的难题。 2、离子缔合物 金属离子首先与配位体形成配阳离子或配阴离子,其配位数已饱和,配离子进一步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以静电引力相结合,形成离子缔合物,又称离子对化合物。,例如:在pH310,Ag与1,10-二氮菲(phen)形成阳离子,再加入溴连苯三酚红阴离子BPR4-,形成离子缔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