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第三世界文学特性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241526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第三世界文学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第三世界文学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第三世界文学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第三世界文学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第三世界文学特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第三世界文学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第三世界文学特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第三世界文学特性 摘 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发展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模式,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第三世界文学的典型代表,通过叙述者的视角来审视世界,折射了社会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深刻的揭示了第三世界文学的风格和特征。31848毕业论文关键词 西方中心主义 狂人日记 第三世界文学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文化的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发展、交流的前提和基础。但在时代的快速进程中,文化发展经常受到经济、政治、宗教信仰等因素的渗透。因此,在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各民族文化仍然缺少一个平等交往的舞台去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物质力量,以及快速发展的科技,在文化交流的国际语境下,经常流露出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和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一种表现。由于欧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其相伴发展的欧洲文化对经济落后的国家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诱惑力;并且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学的每一次革命都会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某种主题,如启蒙主义运动时期表现了理性和民主,现实主义运动时期展现了典型性等,这些文学革命的发展与突破都为即将到来的的文学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文学革命产生的成果和影响是当时世界的其它地区所无法相比的;自近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度改革、武力征服和商业扩张等途径,

3、逐渐在现代国际体系中建立了中心地位。随着欧美帝国主义的扩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采用文化侵略代替政治侵略来入侵殖民地国家,他们采取了温柔的手段来操控世界,通过意识形态及文化霸权思想,将异族文化归化,扼杀并取代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源自-六(维论文网(加7位QQ3249114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民族的人们在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和具有民族魅力的价值准则,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己本民族的、用来评判是非善恶的文化标准。在文化的形成和积累中,人们对自己的本民族文化形成了依赖感和优越感,但忽视了对其它民族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及审美情趣等文化的了

4、解。同时,由于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利害冲突,这种文化之间的陌生感在时间的积压中逐渐上升为民族偏见,文化的接触只是在文化平等交流的大舞台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萌芽期,在这一阶段,各民族都认为自己的本土文化优秀于异族文化。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国际竞争中,持久的文化冲突中由于文化偏见的介入,有些落后的、经济不发达的民族文化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结局。在文化的冲击和交流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和民族凭借其经济、政治等优胜地位,出现了极其荒谬的欧洲中心论、民族文化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至上的民族主义情绪。西方中心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民族自豪感和

5、文化优越感。西方的学者认为西方的文化高于非西方的文化,比非西方的文化优秀,西方文化的特征、理想以及价值标准都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它理所应当的担任着世界格局的领导者,预示着非西方未来的发展方向,使非西方的文化抹上了一层浓厚的西方主义中心论的色彩。通俗来讲,西方中心主义是一副有色眼镜,它本质上体现着西方的“看法”,它追求的目标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将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西方文化价值观进行广泛的传播,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体系,它体现了对非西方文化一种“非我族类”的蔑视,显示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感。西方学者认为,那些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如科学、民主、资本主义等,只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并能获得社会的普遍肯定和赞许;相反,那些落后、固步自封的文化准则如愚昧、专制主义等,却成为东方主义者对东方的典型概括。西方中心论中最粗劣、最极端,同样令人最反感的形式便是种族优越论,齐亚乌丁萨达尔在东方主义中记述:“斯宾塞和孔德将种族主义观念“科学化”,从而产生了社会生活发展的各个阶段;达尔文将他们的思想“生物化”,从而不自觉的奠定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基础,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有关人性和历史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启蒙主义早期,即使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但是在浅薄了解的基础上,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化曾产生过热情。歌德就是典型的例子,他非常喜欢阅读中国的作品,如玉娇梨、好逑传等。伏尔泰也仔细阅读

7、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并在巴黎上演。伏尔泰借鉴了中国文化,但在作品的创作中,他并没有将其放在一个平等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伏尔泰认为,他改编过的中国孤儿比原著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文化底蕴。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文化借助国外文学的学习与借鉴得到传播,但仍然无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偏见,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中仍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这种对异族文化的热情到了黑格尔那里已经灰飞烟灭了,黑格尔是标志西方中心论的典型形态。他认为,由于在东方文化中,理性通常处于沉睡状态,因此东方文化没有历史,而真正的历史源于古希腊时代,黑格尔将西方文化定位为历史的中心,但这只是他的表面命题,事实上,西方文化所体

8、现的理性特征是历史的动力和目标,这才是他的实质性命题,这也蕴含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本质特征。这种蔑视非西方的具有挑衅性的西方中心论,将东西方摆放在一个严重倾斜的天平上,这种地位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用阿基米德定理来形容的话,那么东方主义者认为西方是一个支点,它可以动摇甚至操控东方的发展趋势。西方的意识形态在文化的侵略中逐渐归化了非西方的文化。对于东方的描述,西方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模式化的思想,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的一种想象下的产物,是西方自身所虚设的一个不存在的物体,因而这个对象是不存在的,它只是西方一部分人希望东方所呈现出的形象,是西方意识形态的表现,并不是东方的真正面目。西方“旅行者”对东

9、方的描述以及他们所积累的东方素材,全都是那些未与东方有任何直接接触的各种类型的西方人所提供的想象、思考,他们甚至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本土。在东方的描述中,那些渊博却无知的想象凝结在西方自我意识中,成为他们信息指令系统的基础,这是东方主义原则的主要部分。东方作为一个不连续的范畴,对西方人自身及其社会的自我具有反思的效用,但对于西方学者而言,东方是外在的,与西方是分开的。东方主义者的东方是一个虚构的赝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想象的概念需求。通过东方,西方说明了其自身的存在,并验证了自身的时代关注。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之后回国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了有关东方的繁荣,甚至夸张的说东方遍地都是黄金,这些富丽堂皇的繁荣景象也许只是他头脑中幻想出来的,是其意识形态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东方景象。同时在这种一厢情愿式的臆想和偏颇中,东方主义者采用了夸张式的手法,对东方也进行妖魔化的处理,这些暗示了在西方中心论的霸权模式中,西方文明缺乏包容性的平等和开放性的交流,它只是东方主义者对东方的一种近视想象的歪曲图像。东方主义者所描述的东方是西方学者臆想出来的,它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用文字记载下的有关他们自己头脑中的主观想象。东方主义者构建出来的东方形象,可以是被爱的、被虐的,也可以被塑造、被管理、甚至被消灭,它就像一个孩子般的实体,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