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93329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教学设计中,教学重难点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果的主要线索。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本文主要就新课标下语文课如何通过确定重难点实现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钻研教材,直击文本中的重难点 (1)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精华鉴赏”提示来确定;(2)根据文本特征来确定;(3)根据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练习”题来确定(4)根据教师备课时觉得不易理解的“难处”来确定等。 从钻研教材来确定重难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以教材为本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曾经我在教授杰克伦敦的

2、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时,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把人物形象分析设计为一课时,把鉴赏小说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上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让他感动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并试着阐明原因。一个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末,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剩下一口气的狼,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这是有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学生分析: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尊严,被这样恶心的病狼咬死,是对生命的亵 渎,所以主人公拼了最后一丝力气咬死了狼。我为他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震撼,从这段心理描写

3、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勇气和意志。另一个学生又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起初,他只是轻轻地哭,过了一会,他就对着把他团团围住的无情的荒原号陶大哭;后来,他又大声抽噎了好久。”从“轻轻地哭”到“号啕大哭”到“大声抽噎”体现了一个细节动作的变化过程。学生分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真不是个男人,动不动就哭,但是读完全文再回过来看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并且深深地被感动了,因为哭过后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而是更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男子汉。由于教学重难点明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能够从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中去发现小说人物的人性的闪光点,有感

4、而发。 反之,可以想象不熟悉教材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课例:一位老师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在众多同学讲“喜欢”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提出一个最不喜欢的诗句吗?我最不喜欢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谈阔宴。曹操既然求贤若渴,那他为什么不能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呢?”对一个饶有风趣的问题,这位教师也没有因势利导。为什么没有因势利导而就此拓展开去呢?评委们认为这恐怕是对教材没有吃透的缘故吧。这样的“偶发事件”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会遇见的, 这也提醒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扎实的知识储备来从容应对。 二、关注学生

5、,化“质疑”为重难点 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又指出:“学者必先会疑。”可见,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提出疑问的那(些)点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要落实的重难点,进而完成老师的“答疑解惑”的职责。因此,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我们就要考虑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这点上,教师备课前应及时关注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质疑的地方,并把其确定为这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师生都认为是”难处”更应该解决。我在教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在学生预习中,我发现

6、很多学生很对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很感兴趣,似乎有自己的评价但又不能准确地给这人物定位,抓住这点,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及本文所透露的悲剧性质;2、以文本阅读带动字词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因为这是拓展阅读篇目,所以不把字词句当作重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将人物的品赏当作重点,对于郑伯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实际上也可以当作一个难点。因为一直以来对于这个复杂的人物的解读多停留于平面化,譬如古文观止的评点就用了多个“毒甚”来下结论,其他 的文章多将其列入反面人物,后面母子隧道相见的情节也批之为虚伪。我预想,随着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学生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可以有新的

7、发现,他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在课堂的实际讨论中,学生能够多角度的,有理有据地分析这个人物,譬如将其在对“家”有值得批判的地方,但是在于“国”上,他却可以算是一个有谋略的君王,历史上的例子如唐太宗;讨论母子隧道相见的情节时,学生也指出创新的看法,以为是为了树立“孝”的典型,也有学生认为是对这段失去已久的母爱的追寻,认为母子的重归于好并不应该批判,乃人之常情。我顺势引导,用弗洛伊德的“缺失性体验”来归纳。最后,点出我们历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科学,太片面。我们要做到,尽量客观的,立体的,全面地去还原一个人物的真正面貌,才能避免失之偏颇。从上课的具体表现来看,既定的重难点得以落实,学生的疑

8、惑也解决了,而且不时有超越常规认识的观点涌现。 三、借鉴教学经验,以“前车之鉴”为重难点 我们常说经验是最好的资本,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学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循环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知识点本来应该是重点的,却在之前教学中被我们忽略了,因而再次讲授时要把其当成一个重点来突破,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正确确定一堂课重难点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教材有充 分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本文从以两个方面谈个人看法,抛砖引玉,教学重难点的定位和落实还有其他方面值得探讨,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关注和提高。根据文体特征把握教学重难点语文课文及

9、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一般是五种: 一、课文特点 首先是课文所属的文体的“类”的特点。例如散文,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线索常是它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特点。散文其所以散而不散,就是因为有这些线索存在。议论文,它的逻辑及其表现出来的结构,又是教这类文章必须把住的一个特点。“不拆框架无法教议论文”。小说,情节与人物是应该把握的。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首先是感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以及它的超乎寻常的语言表现和艺术手法。“无情不能教诗歌”。说明文,通常要把握其说明事物的顺序及方法。扣住文章文体的特点,是进入教学并决定其倾侧面的第一步。 但是,每一类文体中的各篇文章,又自有其特点。 首先表现为构思。构

