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91353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要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 发酵工业的发展经历了( ),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发酵技术的建立,人工诱变育种,( )发酵技术的建立,开拓新型发酵原料时期,与( )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发酵工程技术 等六个阶段。自然发酵;好气性;代谢控制;基因操作2. 工业发酵方式根据所用菌种是单一或是多种可以分为 单一( )和( )发酵。纯种发酵;混合3. 微生物培养(发酵)方式,可以分为( )(发酵),( )(发酵),补料分批培养(发酵)三种类型。分批培养;连续培养;4. ( )是连接生物技术上下游过程的重要枢纽;( )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一个主要途径。发酵工程;发酵工程5. 发酵工程发展史可分为

2、三个发酵技术阶段:在1910以前为()发酵技术阶段;深层培养生产青霉素属于()发酵技术阶段;现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就是以()为首要标志。自然;近代;基因工程。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发酵工程产品主要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酶和菌体本身 B 可以通过人工诱变选育新菌株 C 培养基、发酵设备和菌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 D 环境条件的变化既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又影响菌体代谢产物的形成2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实现以下哪项的关键环节 (A )A 产业化 B 商品化 C 社会化 D 安全化3通气搅拌技术的建立是发酵技术进步的 (C )A第一个转折期 B 第二个转折期 C 第三

3、个转折期 D 第四个转折期4下列关于单细胞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 是微生物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质 B 是通过发酵生产的微生物菌体C 是微生物细胞分泌的抗生素 D 单细胞蛋白不能作为食品三、简答题1. 发酵工程:在最适条件下,生物反应器中高效率培养特定细胞和生产目标代谢产物的工艺技术体系。或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为人类生产有用产品的一种技术。2. 发酵工程有几个发展阶段? 可粗分为3个阶段:传统发酵技术:天然发酵(酿造技术); 近代发酵技术:纯培养微生物发酵技术; 现代发酵技术:基因工程为首要标志(含代谢调控技术)四、问答题1

4、发酵工程的特点(1)常温、常压,操作条件温和;(2)原料粗放,以碳水化合物为主;(3)产物合成反应过程自动调节;(4)易完成复杂产物的加工合成;(5)设备单一可进行序列反应过程;(6)反应特异性强,副产物少;(7)菌种生产性能提高潜能大;(8)过程易污染杂菌或噬菌体。第二章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一、填空题1. 常用工业微生物可分为:( )、 酵母菌、 霉菌、( )四大类。细菌;放线菌2. 在培养基中掺入可溶性淀粉、酪素或CaCO3可以分别用于检测菌株产()酶、产()酶或产()能力的大小。 淀粉;蛋白;酸3. ()是指对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未经人工诱变或杂交处理的情况下)进行分离和纯化,择优选取微生物

5、菌种的方法。自然选育4. 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本方法包括自然选育、( )、代谢控制育种、( )和定向育种等;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而进行的诱变育种称为()。诱变育种;基因重组;杂交育种5. 由于自发突变的作用而引起某些优良特性变弱或消失的现象称()。菌种衰退6. 常用菌种保藏方法有( )、沙土管、( )、真空冷冻等保藏法等。斜面;液体石蜡7. ()方法简单易行,但获得优良菌种的几率小,一般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自然选育8. 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 )、划线法、( )挑选法、选择培养基分离法等方法。稀释法;单细胞9. 富集培养目的就是让( )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目的菌 10. 工

6、业微生物菌种可以来自( ),也可以来自从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与( )获取。自然分离;工业单位11. 从自然界(获得目的菌的)分离和筛选微生物菌种,一般分为 采样、( )、纯种分离、( )等步骤。富集培养;初筛和复筛12. (透明圈)法在固体培养基中渗入溶解性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养成分,造成浑浊、不透明的培养基背景,所筛选的菌落周围就会形成透明圈。13. (变色圈)法在底物平板中加入指示剂或显色剂,使所需微生物能被快速鉴别出来。14. (生长圈)法将待检菌涂布于含工具菌并缺少工具菌营养物的平板上培养,若能合成平板工具菌所需的营养物,在该菌株的菌落周围工具菌便会形成一个混浊的生长圈。15. (富集

