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1914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7年整理]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7年整理]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7年整理]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7年整理]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原始社会的生活材料一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战国韩非子韩非子五蠹材料二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材料三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列子汤问【解读】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家韩非(约公元前 280 年公元前 233 年)的文集,对研究先秦思想史尤其是法家思

2、想有重要参考价值。列子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撰,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上几条材料是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显示了当时没有阶级和国家,没有私有财产,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从考古发掘看,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极其艰苦,人的寿命也很短,如根据已发现的北京猿人人骨化石鉴定资料统计,当时约有 40以上是死于 14 岁左右的儿童。【注释】事:从事。畜:同“蓄”。侪居:同辈人共居一处。侪:同类。缘:沿着。2井田制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

3、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周礼地官小司徒材料三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十一也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解读】孟子是记载孟子思想言论的著作,对于研究先秦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1此时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臣民也归国王管辖。2“井田”是人们把一定地段的田地划成若干面积相等的方块、形如井字而得名。既是计量单位,也可以此授田。3在井田上劳动的人要向国王交纳各种贡赋。4孟子认

4、为,实行仁政,一定要从治理井田开始。关于夏、商、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不尽一致和对这些记载的理解不同,学术界对井田制度的看法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实行过井田制。材料四中孟子对井田制的论述,是先秦典籍中最早关于井田制的材料。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孟子根据井田制的传闻,为了宣传仁政的政治理想而勾画出来的,其中包含了某些真实的历史情景,也有孟子的理想成分。【注释】率土之滨:四海之内。十一:指税率十分抽一。经界:井田的界划丈量。经,即界划丈量。界,指沟田之类的界限。慢:打乱。3劳动者不愿在井田上耕作材料一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始耕焉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

5、时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尽,民力不可惮;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管子乘马材料二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审分【解读】1“均地分力”,即把土地分配到个体,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共同耕作(指在井田上劳动)的不利之处是人们没有积极性,“有所匿其力也”。春秋时期,井田制日趋瓦解,均地分力的个体耕作逐渐取代了在井田上的集体劳动,共耕井田(公田)时,劳动者没有生产积极性,“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而“均分地力

6、”可以使“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反映了周代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情景。【注释】道:通“导”。地:用作动词,耕地。4各国的税制改革材料一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籍,以丰财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二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三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陵阜陆,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材料四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

7、。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材料五秦简公七年,初租禾。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解读】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对了解春秋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以上材料显示了春秋战国的税制改革。1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2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即依据土地的肥瘠、面积大小和产物的多少,确定赋税的等级,统一收税。3公元前 538 年,子产在郑国“作丘赋”,即以丘为单位出一定数量的军赋,丘中人各按所耕田数均分。4公元前 408

8、 年,实行“初租禾”,这是与鲁国“初税亩”相似的改革,但在时间上比鲁国迟了 180 年。春秋战国的税制改革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引发的社会变革的结果。当时进行税制改革的还有晋国“作爰田”、楚国“量入修赋”等。各国税制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淡化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将公田和私田合并为一,按亩统一收税。这种新税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虽然税制改革受到了保守派的非议,如有人骂子产:“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但税制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注释】籍:借用民力助耕公田。伍鄙:伍,古代士兵五人或居民五家之称。鄙,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鄙

9、。伍鄙,泛指人民。衰征:衰,等差,衰征,有等差的征收。旅旧:旅同“拒”。旧,故旧,老人。偷:苟且。墐:沟上的路。略:夺。丘:古代田地的区划。周礼地官小司徒:“四邑为丘”。郑玄注:“方四里”。虿尾:蝎子尾巴,有毒,能蛰人,以此比喻子产作丘赋害人。子宽:郑国大夫浑罕的字。愆:过错。迁:改。5李悝变法材料一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材料二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

10、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栗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材料三(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刑法志【解读】说苑是刘向辑录西汉皇室和民间藏书中的有关资料,加以选择、分类、整

11、理而成的杂著类编,对了解先秦及汉代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体例比史记更完备,是了解西汉历史的重要史书。晋书是唐贞观年间编修的史书,对研究两晋十六国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以上材料显示了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1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2颁布“尽地力”的教令,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把所有可耕之地全部加以利用,增加粮食产量。3实行平籴法,即丰年时由国家平价收进粮食,不要使粮食太贱;荒年时由国家平价出售粮食,不使粮食太贵,这样由国家调节,避免“伤民”或“伤农”。4制定刑法,建立法律制度。在战国变法中,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最早。李悝变法要求废除贵族

12、特权,颁布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事物纪原水利调度部说:“井田废,沟洫堙,水利所以作也,本起于魏李悝。”可知李悝曾对过去井田阡陌沟洫遗迹进行清理,要求农民按照新的土地占有状况重新规划水道。李悝制定的法经是一部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法律。后来的秦律和汉律,就是以法经为基础扩充修订而成的。李悝变法取得成功,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注释】李克:即李悝。提封:国内,四境之内。籴:买入粮食。6吴起变法材料一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

13、王行之期年而毙矣,吴起支解于楚。战国韩非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扬越,北并陈、蔡,破横散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解读】战国策是按国别编排的史料汇编,辑录了战国时期纵横家和谋士的游说之辞和各种计谋的故事。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资料。材料显示了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废除贵族特权,封君三世而收其爵禄。整顿吏治,精简机构。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作“选练之士”的俸禄。破除游说之士。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杀。吴起最初在魏国被用为将,任西河守,治军有方,后到楚国,受到楚悼王重用,任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主要进行政治改革,

14、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杀,变法随之失败。【注释】偪:同“逼”。选练之士:智能之士。7商鞅变法材料一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1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材料四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