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二教师评比获奖课件23172章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189688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二教师评比获奖课件23172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二教师评比获奖课件23172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二教师评比获奖课件23172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二教师评比获奖课件23172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二教师评比获奖课件23172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二教师评比获奖课件23172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二教师评比获奖课件23172章节(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分三个历史时期向学生介绍了20世纪 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经济建设 的发展和曲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关注国 家的经济政策和发展。,(二)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 其经验教训。,(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一化三改;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 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求知欲望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

2、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并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 本次授课是针对某重点中学的学生,思维活跃,上课认真,喜欢与老师一起探讨历史问题。,1.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背景及意义;一五计划的成就; 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的内容;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 表现;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对经 济的调整 理解: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社会主要矛盾;总 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 运用: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四)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新情境与谈话分析法

3、,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通过资料解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二)教法分析 问题探究法 谈话分析法 资料解析法 阅读归纳法 讲解法 (三)学法指导 在问题探究环节上指导学生以历史发展阶段整合归纳历史知识; 在资料解析环节上指导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 在总结反思环节上指导学生探究本课的经验教训。,本课内容范围广、头绪多,老师在 处理教材时要增强条理性,在教学方法 的选择上突出板块性,并找一条能贯穿 全课的线索,以便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 认识。,过渡时期,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经济恢复,一

4、五计划,中共八大,两个运动,经济调整,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入图表导入,小结图表+问题+作业,一条线索,阅读归纳法,问题探究法,资料解析法,讲授法,谈话分析法,讲解法,问题探究法,资料解析法, 谈话分析法,讲解法,资料解析法,三个板块,2分钟,2分钟,15分钟,18分钟,8分钟,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探索时期 (1956-1966年),文革时期 (1966-1976年),经济恢复:(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中共八大(1956年),两个运动(1958年),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经济好转:(19621

5、966年),三大改造:(1953-1956年),国民经济的劫难,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52年 56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导入,思考:波动的曲线凝聚了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 :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52年 56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作业:为该图表编写说明 ,必须包含三个要素:时间(或时间段)、事件、经验(或教训)。,小结,首尾呼应,线索清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6、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问题1:结合材料思考:“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探究】从此图可看出到1952年底, 中国此时的经济结构说明了什么?,提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 较小,中国依然是个农业国。,我国在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有限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中央对工业建设的部署是,充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集中力量加强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使东北和沿海工业城市较快地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基地;同时,在京广线及其西北地区新建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和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加强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地区新

7、工业基地的建设主要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外部原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成功经验。,问题2: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Fgh,乌鲁木齐,兰州,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武汉,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机床、飞机,问题3:一五的企业分布有何特点?原因何在?,返回,资源,交通,离苏联近,重工业基础好,19531957年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萧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问题四:一五计划的成就何在?,(2)社会主

8、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三大改造 (19531956),A、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B、基本途径: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C、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为什么?,1956年底,1952年,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探究】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高要求:理解; 材料、图表、地图的使用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年代 这是一个艰苦创业、艰难探索的年代 这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年代 这是一个波澜迭宕、惊心动魄的年代 对于上了年

9、纪的老人,那是一段如火如荼如痴如狂、如梦如幻、希望与失望、喜悦与艰辛相伴随的人生经历 对于年轻的中国人,那是一段既陌生又亲近,既难以理解又充满魅力,心存许难以理解之谜的历史,萧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齐读,全面概括了19561966年的这段历史; 齐读这段充满感情的文字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探究学习这段历史的欲望。,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毛泽东 七律二首送瘟神,词中反映当时人们怎样的精神面貌?这在总路线中有何反映?,提示:斗志昂扬 豪情万丈; 急躁冒进(多、快),违背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表现:,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7年,

10、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探究:此图说明大跃进有何特点?,以钢为纲 工业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探究:结合上图和此图说明大跃进 错在何处?,以粮为纲 农业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究:“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探究:人民公社与生产合作社的区别,探究:此图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 种负面影响?,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提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7年,1960年,1957年,1960年,704,415,537,1605,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探

11、究:图表反映出大跃进、人民 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提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和国民经济的调整,(1)农村纠“左”。 (2)八字方针“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共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从以下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第三板块:文革时期,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67、68年),(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实质: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复苏),(回升),政治敏感性再加上教材编排,该内容不宜过度展开。 折线图清晰呈现19661976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