10、思不仅是文章的取意点,而且是文章的所由径。诸篇文章,意属于一,而起始千差,取径万别,这就是构思不同了。例如白杨礼赞同松树的风格两篇,同样是以物明意,但在松树的风格中,物(松树)主要用为喻,而在白杨札赞中物(白杨)却具有关乎全文构思的象征作用。作者由白杨而起意,造意,炼意,取象和剪裁。离开了象征,本文内容不仅毫无深意,而且还有失真之嫌。因为文中对白杨的描写,如“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乃至“温和”、“倔强”、“不折不挠”、“没有斜生,没有倒垂”等等,就不一定是白杨本来的品质和形象。所以,教学此文,处处离不开象征。离开了就不能解其意,圆其说。这样看来,象征在本文中就不止是一般的表现方法,而且也是

11、全文的精结和灵气。所以象征应算是本文的一个重难点。 第二、特定的写作环境。特定的写作环境常常决定作品特定的表现方式和用语。如风景谈。教这篇文章如果不时刻紧扣它的写作环境和背景,就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它的用意、造语及方法选用。在这类课文中,写作环境和背景就成了理解课文内容的契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三、有的课文以思想深刻为特征。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文段,其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够深奥了。不把住这些论段教学,就失去了本文的特色,就没有把住本文的重难点。 第四、有的课文思想虽不是很深奥,但表达方式却很特别。例如陈之潘的钓胜于鱼一文,所谈的事理,如径质直道出,算不得难懂的话题:一个人干工作,既

12、要好之,又要乐之,才能有成。所以,如果在教学中仅让学生懂得这一番道理,算不得抓住了本文的特色。重要的是把住本文说明、展开这一道理的方法:援引情事,娓娓而谈,写景钟于理,叙事钟于理,议论、抒情皆钟于理,动乎人情,中乎人意。这就是它的特点,就要作重难点教。 第五、有的文章,思想内容不难,语句不难,表现方法也不难,唯独情深气盛。这类文章,它既以“气”为特征,教学时零零挂挂地讲解是不行的,倒是荡气回肠地读诵成了重点。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就是。 第六、全篇系于一“眼”(“文眼”和“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这些“眼”大多就成了全文的重点。所谓“整体教学法”就是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而来的。 总之,仔

13、细地研究课文特点,是觅求课文及教学中重难点的重要一面。 二、教学目的 同一篇课文,教学目的不同,教学的重难点就不同。有的可能侧重于语文知识,有的可能侧重于思维训练,有的可能侧重于写作模仿,有的可能侧重于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有的还可能侧重于对学生的某些、习惯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语文教学有多种属性: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属性会有机地融合地在一起,但多数情况下,都有所侧重。依教学目的的不同,择重处则侧之,其余轻待可矣。 三、教学对象 教学没有不看对象的。同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也要看对象。有的地区学生的水平普遍高一些,有的地区则低一些;有的班级学生在某方面训

14、练有素,有的班级学生则缺乏这种训练;有的班级学生习惯于某种教学方式,有的则不习惯。据此,教学的重难点也应不同。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出了“量其资禀”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应依学生韵天赋、程度来决定。并且,他还主张每授不必过多,以便使教学对象“精神力量有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我们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就应该这样。 四、教学体系 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体系中有纲有目,有领有结。懂得了这些纲目领结,才能抓住重难点。这就象下棋,只有全局在胸,才能下好每一颗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要有这种体系观念。魏书生教好书的诀窍之一,就在于他“体系”观念强。他在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成了语文教学的“

15、知识树”,这种建立在科学而缜密的研究基础上的“知识树”,就是我们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和依据。 五、各自的教学实际 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教学实践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学历史、进程和进行方式。例如有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的教师热衷以写作来带动讲读教学,有的教师又以写作教学为归宿。这样,他们在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使用的教学启动杠杆、形成的教学步骤及学生形成的知能结构,也就有所不同了。而有了这些不同,教学中重难点的确定也就不同了。 以上谈了确定语文教学中重难点的几方面的依据。但总的说来又归结为一点:深入钻研课文,注重教学实际,对课文要入于里而出于里。对教学参

16、考资料要参照为用,不可不用,不可死用;必要的是以我为主,独立思考,“化”字当头。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教下来都要是一篇有轻有重、有主有轴、脉络分明、气象贯一的整块文章。这样说,并不是强调非与众不同不可,而是强调一个“化”字。真正“化”了,也就大抵有自己的特色了,也就知轻知重了。 课文中的重难点一般表现在何处?表现在 1、题意当然是比较深奥、比较委曲、比较隐讳的题意。 2、内容中心特别是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比较深藏的文章的内容中心。 3、结构重点是散文、议论文和一些说明文的结构。 4、表现手法以散文、诗歌、小说为突出。 5、精警深奥的语段。 6、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7、某些技能。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