7、培养):是根据微生物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将样品加到培养基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目的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数量上占了一定的优势,从中可有效分离目的菌株。二、单项选择题1( )中的链霉菌属用于生产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井冈霉素等。有的可产生工业用蛋白酶、葡萄糖异构酶或维生素B12等。D A 细菌 B 酵母菌 C 霉菌D放线菌2( )通常用于分离筛选氨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等的产生菌。工具菌是一些相对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CA透明圈法B变色圈法C生长圈法D抑菌圈法。3( )常用于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工具菌采用抗生素的敏感菌。DA透明圈法B变色圈法C生长圈法D抑菌圈法。

8、4( )常用于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AA透明圈法B变色圈法C生长圈法D抑菌圈法。5关于菌种的选育不正确的是 (C ) A 自然选育菌种费时且盲目性大 B 诱变育种原理的基础是基因突变 C 代谢控制育种方法有转化、转导及杂交 D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构建工程菌 6平板划线分离法不需要下面哪个物品或设备 (D ) A 接种环 B 琼脂培养基平板 C 超净工作台 D 电泳仪7诱变处理时所用的出发菌细胞应处于 (B )A 延迟期 B 对数生长期 C 稳定期 D 衰亡期8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 (C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的差别,

9、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C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D根据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菌素三、判断题1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都能对微生物进行定向改造。. 2土壤是获得微生物菌种的主要来源。 四、简答题1. 发酵菌种获得的一般途径答:(1)微生物保藏单位获取;(2)自然界分离;(3)野生菌株诱变;(4)基因重组;(5)动植物细胞2. 生产菌种的衰退及原因(菌种经过长期人工培养或保藏),由于自发突变的作用而引起某些优良特性变弱或消失的现象,导致衰退的原因有:保藏方法不妥、保藏操作不当

10、、传代不当、培养基不适、回复突变3. 保藏菌种培养要求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培养温度和菌龄,以得到健壮的细胞或孢子。4. 工业生产菌的筛选步骤。答:一般菌种分离纯化和筛选步骤如下:标本采集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性能鉴定菌种保藏五、问答题1. 工业化菌种有什么要求?能在廉价原料上快速生长;生长条件易于掌控;对设备和操作方式适应性强;菌株生产性能稳定性强;产物产量高,积累浓度高;产物的回收容易;抗杂菌、抗噬菌体能力强;菌体不是病原菌。2. 菌种保藏的注意事项 防止杂菌污染,并一定要做无菌检查。保藏所用的菌种要在新鲜的斜面上生长丰满,生长时间不宜过长。斜面低温保藏用的培养基,碳源少些,营养成分贫

11、乏些较好。 防止菌种退化,及时采用有效方法复壮。传代次数过多,容易退化。)菌种制备过程是保持菌种优良特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保藏菌种时,要将菌种接种在保藏前所使用的同一种培养基上。第三章发酵代谢机制一、填空题1. 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核酸,多糖,脂肪酸,维生素等,是各种不同种生物所共有的( )。初级代谢产物2. 抗生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毒素、生物碱是由特定物种在特定阶段产生,且受环境影响很大的( )次级代谢产物。12.发酵动力学主要内容为( )动力学、( )动力学及( )产物形成动力学。细胞生长;基质消耗;13微生物调节其代谢采用调节( )、( )、细胞膜的透性的三种方式。酶活性;

12、酶合成量。二、单项选择题1()可以有效控制发酵液的基质浓度,提高发酵产率。CA分批发酵B连续发酵C补料分批发酵D糖类发酵2某些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是它们的 (B ) A 初级代谢产物 B 次级代谢产物 C代谢中间产物 D 代谢废物3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属于 (C ) A 神经调节 B.激素调节 C酶的调节 D.基因调节4关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 初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 B 次级代谢产物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 C 初级代谢产物在代谢调节下产生 D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无需代谢调节5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是 (D )A利福霉素 B四环素 C氯霉素 D青霉素6酶活性调节速度比酶合成调节速度 (A )A 快 B 慢 C 相等 D 无法比较10大多数芽孢细菌形成芽孢在哪个时期 (C ) A 调整期 B 对数期 C 稳定期 D 衰亡期11巴斯德效应是指 (D )A乳酸对微生物的抑制 B酒精对葡萄糖分解的抑制C氧气对呼吸作用的抑制 D氧气对发酵作用的抑制三、判断题1. 初级代谢是次级代谢的基础, 为次级代谢提供前体或起始物。2. EMP和HMP代谢途径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种微生物的糖代谢中。 3. 同功酶是行使同一功能、结构不同的一组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