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名校联盟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193291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名校联盟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名校联盟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名校联盟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名校联盟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名校联盟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名校联盟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名校联盟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4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课标) 】: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 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难点】: 1、重点:大众传媒的发展。 2、难点: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书中重点语句,弄清知识结构。,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报刊与电影 1、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2、报刊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 的国家之一 (1)发展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 1872年: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2、报纸,1894年点石斋画报;1873年,汉口 。 1895年:大陆已有76家报馆 维新运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 、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内容 ;新青年 (2)民众喜好通俗性报刊: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3)作用:近代 、 、 ,被称为三大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们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 信息, 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二、广播事业的发展: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 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 正式开播。 1、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 广播无

3、线电台 2、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7年3月, 新新公司 3、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1928年8月, 政府 在南京开播。 4、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5、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三、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诞生标志: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2、电视迅速普及:改革开放后 3、现状:中国已经建成了 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四、新中国电影事业: 期间,中国一度遭受过重大挫折;改革开放后继续快速发展,目前已

4、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电影大国之一。,五、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Internet) 1995年,全面开展因特网事业; 2、互联网的影响: 被称为三大媒介, 被称为第四媒介,集前三种优势于一体,但并不能完全取代。 互联网(因特网)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 社会的一个缩影。 它正在覆盖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崭新的生活。,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并超越空间、国界、种族的束缚,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影响、改变人们的 和方法。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

5、大变化。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互联网的快捷性对于习惯于规律性和节奏感的人类带来巨大的心理挑战;另外,互联网在缩短世界的距离,增强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引起 的多样化,人们的独立意识、个人意识不断增强.,自主学习(5分钟),1、总体把握本课内容,标注疑难点。 2、对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思考,整理思路。,展示点评要求: 1、每位同学先自己思考两分钟,再小组成员间讨论。 2、每个小组要讨论完所有探究题,并整理好答案。 3、展示小组在展示时,要注意:答题规范,语言精炼,字迹工整 4、点评小组点评时,要用红色笔点评!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质疑。,二、合作探

6、究、展示点评(18分钟),1组B1 10组B2 3组c2、8组B1,4组A1 7组A2,合作探究一: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以前,全国共出版中文报刊1753种,其中460种是在上海出版的。这些报刊有日报,有周刊,旬刊,月刊,季刊;以内容论,有综合性的,有专门性的,如宗教报刊,科技刊物,妇女刊物,儿童刊物;以文体论,有文言文的,有白话文的,还有图文结合的画报。这一时期,在中国境内共出版过136种外文报刊,其中54种由上海出版,英、日、法、德、葡、俄等多种外文报刊均有。有些报刊是纯地方性的,更多的是全国性的。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上海报刊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报

7、刊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报刊业发展的影响。,(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上海报刊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特点:数量多;品种丰富;语种多;发行范围广。 原因: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较早;西方思想文化传入较早;近代经济发展起步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报刊业发展的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信息和知识来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当堂检测,1、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8、2、“饭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民国 C清朝 D新中国 3、民国成立后,成为男子礼服之一的是 A西装 B旗袍 C列宁装 D制服,4、近代中国衣食住行受西方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西风东渐”的趋势。下图中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 B C D 5、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 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人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

9、中餐更有吸引力,6、下列选项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其中体现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是 A焚毁残酷刑具,停止刑讯逼供 B废除清政府的苛捐杂税 C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 D革除历代官员“大人”“老爷”等称呼 7、下列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中国封建制度

10、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 B C D,8、下列关于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山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B民国成立后,西装在中国流行开来 C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地域性差别不大 D中国服饰的变化受政治生活的影响较大 9、下列哪一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 A中山装和旗袍出现 B照相馆的出现 C中西大菜 D长拜作揖礼仪 10、 2007年11月“嫦娥一号”成功近月,再次激起了中国“航天热”,可你知道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何时吗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新中国成立后 C20世纪20年代初 D20世纪30年代中期,11、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

11、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12、晚清以至民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变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和从业人员的生活 A B C D,13、近代中国铁路交通、通讯事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清政府的努力 C民间百姓的需求 D外国的积极指导 14、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

12、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我会选择,15、梁启超认为,报纸“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异端也”。这说明报刊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使中国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报纸可以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报刊可以起到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A B C D,16、下列关于中国大众报业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B汉口出版的中外纪闻开创了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先例 C通俗性报刊较之政论性报刊更能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D于清末问世的画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17、右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 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但不是普遍现象 电话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A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